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4小时前 67 浏览次数 0 评论

创立三年估值上亿,AI跑步私教是个好生意吗?

AI中国
AI中国

发布了 8438 文章


各个行业都在面临大模型的重塑。


相比医疗、金融等高度依赖算力的行业,体育场景中的AI应用没有那么声势浩大,却更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行业中,各种尝试层出不穷,其实底层逻辑都要回答一个同样的问题——如何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


在全球兴起的跑步风潮下,2022年才上线的Runna,给出了自己教科书式的答案。



通过用算法为普通人提供个性化跑步训练计划,Runna不仅快速切入了全球To C健身应用市场,更在上线三年内实现了4000万美元估值,并在2025年5月被专注多种运动类型的测速应用Strava全资收购。


而在被收购时,其平台的活跃订阅用户数仅为9万——换句话说,这是一家靠高客单价、高留存的精细化运营,跑出估值与效率双优解的产品。


跑步APP常见,Runna为何能获得如此估值?核心竞争力在哪?放在中国语境下,它又是否具备可复制性?


Al跑步私教


打开Runna的官网,首页醒目的标语便能很好地概括这个软件的核心价值:“从5公里到马拉松,Runna都能为你量身定制训练计划,助你实现每一个跑步目标。”


其商业模式非常直接:提供7天免费试用,之后按月订阅,每月16美元。


在使用路径上,Runna的机制与大部分运动类APP类似:用户需填写包括训练目标、身高体重、运动伤病史、最近比赛成绩等基本信息,系统会以此评估用户水平并设置配速、频次等细节,生成详细的每周训练节奏。



相比之下,国内的主流健身App在盈利模式上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逻辑,至于背后原因,我们在后文慢慢展开。


如同官网标语所说,Runna的适用人群非常广泛。对跑步小白,Runna提供了一个名为「从沙发到五公里」的计划,帮助你能克服懒惰,开始系统性运动;对进阶跑者,则可直接设计马拉松完赛节奏、PB提升等具体目标。


Runna会将轻松跑、间歇跑、节奏跑与长距离跑等多元训练模块结合起来,帮助用户按阶段提升表现,同时提供练后拉伸,伤病康复等建议。


而在实际训练过程中,用户可将每日训练自动同步至Apple Watch等智能手表,Runna会根据身体状况,提供语音提示与实时配速反馈。


例如,在进行多段变速训练时,系统将提示当前所需配速,并在用户偏离目标配速时给出调整建议。一旦配速回归目标范围,语音将反馈「on pace」,并同步减少干扰,帮助跑者保持节奏感。



根据许多跑者的真实反馈,Runna这个属性甚至能提供许多专业运动手表所不具备的细分能力。


此外,当跑者在训练中完成了一次快于设定配速的个人最好纪录,Runna系统不仅会送上庆祝页面供你分享晒图,更是会根据这次PB,自动更新并优化后续的训练安排。


正是因为过硬的用户体验,Runna创立三年内,每年都会稳定完成用户数量的大幅提升。根据官方数据,Runna的用户数量这几年年增幅达到40%,App Store里,更是有近5万个用户为它打出了4.9的评分。


那Runna是如何取得如今的成绩的呢?答案就藏在创始人故事当中。


0到4000万,Runna的起跑之路


多姆·马斯克尔(Dom Maskell)与本·帕克(Ben Parker)是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校友,但却拥有着完全不同的职业规划——前者进入麦肯锡成为商业顾问,后者则转型为一名跑步教练,并开展了线上私教服务。



Runna的两位创始人


2019年,多姆要为人生第一场马拉松做准备,便联系上帕克,并成为了他的客户。

在一段时间的训练过后,多姆不仅成绩飞快提升,更是第一次感受到了运动私教的好处:精准的配速设计、个性化的周期安排、阶段性调整和反馈,这都是自主训练所无法接触到的。


长期接触初创公司的多姆,一下就认识到了其中的供需偏差:这种系统性的训练服务虽有效,但对普通人而言过于昂贵,传统数字化产品又难以满足真正进阶跑者的需求——而AI,或许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构建出兼具规模化与个性化的服务模型。


「我当时给帕克支付的训练费用,是现在Runna月订阅费的五倍。」多姆在一次采访中说。


为了对这个想法进行最低成本的验证,他拉上具备专业知识的帕克,快速上线了一个名为「The Run Buddy」的网站,用户支付80英镑,即可收到一份PDF训练计划。但就是这个「极简产品」,在上线初期就售出1000多份。


两人瞬间意识到,这套模式的天花板,绝不仅是一套套几十美元的PDF那么简单。


经历了几年时间的筹备,2022年3月,一个内置AI训练算法,同时具备自动化排课与用户反馈机制的数字教练平台——Runna正式上线。



与此同时,他们还拉上超马运动员Joshua Patterson、市场营销专家Katie Goble,组建起了一支兼具体育专业、数字技术与品牌建设能力的多元化团队。


不过,除了专业的团队和过硬的体验以外,Runna的爆发式增长,也离不开其在社交媒体端的强运营能力。


作为一个跑步APP,Runna的官方账号更新频率很高,并且大概有三种内容形式:


首先是帕克本人的专业知识分享。除了创始人的身份以外,通过展示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帕克也逐渐成为活跃在英国跑步社群中的头部达人,也成为品牌最具信任感的代言人;


其次,Runna积极参与全球各地马拉松赛事,频繁开展线下快闪活动,并将现场所见所感浓缩为社交媒体内容,强化品牌的陪伴感;


最后,Runna还会选取平台用户的真实训练故事进行纪实拍摄,聚焦那些「从0到全马」的普通跑者,用个体经历去强化平台功能;



通过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强化社群互动,Runna不仅提升了用户粘性,也不断拓展品牌在跑者圈层的影响力,为其赢得了更广泛的用户基础与资本市场的关注。


截至被收购前,Runna已进入全球18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120名员工,累计融资800万英镑,并与HOKA、Sweaty Betty、Lululemon等多个品牌达成合作。


以技术为底层、以内容和社群构建用户连接,Runna已经搭建起一条相对成熟的商业路径。


中国版Runna会出现吗?


“这绝对是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刻。”在收购消息公布后的第一时间,多姆在公开信中这样写道。


尽管没能逃过「创业的尽头是被收购」的宿命,但无论从创世团队的愿景,还是从产品的增长轨迹来看,Runna都已算得上一场成功的实验。


它的商业逻辑其实并不复杂:以AI算法为底层,提供专业的个性化训练服务;通过订阅模式实现持续变现;再借助内容与社群的力量,打入更广泛的跑步人群。


但如果落在中国市场,这样的模式能走通吗?



社会范围内逐渐升高的跑步热情和群众基础,我们已经不必再去追赘述,但在当下的国内,无论在哪个内容领域,用户为知识和服务买单的理念仍在培养阶段,即便AI工具越来越成熟,想要打造靠定制内容收取月费的产品,依然面临不小的教育成本。


「在中国,跑步App想做会员制依然有机会,但前提是抓住年轻用户。」悦跑圈CEO梁峰告诉我们,「老一代用户已经习惯了免费产品的逻辑,很难重新培养起付费意识。」


梁峰还透露,抛开付费模式不谈,在界面广告上,悦跑圈也都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改方式,避免用户产生反感情绪。


「还是需要提供真正具有差异化的价值,不管是独家的训练内容,还是智能化的周期管理,还是专属社群的陪伴体验。」



换句话说,只有进一步提升产品体验,让用户看到他们付出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有清晰的回报,毕竟一旦走向会员制,道路就不仅关乎内容的供给,也涉及用户关系的长期维护。


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平台也越发开始重视进阶用户的经营。


「随着用户分层加剧,未来一定会有向高端化、精细化分化的趋势。」咕咚创始人申波告诉氪体,「像追求PB(个人最好成绩)的跑者、飞向全国参赛的马拉松选手,或是想提高效率的健身上班族,这些人群对专业内容是有明确需求的。」


从用户规模来看,根据跑步吧数据,2024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749场,总赛事规模达704.86万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100万。



跑步人群在扩张,但真正能够持续留下来的,往往是那些对训练更讲究,对服务更敏感的人,而他们的需求,恰恰是会员制最有可能建立起商业模型的切口。


同时,面对进阶跑者,咕咚近年来也在尝试推出付费训练计划,配合赛事、社群、数据管理服务形成闭环。


回到Runna,这种「AI跑步私教」的模式,听起来像是技术下沉到生活场景的理想范式,但本质上,它比的从来不是算法有多强,而是谁更懂跑者的刚需。


在中国,技术早已不是稀缺项,真正稀缺的是一套适配本地用户行为、能长期建立信任和付费习惯的运营体系。


因此,无论这种模式能否在中国实现,持续观察用户群体变化,理解需求,同时用最适配的科技对用户体验进行打磨,才是做好产品的关键。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 “ 体育产业生态圈 ”,作者 ECO氪体


AI中国

AI中国

8438 文章 1350890 浏览次数 950300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