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6小时前 106 浏览次数 0 评论

“小美”们应该不会走上微软小冰的老路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发布了 1121 文章

美团 AI 助手 “小美” 开启公测,可通过语音或文字调用平台核心服务,主打解决本地生活的信息超载与决策低效痛点,但目前仍存在功能局限;“小美” 这类背靠大厂生态的 C 端 AI Agent,在场景实用性与用户数据积累上更具优势,同时淘宝等平台也在布局类似 AI 导购功能,C 端 AI Agent 赛道竞争渐起。

01 体验

语音是命令式交互的最终形态——

尽管7岁的儿子经常对我的各种语音指令,比如“自己擦屁股”“过来写作业”“关掉电视”之类的话充耳不闻,但在体验美团AI助手小美的这个晚上,他应该领悟到了科技博主Ben Thompson这句话的精妙之处。

小美是美团刚刚开启公测的AI助手,基于美团自研模型LongCat训练,能直接调用美团APP的外卖、旅游、酒店预订等核心功能。用户可以用文字或者语音与它进行交互。

通过语音指令,儿子用小美独自完成下单,得到一只《我的世界》主题的硕大水杯。期间找我帮助的地方只有两处:认识页面展示中的部分生字、付款。

小孩子的幸福之处在于,他只需要享受即时零售的爽,而不用去在意它的价格比电商平台高多少。当然他也知道网购更便宜。于是,使用美团买玩具,在我家属于最高级别的奖励。这让他对“美团”充满好感,而使用小美的顺利体验,显然让好感又多了一层。

他甚至想让小美点一份他喜欢餐厅的点心,第二天中午送达。

但这次显然是超纲了。收到指令的小美满口答应,却在第二天中午12点弹出一份鱼香肉丝的外卖订单让我确认。

Long context的局限性,让小美看起来聪明但还不够靠谱,这是小美目前得到的广泛评价,很多体验过的用户已经在社交平台上反馈bug。考虑到它还处于公测期,这种情况也算正常。

诞生于本地生活和AI两大热门战场的交叉地段,小美天然具备被关注的理由。

但抛开这些叙事,回到互联网产品本身,它能否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解决了什么痛点、痛点是否足够普遍。这也是所有工具类产品立足的根本,就像最初微信做的即时通讯、百度做的搜索。

目前来看,小美瞄准的关键痛点应该是:效率。

从餐饮、酒旅到生活护理、旅游出行,本地生活覆盖的多个赛道,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信息超载。这与feeds流本身的呈现模式有关。

无论是电商还是外卖,平台都会基于数据和算法,为用户形成“千人千面”的推荐页,下滑栏永远不会触底。

这很容易形成信息茧房,让用户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商品选项里,难以自拔,反而增加决策难度。此外,商家可以通过强运营,干预feeds流的展示结果,并根据平台规则的变化,及时调整运营策略。消费者的决策链路因此拉长,比如在选择外卖餐厅时,我最初可以只考虑销量和评分,后来要筛选真实评价,AI生图流行起来后,我还要看店铺实景照片是不是出自AI之手。

而作为Agent的小美,交互的基础是语言。

接到指令后,它会根据我的需求与习惯自主决策,在几秒钟内给出备选,极大缩短链路。周日与朋友一家在公园野餐,我只花了几分钟完成点餐,且没有翻车。

尽管使用传统的点餐方式,我或许能找到更便宜实惠的选项,但在那个周日中午,一位疲惫的老母亲只想多些时间享受公园里的阳光,而不是埋头做选择题。

02 生态

生活是最好的解药。这句话可能被写进了小美的代码里。

尽管没有强调“陪聊”功能,但小美是会提供情绪价值的——在人类世界里,这也是优秀生活助手的必备技能。区别在于,小美高度服务于美团的生态体系,当你试图向它倾诉自己的辛苦和孤独,它会以关心的姿态回应你,顺便推荐一些放松方式,比如找个地方按摩、点个好吃的外卖。

系统可能默认了一个前置条件:所有使用小美的用户,都是来寻求美团某项生活服务的。

这可以提升小美的转化效率,但也可能带来另一个问题:没有具体需求的用户,不会去主动下载和打开小美App。互联网公司当下更主流的做法,其实是把AI大模型内嵌到产品中,对于用户而言,这是更加自然且低成本的触达方式。

换而言之,以独立App形式存在的小美必须足够有用、好用。

缺乏流畅用户体验的Agent,很容易沦为概念,看似万能实则无用。

AI公司智谱在去年10月就发布了智谱AutoGLM,号称是全球首个手机通用Agent,会聊天,还能支持数十个常用App,完成多项任务。但它至今也没有真正火起来,原因大家都能猜到。

当然,这不是智谱一家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垂直Agent都在展现出比通用Agent更直接的价值。

相比最近几年兴起的 Agent,2014年上线的微软小冰,算是对话式AI助手的鼻祖。它在早期主打C端的情感陪伴,一度引发过广泛的业界讨论。2020年7月,小冰从微软独立分拆,业务逐渐侧重B端,数字人小冰成为无数个看不见的“AI牛马”。

这是一个有些遗憾的故事。

“像花藏好它的刺”,小冰项目创始成员、小冰公司CEO李笛曾经援引顾城诗歌里的这句话,形容小冰的生存哲学:怂。

团队为小冰设计的“续命”方式,就是让它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跟大量的人产生联系,避免它因为某个平台的封杀而”死”掉——微信曾经在2014年、2016年两度封禁它,直接引发生存危机。因为小冰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路径,就是微信。

如今成为“AI打工人”的小冰,或许与创始团队对它的最初设想相差甚远。

关键在于生态。

微软小冰上线2个月后,深度参与研发的微软中国首席研发总监景鲲,就跳槽去了百度,后来成为“小度之父”,百度的生态应该是重要的吸引因素。

对话式AI的大规模应用对平台的用户体量要求很高,而小冰一直没能深度嵌入到微软的生态之中。可以说,小度是百度的嫡子,小冰是微软的庶子。

小冰诞生那年,正值纳德拉接任微软CEO,带领这头大象开启云计算、AI方向的转型。这位务实的印度人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商业回报,而主打情感陪伴的小冰,更像是擅长唱歌跳舞的网红——还火在了网红经济尚不成熟的年代,在微软内部自然得不到高度重视与资源匹配。后来,微软投资了Open AI,被“流放”独立的小冰,更显疏远。

在人人讨论大模型的时代,小冰像是上一个技术周期的故事。它错过大模型的风口,也没能建立起一个以“小冰”为底层的强生态系统。

从生态角度来看,“小美”们应该能绕开“小冰”踩过的坑。这些大厂出品的Agent,背靠国民级App的生态,积累了大量“User Context(用户上下文)”,在研发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的使用场景,也增加了它们的实用性。

03 场景

淘宝也在“偷偷”搞Agent方向的动作。

它在搜索栏新增了“AI万能搜”的入口,还在小范围内测“AI助手”,也是类似小美的AI助手,主打导购。用户提出需求后,它可以进行任务拆解、规划和思考,经过多轮交互后给出参考。

AI万能搜目前已经全量上线,我测试向它提出了需求:适合44岁爱美女性的生日礼物。

它最初给出的选项里,既有接近2000元的首饰,也有100块钱的小耳环——在我看来,这似乎更符合算法时代“千人千面”的逻辑,照顾到了不同的人群对于送礼的预算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是深度了解我购物习惯的AI助手,价格差应该更小一些。

好在AI的调整也够快。在我明确要看千元以上的商品之后,它推荐的东西就值得我细选了。

可以预见,C端Agent的崛起会为电商、本地生活的竞争带来新变量。补贴大战是原始的数字较量,围绕AI的厮杀才是更深入的战场,而这里的胜负或许会影响整个战局。

大厂们也不是没有追过“伪”风口,比如元宇宙一度被捧上C位,但热闹过后已经不再被提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没有具体使用的场景。

曾被Meta捧上C位的元宇宙平台Horizon Worlds

iPhone也是在成为大众消费品之后,才具备文化符号的属性。被需要的人大量使用、分享甚至再创作的过程中,产品本身可以获得新的意义和成长。在技术领域,更是如此。AI的基础是深度学习,样本的丰富程度与它的聪明程度往往是正相关。

Agent是可以落到具体场景中去的。但它能跑多远,还依赖于“Agent与用户”搭建的环境是否是真实、高频的需求,以及它是否具备稳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Agent得到一个用户的成本很高,但失去却很容易。

今年夏天爆火的AI Agent软件Manus

在7月13日突然彻底撤出中国市场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理解,就像很多小学生被数学题难倒,并非不会计算,而是卡在了读题环节。

影响了一众AI创业者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说过:命令与命令的执行之间,横亘着理解的鸿沟。而Agent有时候能让这道鸿沟变成马里亚纳海沟。

但即便如此,对于普通人而言,日渐兴起的Agent依然是近距离感受AI的最便捷通道。

彩虹合唱团《老爸的破车》中有一句歌词:“愿你比我还要健壮,跑起来吧,新来的!”很多时候,跑起来了,新的世界也就在靠近了。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山农下山】,微信公众号:【山农下山】,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121 文章 162582 浏览次数 58654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