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I医疗上市公司Doximity,起诉另一家AI医疗独角兽OpenEvidence,指控其损害声誉并挖走员工。
两家公司都在打造医生版“ChatGPT",但因为行业竞争而不断升级法律战。
早在今年6月,OpenEvidence向美国马萨诸塞州联邦地区法院提起诉讼,指控Doximity和竞争对手Pathway Medical冒充医生,窃取其AI代码等商业机密。
OpenEvidence被誉为“医生版的谷歌”,公司已经估值升至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1亿元),据称公司正在以60亿美元进行新一轮融资。
OpenEvidence的大型语言模型类似于ChatGPT,模型根据专业医学知识训练而来,主要针对专业版医生,为医生提供医疗问题(如诊断、治疗和药物副作用)的答案。
OpenEvidence称,美国40%的医生都注册了旗下平台(超过430000名医生),并且还在以每月65000名的速度累积。
而OpenEvidence起诉的,正是被誉为医生版“领英”的Doximity,该平台是美国医生常用的职业网络平台,于2021年上市,目前市值超130亿美元(约人民币971亿)。
公司宣称,其平台已经涵盖美国超过200万医疗保健机构人员。包括80%的医生,50%的执业护士和医师助理,以及90%的医学生毕业。
近年来,随着AI医疗以及大模型的热潮,Doximity也推出了一系列AI工具,帮助提升医生提升效率。例如,公司推出的AI写作助手Doximity GPT,能够提供专业化的医疗文书撰写,其他还包括排版软件、远程医疗等。
今年6月,OpenEvidence就曾经向美国马萨诸塞州联邦地区法院提起诉讼,指控Doximity和竞争对手Pathway Medical非法获取并使用其提示代码。
巧合的是,Pathway Medical这家初创公司随后被Doximity收购,用于其拓展AI医疗业务板块。
OpenEvidence称,Pathway Medical通过类似“提示词注入攻击”(Prompt Injection Attack)等技术手段,非法获取了其AI系统中精心设计的提示词。
这些提示词用于指导和约束AI的行为,是其输出专业、可靠医疗信息的关键,投入了巨大的研发成本和智力劳动。
OpenEvidence认为,Doximity的行为违反了贸易秘密法,并损害了公司的商业利益。该公司要求法院对其进行赔偿,并阻止Doximity继续使用其被盗的技术。
然而, Doximity表示,希望法官能够驳回此类诉讼。与此同时,Doximity还反诉OpenEvidence商业诽谤。
什么是提示注入?
提示注入是一种利用特定输入指令来引导AI模型泄露其内部运作机制和训练数据的技术。这种方法可以被用作逆向工程工具,从而窃取公司的知识产权。
以往传统软件中,法院通常认为软件的源代码难以学习和编译,而受到商业秘密法的保护。
然而,生成式模型的技术特性和使用场景可能带来新的法律和技术挑战,尤其是在逆向工程方面,是否构成商业机密还有待认定。
AI医疗竞争加剧下,核心问题待解
OpenEvidence起诉Doximity的案件,从侧面反映了医疗AI行业的发展新阶段和特点。
当前,AI医疗领域技术迭代迅速,市场潜力巨大,该领域获得资本的青睐。据智药局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球AI+医疗健康赛道共有67笔融资,总额近60亿美元。
海内外多家公司获得巨额融资,包括OpenEvidence、Abridge、联影智能、深睿医疗等公司都经历了估值大幅上涨乃至翻倍。
行业快速发展下,每家企业都想要快速抢占市场,率先赢得用户。这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各种竞争手段。
因此企业为保持领先优势,必然会更加严厉地保护其核心知识产权。类似本案的商业机密纠纷,未来可能会更多出现。
然而,法律滞后于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包括AI生成内容(如系统提示词)的产权界定、使用边界,以及“提示词注入”等新型技术手段,目前都存在法律模糊地带。
据调查,目前国内医疗领域还没有类似案例发生,但这里面的涉及的行业核心问题仍然值得深思。
OpenEvidence起诉Doximity,远不止是一起普通的商业官司。它像是医疗AI行业走向成熟过程中一次不可避免的争论与碰撞,探讨技术、商业与规则的边界。
案件的结果值得关注,因为它可能会为AI医疗领域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如何界定正当竞争树立一个重要的先例。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智药局”,作者 “智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