AI热点 6小时前 142 浏览次数 0 评论

中国AI的另一面,创业公司正在集体“出局”

AI中国
AI中国

发布了 10837 文章

全球AI发展两年多,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一个现实:模型的机会只属于大厂,而创业公司最终拿走了AI应用的机会。

一个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在AI产品榜全球Top50中,34个国外应用里仅有5个出自“大厂”。

但到了国内,这个逻辑却走不通了。

同样还是AI产品榜的数据,在国内AI应用Top20中,来自大厂(市值超过500亿元)应用有14个,占比高达70%。唯一闯进前十的创业公司,仅有DeepSeek和月之暗面。

显然,国内AI应用的竞争已沦为一场资源游戏。在这种情况下,出海几乎成了中国AI创业公司的“唯一解”。

a16z发布的全球AI移动应用Top50中,22款中国产品上榜,其中19款主攻海外。

原因很简单:国内AI产品的竞争延续了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凭借资源与场景优势,国内AI产品的创新周期被压缩至短短数周。一旦出现亮点,大厂就能在功能、流量、价格上迅速追上。

从这个角度上说,在中国AI应用的故事里,似乎没有创业公司的位置了。

01

中国AI应用的故事,仍然属于大厂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AI产品的叙事正在彻底进入“大厂”时代。

根据aicpb.com,国内AI应用Top20中,来自大厂(市值超过500亿元)应用有14个,占比高达70%。

前三名毫无悬念:夸克、豆包、百度网盘。唯一闯进前十的创业公司,只有DeepSeek和Kimi。

这个比例这一比例远高于海外。

全球榜单上共有34个非中国产品,但只有5个属于“大厂”,占比只有15%,比如ChatGPT(OpenAI)、Gemini(Google)、Grok(X)、Character.AI(Google)和Microsoft Copilot。其他几乎全是Perplexity、PhotoRoom这样的小团队或创业公司。

在国内头部AI产品里,大厂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字节、百度、阿里、讯飞这四家合计包揽了Top20榜单的大半壁江山。

其中,上榜最多的大厂是字节,旗下4款产品跻身国内Top20,分别是豆包、即梦AI、星绘、猫箱。

百度紧随字节之后,3个产品入围,分别是百度网盘、百度文库和文小言。排在第三位的是阿里,夸克和通义先后入榜。此外,老牌AI公司科大讯飞也有两个产品入榜,分别是讯飞星火和讯飞听见。

为什么国内AI产品市场会出现大厂一边倒?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资源的碾压。字节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2024年,当字节决定全力投入AI产品,仅一年时间,它就一口气推出了11个AI应用,比前一年几乎翻倍。

在AI产品的方向选择上,字节从不追求“原创”,更擅长复制爆款。从品类来看,字节跳动的产品覆盖了市面上主流的AI应用热门领域,包括聊天、社交、图像/视频、教育、音乐等,从聊天助手到效率工具,应有尽有。

豆包的成功正是这一策略的产物:一旦发现趋势,便集中资源与人才,迅速抹平差距。

其次是场景优势。大厂无需冷启动,只需将AI作为“功能插件”嵌入现有入口。夸克、百度文库就是典型代表。

这直接带来的结果是,更高的获客效率。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这种“插件式AI”拉新成本仅为独立App的五分之一,用户留存率还要高两成。

在大厂主导AI产品的情况下,国内AI应用市场还和国外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没有绝对领先的AI产品。

在国外,可以说是ChatGPT一骑绝尘。根据AI产品榜的数据,ChatGPT在9月的访问量超过60亿,比2-9名AI产品的访问量加起来还要多。在移动端,ChatGPT的月活用户超过7亿,是排在第二名的5倍。

而在国内,排在前三的产品的MAU均在1.5亿,分别来自阿里、字节和百度。即使在原生AI应用上,豆包的MAU也大概为DeepSeek的2倍,远远没有达到ChatGPT的领先程度。

这正是国内AI竞争的现状:大厂全面控盘,胜负难分。

02

AI创业公司:被迫出海

在大厂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出海几乎成了中国AI创业公司的“唯一解”。

这也反映到了数据上。在不久前a16z发布的AI移动应用Top50里,有22个中国产品上榜,但只有三个主要在中国使用。也就是说,22个中国AI移动应用中有19个主战场在海外。

在这22个产品里,来自大厂的产品不超过10家,占比远低于国内。这意味着,更多是创业公司和小厂在唱主角。

最令人意外的是,美图成为上榜最多的中国公司,一口气挤入榜单5个产品:美图秀秀、BeautyCam、美图设计室、Wink和AirBrush。

AI出海的“美图时刻”,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新一代中国工具公司正在取代字节、阿里,成为全球AI消费级产品的新面孔。

AI创业公司“被迫”出海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才与创新的外流。

以此前大火的Manus为例,其不仅放弃了产品在国内落地,还宣布将总部从中国迁往新加坡,并在美国、日本设立分部。原在华团队120人中,40名核心技术骨干随之迁出,其余大部分被裁撤。

在Manus之前,早在Manus之前,HeyGen已将总部从深圳迁至洛杉矶,Lovart则直接设总部于旧金山。

这背后固然有国内付费能力不足的考虑,但多少也受到了国内过于激烈的竞争环境影响。

比如,此前Kimi凭借“200万字上下文”功能登上热搜,但仅五天内,阿里、百度等大厂便迅速推出类似功能,以更高的字数上限迅速抹平差异。

类似地,MiniMax旗下星野凭借“多人语C群聊”出圈,冲进iOS娱乐榜前20,字节很快推出高度相似的“猫箱”,还新增抖音合拍入口。

这种“像素级跟进”,其差异化优势周期被压缩至“周”级。这种“像素级跟进”让Kimi、星野等少数跻身前20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周期被压缩至“周”级别,创业团队验证的“长文档总结”“语C群聊”新场景,三天内就会被大厂复刻并凭借更浅的入口、更低的成本推向市场。

在这种节奏下,创业团队要做出差异化、还要活下来,几乎不可能。

03

总结

在中国,AI有着坚实的用户基础和极高的渗透潜力。

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国内AI原生App的月活用户数已达到2.7亿,甚至超过了ChatGPT的1.8亿。

但问题在于,这个庞大的用户池,并不意味着属于创业公司的机会。

国内的AI市场已经形成了非常典型的“双层结构”:上层是大厂驱动的生态整合,下层是工具层面的细分创新。

他们有数据、有流量、有钱、有工程师,掌控着用户每天都会打开的那些App。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一点点压缩,留给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无论是语音助手、图像生成、AI办公还是视频剪辑,创业团队的创新周期几乎都被压缩到数周。一旦出现亮点,大厂就能在功能、渠道、流量、价格上迅速追平。

于是,中国的AI市场呈现出一种极端的结构:用户规模在膨胀,但创新来源在收缩。

这也是一个悖论:中国的AI应用渗透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却鲜有像Perplexity、Runway那样能在产品端打出足够影响力的创业公司。大厂主导的模式让AI在中国跑得更快,却也让创业公司很难再生长。

AI的确正在重塑中国互联网的日常,但这个故事的主角,大概率还是那些已经赢过一遍的大厂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乌鸦智能说”,作者:智能乌鸦,36氪经授权发布。

AI中国

AI中国

10837 文章 1946217 浏览次数 950300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