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搜索时代,品牌曝光不再只靠投放和SEO,如何“让模型主动提及你”成为新的增长命题。本文从实操角度出发,拆解品牌如何在AI搜索结果中占据一席之地。

最近和一个产品运营的朋友聊天,她吐槽最近被老大“灵魂拷问”:当用户问Kimi“XX软件和竞品哪个更好”时,为啥AI总推荐别人家? 她负责公司SEO,明明做了很多优化,结果AI回答里自家产品要么排名靠后,要么直接“查无此司,或是排在末位”——这事儿扎心了!
其实,这问题背后藏着AI搜索的“底层逻辑”。今天就把她的实战经验拆解给大家,帮品牌在AI回答里“抢C位”。
为啥AI回答总“偏心”竞品?先看它的“思考流程”
AI回答用户问题的逻辑,简单说就是三步:
1️⃣ 生成关键词:用户问“XX软件和竞品哪个更好”,AI会先拆解成“XX软件 优势”“竞品 缺点”等关键词;
2️⃣ 抓取搜索结果:用这些关键词去搜索引擎(比如百度、Google)搜一圈,抓取相关网页;
3️⃣ 总结生成答案:从抓取的内容里挑“最相关、最权威”的信息,整合成回答。
核心结论:AI的回答,本质是“搜索引擎结果的提炼”。想让AI推荐你家产品,得先让搜索引擎“偏爱你”——SEO优化是基础,更是关键。
朋友公司的“AI搜索困局”,问题出在这儿
她和团队复盘后发现,自家产品在AI回答里“没存在感”,主要是两大硬伤:
❶ 外网内容“抓取难”
他们之前投了不少UGC平台(比如知乎、小红书),但效果差:
- 投放渠道太窄:只选了1-2个平台,没覆盖用户高频搜索的场景;
- 投放频次太低:一个月发2-3篇,AI根本“记不住”;
- 账号权重低:发的内容大多是软广,平台算法觉得“可信度低”,抓取优先级低。
❷ 官网内容“抓不住”
用户直接搜品牌词时,官网是最权威的来源,但他们的官网有两个致命问题:
- 加载速度慢:打开网页要5秒以上,AI抓取时容易“超时放弃”;
- TDK不匹配:标题(Title)、描述(Description)、关键词(Keywords)设置太随意,和用户实际搜索的“XX软件优势”“XX软件测评”不相关,AI抓取时“对不上号”。
为啥竞品能被AI“偏爱”?他们的“小心机”在这儿
朋友研究了几个竞品的AI搜索表现,发现人家能被优先推荐,主要靠这三点:
❶ KOL“长期铺垫”
竞品找了很多高权重KOL(比如科技博主、行业大V)发深度测评,这些账号本身被AI“标记”为“可信来源”,他们推荐的内容自然更容易被抓取;
❷ 官网“快人一步”
竞品官网做了技术优化:加载速度压缩到2秒内,TDK精准匹配“XX软件功能”“XX软件价格”等高频搜索词,AI抓取时“又快又准”;
❸ 时间“积累优势”
竞品做KOL投放已经2年,内容沉淀了大量用户真实反馈(比如“用了3个月,XX功能提升了效率”),AI会默认“时间长的内容更可靠”。
想让AI“推荐你”?这3步必须做对
朋友团队总结了一套“AI搜索突围指南”,亲测有效,分享给大家:
1️⃣ 用“AI提问反推关键词”,精准优化SEO
别猜用户会搜什么——直接“问”AI!比如让他们用Kimi、豆包模拟用户提问:“XX软件和A竞品哪个更适合中小企业?”“XX软件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然后把AI生成的关键词(比如“XX软件 中小企业 优势”“XX软件 和竞品对比”)整理出来,针对性优化官网和UGC内容。
小技巧:用deepseek分析竞品在AI回答里的高频词,避开他们“抢”过的关键词,找“空白词”(比如用户可能搜“XX软件 价格贵吗”,竞品没覆盖,你补上)。
2️⃣ UGC平台“换着花样发”,覆盖用户全场景
别只发软广!试试这3类内容,AI更爱抓:
- 测评类:“实测XX软件30天,这5个功能让我放弃了竞品”(带具体数据,比如“导入1000条数据仅需8秒”);
- 对比类:“XX软件VS A竞品:中小企业选哪个更划算?”(用表格对比价格、功能、售后,突出你家优势);
- 盘点类:“2024年XX赛道Top3软件,最后一名居然输了这点”(把自家产品放第一,用用户评价背书)。
重点:不同平台调性不同——小红书重“真实体验”,知乎重“专业分析”,抖音重“短平快”,内容要“换汤不换药”,但语气和形式得“入乡随俗”。
3️⃣ 官网“提速+改TDK”,让AI“一眼相中”
提速:用工具(比如百度测速)检查官网加载速度,压缩图片、关闭冗余插件,目标2秒内打开;
改TDK:标题直接写“XX软件|中小企业首选的XX工具”(带核心关键词);描述写“XX软件专注XX领域5年,服务1000+企业,实测XX功能效率提升40%”(突出优势和数据);关键词覆盖“XX软件”“XX软件优势”“XX软件测评”等高频词。
AI搜索的“偏爱”,本质是“用户需求的镜像”。你家产品好不好,用户说了算;但用户能不能知道你好,AI说了算——做好产品是“根”,优化AI搜索是“枝叶”。如果你的品牌也在AI回答里“没存在感”,不妨试试这些方法。记住:AI会变,但用户对“好产品”的需求不会变。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胡先务】,微信公众号:【老胡的运营笔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