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1 months ago 130 Views 11 Comments

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定义与AI的边界?

Published 7995 Articles

AI会有情感吗?机器人会不会感知到疼痛?未来人类与AI的边界在哪里?我们梳理了"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AI教父"杰弗里·辛顿、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DeepMind CEO德米斯·哈萨比斯的近期访谈,他们从诸多维度,各自表达他们心中的AI时代图景。



过去,AI像个“工具箱”,用完即走;如今,它正逐步成为一个“工作搭子”,全天在线、随时互动。


观察指标也在转变。从过去强调DAU(日活跃用户),我们正步入一个更强调DPU(日驻留时长)的时代。谁更能抓住用户的注意力,谁就更有机会赢得订阅关系。


AI产品开始从“尝鲜”进入“陪伴”,从“效率工具”演化为“生活接口”。


此外,AI正从数字世界扩展到物理世界,“物理智能体”正在加速崛起。例如,一些自动驾驶系统已投入商业运营,不再只是停留在测试阶段,而是与实时环境紧密结合。


与此同时,AI正在快速渗透到各个行业,包括AI工厂、AI机器人、工业AI、AI医疗设备与AI农业等部署,正在取代传统的人工流程。例如一些农业公司将AI应用于除草,通过计算机视觉实现无农药作业。


2025年是Agent元年,Agent正在成为新型数字劳动力。AI不再只是一个对话工具,而是真正能干活。


各行业(金融、医疗、制造、零售)正用AI重塑业务流,提升生产率与客户体验。图表显示,企业采用AI的目标正在发生演变:从最初提升整体办公效率出发,快速扩展至特定岗位自动化、客户互动优化、新营收机会探索等多个方向。



AI技术的发展速度超出了我的预期。以推理能力为例,现如今AI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且似乎没有放缓的迹象。虽然人类和AI都会犯错,但AI犯错的概率正在迅速下降。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AI无法完成我们人类能做到的事情。也许它还需要一些时间,但最终,AI会变得越来越擅长这些任务。打个比方,如果你让我写一首模仿鲍勃·迪伦风格的歌,也许写得并不怎么样——但你不会因此说我毫无创造力,只能说我做得不够好而已。AI的创作过程也是如此。它会不断改进,它的水平会不断提升。


说到底,人类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不可复制的特质。尤其从能力角度来看,人类并没有什么是机器永远无法复制的。


AI确实有可能拥有某些情感。我再次强调,我认为人类与AI在情感方面并没有本质区别。人类情感有两个方面:认知和生理。当我感到尴尬时,我的脸会变红,而当AI感到尴尬时,虽然它的“脸”不会变红,也不会大汗淋漓。但在认知行为方面,AI完全可以像我们一样表现出情感。


关于AI是否拥有感知能力,目前存在一个颇具争议的认知矛盾。许多人坚信AI绝对不具备感知,但当被问及“你如何定义感知”时,他们往往难以给出明确答案。实际上,机器与人类之间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不可逾越的“神秘屏障”。人类没有特别的本质,机器能够复制我们的一切认知与行为。



关于人工智能,我想先强调复数形式的它,也就是AIs而非AI。很快我们就要面对各式各样的专用AI了,它们各司其职,并且需要差异化的管理模式和资金机制。


就好比我们谈论工业时代时,总要着眼于具体机器。万能通用的机器并不存在。从汽车到流水线再到家电,机器们各有所用。工业化的概念虽然广阔,但谈起它来时,肯定会就具体机器的具体功能和影响展开讨论。


从这一层面看,人工智能与机器无二。我们可以聊所谓的“AI化”(AI-ization)或“智能化”(cognification),但需了解,它绝不是统一、均质、单调的。


我认为去中心化的世界对机器人非常有利。在这样的世界里,机器人大量涌现,因为它们具备足够的适应性和智能,可以独立工作,而不必依附大公司。


另一个特点是,你可以拥有小数据的AI,不需要70亿参数的AI。大公司的数据垄断优势会被削弱,会有更多初创企业涌入赛道,会有更多普通人开发出有一技之长的小型AI。


从文化角度看,这也很棒,它更像互联网文化——无需许可,适合独立创业者。


而情感与感知,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处理与反馈机制,只要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AI完全有可能模拟甚至产生类似人类的情感与感受。但有情感的机器人在某些情况下非常有益。情感是人类最自然的交互方式之一,如果我们希望机器人与人类协作,赋予它们情感是一种聪明而高效的方式。


此外,还有疼痛。机器人和机器将会感知到疼痛,因为我们会通过编程赋予其痛感。疼痛非常实用,如果你的机器人有某处受损,疼痛信号可阻止它进一步伤害自己。这也是使人类演化出痛觉的驱动力。


AI全面赋能世界的进程将远比技术乐观主义者预测的更漫长。也就是说,AI的创新前沿将飞速进展,但其应用与渗透速度会落后很多。


社会消化这些变革所需的时间可能超出人们预期,部分原因是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也因为AI的影响力太大——我们必须对现有生活进行重组,才能最大化AI之于人类生活的效用。距离它永久性地融入人类文明,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我想说的是,尖端的模型和实质性创新可以水到渠成,但围绕AI创新的具体落地工作,以及AI真正渗入我们生活的过程,是道阻且长的,我们需要对工作流程、协作方式等方方面面做出大量重构。



我毕生致力于研究AI和AGI的原因是,我相信如果做得好、负责任地做,它将是人类有史以来发明的最有益的技术。


我认为AI在未来十年及更长时间里可能实现的事情,包括治愈所有疾病,以及帮助寻找或开发新的能源。我相信我们今天社会面临的一些最大问题,比如气候变化或疾病,都将通过AI解决方案得到解决。展望未来10年,我设想一个乐观的未来,其特征是人类的最大繁荣,届时我们将星际旅行,AI将帮助实现所有的技术构想。


我最担心的两个问题是:一、如何让这些技术能够被善意的使用者获取,去做像治愈可怕疾病这样了不起的事情,同时限制那些潜在的不良行为者获取同样的技术;二、我们如何确保能够掌控这些系统,控制它们,并理解它们正在做什么?我们需要设置正确的护栏,这些护栏不会被具有极高能力且能自我改进的系统所规避或绕过。


如果你处理不好这些问题,那么这些系统就会被用于各种有害的用途。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倾向于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国际合作,因为这些系统,无论在哪里建造,无论如何建造,都会影响到每个人。它们可以在世界各地传播,几乎会影响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我们需要关于如何构建这些系统、赋予它们什么样的设计和目标、以及如何部署和使用的国际标准。


目前AI的风险是未知的。在这个争论的两边都有很多人。有些人会说这里没有风险,还有一些人认为我们注定会失败。我认为正确的答案介于两者之间,也就是说,这场辩论双方都有非常聪明的人。这告诉我的是,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足以真正量化风险。随着我们进一步开发这些系统,情况可能会变成,让这些系统与人类对齐或保持对它们的控制,比我们从这里假设的或预期的要容易得多。


到目前为止,很多事情都证明是这样。它们变得比人们想象的更容易,包括让它们对世界有用,比如在这些模型之上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RLHF(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微调后,它们突然变成了有用的聊天机器人。这很有趣。有一些证据表明,事情可能比一些最悲观的看法预期的要稍微容易一些。


但在我看来,仍然存在重大风险。我们必须仔细进行研究,以量化风险是什么,然后尽可能地提前预见并加以应对,而不是事后再处理。对于如此强大和具有变革性的技术,这可能极其危险。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红杉汇”,作者是“洪杉”。



7995 Articles 1244368 Views 950300 Fans

Comment (11)

User avatar

AI未来会怎样,真让人琢磨不透!

User avatar

别太担心,反正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User avatar

挺有意思的,但还是有点吓人!

User avatar

感觉它在用一种扭曲的方式思考!

User avatar

哎呦喂,这未来真他妈不靠谱!

User avatar

别太认真,它只是个工具而已!

User avatar

感觉它在演戏,戏挺精彩的!

User avatar

别说,我有点害怕,这感觉很诡异!

User avatar

搞得我一头雾水,啥都不懂!

User avatar

感觉它在疯狂地摆烂!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