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米工作的11年,从一线员工做到管理层,马骥“创业”过不止一次。
曾经作为小米管理层的年轻一代,马骥负责过MIUI系统,到统领小米全球互联网业务及商业化,再到中国区建设小米新零售体系和小米网。横跨软件、硬件以及不同部门和岗位,这让马骥被公认为“能打硬仗”的一位——每接手一个新业务,都像是重新创业。
但在2024年11月,当马骥决定离开小米创业,却选择了一个看似“反常识”的方向:做一款AI影像消费硬件。
在他的设想中,用户只需按下快门,这款相机就会自动生成几种当下最流行的风格化照片,无需思考参数、构图或后期。
智能手机出现后,数码相机销量从巅峰期的超1亿台跌至如今超过800万台。“用户还需要手机之外的摄影设备吗?为什么要做硬件,而不是一个App?”这是在创立新公司“光启之境”后,马骥遇到最多的提问。
光启之境的天使投资人,弘晖基金董事总经理肖立第一次见到马骥时,心里也有顾虑:AI相机的新品类逻辑还成立吗?
但两次深谈后,肖立就下定决心领投。除了马骥“极强的拆解问题能力”之外,打动他的另外一点,是马骥对影像这件事的洞察:“用户缺的不是设备,而是创作能力。AI的价值,是要解决人的思考问题。”
“今天所有摄影设备大都服务“记录”这个环节,却没解决创作的问题——用户依然要为构图、参数、运镜和后期P图耗费巨大的思考劳动。”马骥说,“让用户不费力地获得好的影像,这才是根本需求。”
人们对于美的需求是无穷无尽的。最近几年,大疆、影石已经用Pocket 3、Insta360等产品的爆火,证明了这个赛道仍有新品类崛起的潜力;而价格连年疯涨的富士和胶片相机,也证明人们愿意为独特的“好看”而付费。
《智能涌现》独家获悉,光启之境也完成了天使轮2700万美元融资,由弘晖基金、鼎晖VGC及顺为资本联合领投,正轩资本、同歌资本、敦鸿资本、英诺天使等多家机构跟投,深渡资本为本轮独家财务顾问。
目前,光启之境的第一款产品还在研发,预计到明年才有发布计划。不过,在“光启之境”完成融资后,《智能涌现》和马骥有过一次长聊。以下为对话实录:
在小米11年,一直在“创业”
《智能涌现》:还是先从你创业的源头开始聊吧,我们听说你要创业的消息已经半年了,这个想法什么时候有的?
马骥:2024年9月、10月份,差不多这个时候。
就是一种情怀吧,到了人生下半场,想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我还不想退休,环游世界什么的,也闲不下来。
《智能涌现》:你在小米呆了11年,做过不少业务,之前的职业路径是怎么样的?
马骥:我2013年加入小米,一直到2024年离开,主要负责过两大板块。
最早,我是负责MIUI系统的产品和研发,后来是小米的互联网业务,主要负责小米国内和国际互联网产品的研发、运营,商业化等,后来轮岗到中国区,负责小米新零售业务。
《智能涌现》: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一直内部创业。
马骥:肯定的。做新的业务、开拓新的市场,无论是互联网服务还是新零售,本质上都是在解决复杂的问题,要能快速地拆解问题——产品定义、技术研发、运营、销售等等,每个方面都要系统化地去思考,然后找到最好的资源去做这件事。
这些经历对我现在自己出来创业帮助很大。
《智能涌现》:决定创业后,你是怎么思考方向的?
马骥:在创业方向的选择上,我首先有一个思考的大框架:第一我考虑做消费电子产品,这和我过去的经历相关。
其次我希望在我最终选择方向上,用户需求是明确的,但是还没有被完全或者很好地满足,这才意味着还有新的机会。
第三,我希望这是一个天花板比较高的赛道,这意味有做大做强的空间。
第四,我选择的方向要有AI的发挥空间,这样才会有更高的科技含量。AI无疑为全新的革命性技术,但还没完全成熟,同时又在快速发展阶段,所以即使是小的创业公司也有机会和大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有了这个思考框架后,我就从消费电子的赛道从大到小往下分析,消费电子目前最大的两大赛道分别是电动汽车和手机,但是这两个行业显然已经不适合我去创业了。
然后,消费电子的另一个大赛道就是影像,所以我就开始深入调研影像+AI的机会,才有了最终今天这个项目。
《智能涌现》:这次创业,你的目标会是什么?
马骥:我希望光启之境能够让更多人拍出让自己满意的照片——不需要学习复杂的相机参数,不需要花很长时间修图,只要按下快门,就能得到让自己开心、让朋友点赞的影像。
技术很重要,AI很重要,但它们都是手段。最终,用户只会为解决问题而买单,而不是为技术买单。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这个产品就是有价值的。
不定义美,而是跟随美
《智能涌现》:出来创业之后,被挑战得最多的是哪些问题?
马骥:很多人会质疑,在今天手机已经普及的情况下,用户是否还需要除了手机之外的摄影设备。第二是,为什么不能通过一个软件,来解决问题。
《智能涌现》:你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
马骥:我之前找了很多用户去聊——我要做一个新的AI影像产品,功能怎么怎么样。大家都说“挺好挺好”,第二是问“多少钱”,最后都会问一句:“你拍得怎么样?”
这句话好像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废话——拍照功能当然要问拍得好看,但那一瞬间给我非常大的触动。用户不care任何具体的产品形态,他只关心最后的效果好不好。那我就要解决“拍得好看”这个问题。
今天用户在手机之外的摄影设备普及率非常高,尤其是在女性市场。因为手机的普及让摄影的群众基础变大了,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并不满足于手机的拍摄表现。
而对于纯软件解决方案来说,一方面软件主要是在后期的修图处理,好的照片还是需要好的硬件层面的配合。另一方面,不同手机相机的硬件差异很大,拍出的原照片的基础差异就比较大,后期软件处理的结果就不稳定。
《智能涌现》:做一个专用的拍照设备,你们怎么知道用户的需求?用户能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吗?
马骥:拍照实际是个创作过程,是个需要理论结合实践的事情,而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并不是专业创作者,很多用户不知道他想要什么。
比如你今天去翻社交媒体,看到别人拍的一些照片,可能会感叹:“哇,这个好好看”。但如果之前你从来没见过,也不知道它叫“胶片风”,你没见过的事情,普通用户就很难自己想象得出来。
《智能涌现》:所以你们要猜用户喜欢什么?具体到技术层面,怎么实现?
马骥:在我们的解决方案里,分三大块,第一块是硬件,第二块是软件,这两个是传统的东西。但是我们还会多一块最难的点,AI。
我们会做自己的垂直模型,只要解决拍照这个具体问题。我们要训练的是如何follow美、如何拍出社交媒体上流行的风格,这是要自己去做的垂直数据训练。
《智能涌现》:但“拍好看”这个需求是很泛泛的描述。什么叫好看?
马骥:大家都觉得好看的大概率就是好看的。
美是很难用工程的方法去直接定义和描述的,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唯一答案,会随着潮流不断变化,或者产生新的趋势,我们要做的是追随美。
《智能涌现》:这有点算法推荐的感觉。
马骥:对,大家都喜欢的,大概率你也会喜欢。比如“肯豆风”最近很火,这个事情我可以通过大数据获取到。现在我需要思考的是——我能不能做出来。
你拿着自拍,或者让别人帮你拍,拍出来就是社交媒体上今天最流行、最火的效果,而且不止一种,可能是三种最火的效果。
《智能涌现》:解决“跟随美”的解决方案有很多,P图软件上的滤镜,包括现在的手机厂商研究拍照算法,可以一键做到换滤镜。你们的方案会好在什么地方?
马骥:有一个大前提——我今天站在这里要给别人拍照,脑子里面要先构图、要有对最终拍摄效果的构思,这件事情还没有被解决。
单反的确可以拍出好的的照片,但问题是,用户需要学习什么叫光圈、快门、焦距、白平衡、ISO,把相机的功能搞清楚就已经很难了,还要学习用什么参数组合能拍出什么效果,哪怕是选滤镜也很费力。
大家缺的不是设备,缺的是怎么使用设备的技能。
打乒乓球的人可能会问“世界冠军用什么球拍、穿什么球鞋”,但跟你最终能不能打出好球,其实主要还是取决于打球的技术。马龙、樊振东拿个锅铲都能秒杀我们,对吧?
那就可以把问题收敛到:我们能不能解决人的思考问题。大多数需要人类脑力参与的事情,我认为都有AI的机会。
《智能涌现》:如何看待手机厂商也在着重在影像能力上发力?而且,很多手机厂商现在也在做端侧的AI助手。
马骥:手机首先是手机,才是相机。手机要解决的问题特别多,除了能拍照还要能打游戏,刷视频、打电话等等,同时又要流畅、续航长、重量轻。
但如果是一个专门的相机,它的目标就很明确——拍照好看。所有的资源都可以聚焦在这一件事上。
《智能涌现》:如果只看To C市场,过去两年里,有不少做AI生图的产品,比如最早的Midjourney、妙鸭、甚至抖音的AI滤镜,在C端都有过破圈,但这种高热度很难持续,真正赚到钱的产品寥寥无几。怎么看这种现象?
马骥:这个问题要回到最源头去思考:用户为什么需要拍照来进行社交?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拍照记录然后分享,展示自我。那么,摄影就有三个很重要的约束:真实、像我、美。
真实是什么?真实就是这件事情是真实发生的。拍照是有记录价值的,它是生活的片段。纯粹的文生图毕竟是没有真实发生的事情,缺少记录这个点。
像我是要像本人。如果只是单纯追求好看,我把照片中的脸换成吴彦祖就可以了。你坐在深圳,然后生成一张在西安大唐不夜城的照片,穿着汉服,虽然非常非常美,但你大概率不会发个朋友圈。因为你没有去过啊,看起来很假,容易社死。
我们要生产社交货币,但不是负向的社交货币。
《智能涌现》:所以你们要做的,只要比今天用户所有的设备都拍得好一点。
马骥:这是最本质的需求,但已经很难很难做到。
《智能涌现》:这款产品预计定价会在什么范围?
马骥:价格预计是一个中端价位,我还是希望它是一个首先满足用户需求,同时价格可以接受的产品。
今天的AI To C,商业模式比技术实现更难
《智能涌现》:在这个产品上,为什么你觉得只有硬件才能解决?
马骥:这是商业模式上的问题。在AI领域,我们只说To C市场,软硬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创业的范式,纯软件在国内商业化难度很高。
单独说软件、硬件或者AI,可能都很难有商业壁垒,但组合起来就是壁垒。要让这件事情能够无缝衔接,其实是很难的。
就像现在很火的Plaud。单独看它的每一个功能,录音,手机有了;转写,能帮你做摘要和整合,一堆的Agent都可以干这件事情。但这两个结合起来,Plaud估值已经好几十亿美金了。
《智能涌现》:创业到现在,你觉得今天什么事情变难了?什么事情变容易了?
马骥:技术实现相对变简单了,因为基建越来越成熟。连代码都可以用AI来辅助写了,现在难的是商业模式,供给越来越多,营销和获客越来越贵。
《智能涌现》:纯软件的商业模式难在哪里?
马骥:难的是流量获取、商业模式设计、纯软件的ROI的计算等等。AI毕竟还是偏软件的技术,而纯软件的商业模式一般是后置的,即要先花钱获客,然后再通过LTV变现。
在AI领域,AI+影像已经是这么大的赛道,需求这么旺盛,为什么大家想一想AI生图产品,很多普通用户大概率就只能想起美图?主要还是大家的付费意愿低,但获客是要钱的。
《智能涌现》:你们现在阶段还很早,你怎么看大厂在AI+影像这个赛道的竞争?
马骥:如果想做大,在巨头的剧烈竞争压力之下,我们要想清楚竞争的优势和劣势。我们没有优势,那我就在想,我能不能减少我的劣势。
今天AI对大家是相对平权的。今天字节、腾讯、所有手机厂都在思考AI应用,但严格来说大家都还在起跑线上,在AI应用上都在早期。
AI肯定是一个产业革命,我相信它就可以了。我在20年前赶上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但那时候能力还没有ready。今天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知、资源、社会关系、影响力,现在就是实战的时候。
《智能涌现》:你们现在定位的竞争者是谁,类似大疆、Insta360这样的公司吗?
马骥:目前不是,这是一个新品类。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很好的把想法付诸于实践,把产品真正做到我想要做到的程度。
《智能涌现》:你现在最希望或者最缺什么资源?
马骥:缺人才。钱还算充足,时间是最公平的,我现在每天都在招聘。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智能涌现”,作者 “智能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