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马克·古尔曼发文称,苹果正在打造一款内部代号为「世界知识问答」的系统,该系统将集成至Siri语音助手,同时苹果还计划将同款技术应用于Safari浏览器及iPhone搜索功能中。

图源:X
此前,雷科技在关于Meta有意收购Chrome的文章中就曾预测,AI浏览器将成为行业新风向。如今苹果也入局争夺AI浏览器赛道,但其核心目的或许仍是锁定用户、防止用户流失。
事实上,苹果此前就有与OpenAI、Anthropic合作的意向,甚至在上个月还传出拟收购Perplexity的消息,可见当前苹果迫切需要融入外部AI模型,以稳固自身行业地位。
苹果与谷歌合作,意在弥补AI劣势
此前苹果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或因技术适配问题,或因商业成本分歧,均未达成最终共识。而此次苹果已与谷歌正式签订协议,将对谷歌开发的AI模型展开评估与测试,并借助该模型升级Siri智能语音助手。那么,苹果为何会在谷歌刚结束反垄断官司的节点选择与其合作?
实际上,苹果与谷歌长期处于「利益绑定」状态——为使Google搜索成为iPhone的默认搜索引擎,谷歌每年需向苹果支付200亿美元。但在此次谷歌反垄断庭审中,苹果服务部门透露,Google搜索在苹果设备中的使用率正逐渐下滑,这一情况此前从未出现,而背后的核心原因正是AI浏览器对传统搜索引擎的冲击。

图源:谷歌
尽管苹果是国际数码巨头,但在AI领域却处于生态链下游。苹果的基础模型团队与AI模型团队长期面临人才流失问题,无论是研究员、部门主管还是项目总监,均有不少人离职,且大部分流失人才都转入了Meta或OpenAI。因此,无论从技术储备还是人才储备来看,苹果目前都处于明显劣势。
正因如此,此前传出的苹果拟收购Perplexity,不仅是为获取技术,更是为填补人才缺口——苹果当前正面临严峻的人才危机。加之传统搜索引擎正被AI浏览器逐步替代,原本掌握在苹果手中的用户数据有外流风险,所以苹果才急于与其他企业合作,对iOS系统内的Siri与Safari进行全面升级。尽管苹果入局时间较晚,但其庞大的用户基数决定了只要产品落地,就必然能产生影响力。
至于选择谷歌的具体原因,一方面是谷歌的合作报价合理;另一方面,谷歌的Gemini模型当前技术已十分成熟——2025年3月发布的Gemini 2.5版本,凭借多模态大语言框架升级,成功登顶Arena排行榜首位,其长文本处理能力、推理能力及多语言支持能力均有显著提升,对开发者而言极具吸引力。

图源:Arena
具体来看,Gemini 2.5的多模态理解与生成能力可支持跨模态推理,例如能同时分析视频画面、字幕信息与音频内容,并全面理解视频核心信息;同时还支持跨模态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覆盖表格、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举例来说,向模型输入视频文件后,AI可分析理解视频内容并以表格形式输出结果。
这种多模态模型无论是对开发者,还是对苹果计划搭载于Siri的智能助手而言,都能大幅提升使用便捷性。此外,Gemini 2.5升级后的推理能力,在处理代码与数学运算时速度极快,还能识别深层代码中的错误;不过在处理大量代码时,模型可能会出现较多拷贝内容,因此分小段处理会更为稳妥。

图源:Gemini
更重要的是,谷歌在与苹果合作初期就已拿出实际成果——已将定制版Gemini模型部署至苹果的私有云服务器。因此,无论从成本控制、技术实力还是落地效率来看,谷歌都是帮助苹果在AI领域「翻身」的理想合作伙伴。
苹果“心”+谷歌“脑”,是Siri的最终形态?
不难想象,当Siri真正整合Gemini功能、升级为全新智能助手后,将为iPhone用户带来极大便利。首先,新Siri将具备记忆功能,能留存用户此前的咨询信息——例如用户先询问航班目的地,再查询酒店时,Siri可自动关联需求并智能推送相关信息,大幅减少用户的操作与浏览时间。
同时,Gemini的多模态推理模型还可能全面支持类似国产安卓系统的AI功能,如一键识屏解析信息、拍照识物直达购物链接等。尽管这些功能最早要到2026年3月才会正式落地,但凭借苹果的品牌影响力与用户基础,其搭载的手机AI模型仍将占据用户选择的主导地位。

图源:vivo官网
那么,此次部署在苹果私有云服务器上的Gemini,与当前iPhone直接调用Google搜索相比,究竟有何区别?
该系统主要由三大核心模块构建:规划器、网络与设备搜索系统、摘要器。其中,规划器负责处理本地信息(如用户的语音文本输入、图像视频输入等),并将信息上传至网络与设备搜索系统;后者对信息进行分析后输出结果,最后由摘要器将所有结果整合为最终答案。
不过,这种「端到云」的运作模式如何保障用户隐私?
对此,苹果其实对谷歌有所保留——从规划器到搜索系统的核心环节,均由苹果自研模型完成,Gemini仅负责摘要器的信息整合与方案生成。这种设计能最大限度将用户信息锁定在iPhone本地,可见苹果在隐私防护方面仍保持着较高水准。
“免费”为王:苹果后发先至的杀手锏
但仍有部分用户认为,苹果此时入局AI浏览器为时已晚——在AI浏览器功能逐步完善普及的当下,行业或许不会给苹果太多追赶时间。不过小雷认为,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正如前文所述,苹果拥有其他AI浏览器无法企及的庞大用户基数,而多数竞品缺乏专属硬件入口。若一款智能设备搭载了原生专属AI浏览器,第三方软件的优势将大幅削弱——因为设备本地存储着用户大量个人信息,且原生AI模型对软件与设备功能拥有完整权限,能实现更便捷的功能联动。

图源:豆包AI
因此,苹果当前的核心任务是优化功能体验,并以「免费」这一关键策略吸引更多第三方订阅服务用户。
Gemini的技术实力前文已提及,此处不再赘述。技术决定功能,功能影响体验——此前Gemini Live已支持iPhone与iPad下载使用,用户登录后可一键启用AI摄像头,识别并分析相机中的物体。因此,在苹果与谷歌深度整合模型后,类似的便捷体验还将进一步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谷歌不会放弃Chrome浏览器现有的盈利模式——当前Chrome通过植入广告获取的收入,仍是谷歌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谷歌短期内不会将传统搜索引擎全面升级为尚未完全普及的AI浏览器,而是会维持现有模式。
也正因如此,谷歌愿意支持苹果发展AI浏览器:无论如何,iPhone的传统搜索入口仍将由Google搜索占据,而苹果也没有理由拒绝每年200亿美元的收入。这意味着苹果在AI浏览器赛道少了一个最大竞争对手,甚至这个竞争对手还成了自己的盟友。
由此来看,在「超强Siri」正式落地前,其他AI浏览器如何稳固自身地位,反而成了更紧迫的问题。相较于苹果未来可能推出的免费服务,当前多数竞品的付费订阅模式已无优势。或许这些竞品唯一的出路,就是深度绑定用户信息——例如perplexity可绑定机酒预订、导航等服务,通过锁定用户信息培养用户使用习惯,进而提升用户对平台的粘性。

图源:perplexity
不过,这一消息对国行用户而言,是否真的毫无意义?小雷认为并非如此。前文提到,苹果此次升级的「端到云」智能系统中,保留了大量自研模型,Gemini仅负责智能整合环节。
因此,国行用户仍有机会享受到苹果此次的AI升级,只是可能需要更长等待时间——关键在于苹果与阿里的合作能否顺利推进,以及阿里的智能大模型在国内能否完全替代Gemini的功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科技”,作者:雷科技AI硬件组,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