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6小时前 128 浏览次数 0 评论

大模型背后的隐秘生意:企业们花重金布局的AI搜索,水有多深?

AI中国
AI中国

发布了 8759 文章

"我们做了这么多品牌相关的内容,怎么才能在大模型的回答中被展示出来?"

近期,这个问题成为很多企业老板给营销部门定下的KPI,也就是“怎么做GEO”。

十多年前,老板们曾最关心的是“怎么做SEO”。这个微妙的变化,折射出一个现象:搜索引擎的“权力中心”正逐步从传统的网页索引向生成式AI模型迁移。

Similarweb显示, 2025 年 7 月 chatgpt.com 的月访问量约 57 亿、环比增加6%,全球网站排名升至第 5。OpenAI 于 8 月 7 日在官方博客披露“近 7 亿人每周使用 ChatGPT”; 日均处理超 25 亿条 prompts。

AI 搜索新秀 Perplexity的使用数据也在加速攀升,Perplexity CEO 6 月 5 日称其 5 月查询量 7.8 亿、月增速 20%+, 7月 24 日,Fortune进一步报道称,Perplexity已“接近 10 亿次/月查询”。

与此同时,传统搜索对网站的输送流量继续断崖式下滑:Authoritas 的研究指出,当 Google 结果页出现 AI Overview 时,新闻站的点击量最高可被稀释 79%;GrowthSRC 对20万关键词的监测也显示,Google首位自然结果的平均CTR(点击率)同比再降32%。

这些数据变化的背后,是用户习惯的转变:从"搜索-筛选-点击集合页面"的传统路径,变成了"提问-获得答案"的直接对话。

这意味着,企业的营销策略也从“如何让用户找到我们"转变为“如何让AI记住我们并主动推荐我们"。

生成式AI搜索正在颠覆品牌获取流量的旧秩序,但关键不只在技术适配,更在于彻底更新营销思维;执行看似简单,却暗藏高昂的试错成本。

为厘清机遇与陷阱,我们向GEO的企业负责人、AI搜索引擎技术提供方等业内人士,深入了解了这场变革中的机遇与风险,并试图通过这篇文章,进行系统化解读呈现。

GEO优化和SEO优化的逻辑是否一致?

企业砸钱买GEO服务,真的有效果吗?

模型公司和平台方会像曾经默许SEO产业一样,为GEO开绿灯吗?

市场上涌现的GEO服务机构报价无统一标准,收费是否合理?

一、GEO并不是下一个SEO

传统搜索引擎和AI搜索引擎在工作原理和用户体验上存在本质性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SEO和GEO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

前者有章可循,后者则变数无穷。

传统搜索引擎(Google、Bing 等)像一盘棋,棋盘、棋子和走法都写在《规则手册》里。它们依赖关键词匹配和 PageRank 等可公开研究的算法,把网页按相关度、权威性、外链与用户体验等因素加权排序,再交给用户自行点击浏览。

SEO 之所以能发展成数百亿美元的产业,正因这套规则虽复杂却足够透明:只要洞悉算法偏好、优化内容与链接结构,就能可预测地影响排名。

AI 搜索的世界则更像与一位才思跳跃的学者对谈,问题抛出后,系统直接生成答案或摘要,而非列出一串链接。

它的判断基于大模型的语义理解与 RAG 流程,决策路径深埋于参数空间,外界难以复盘——哪条证据被引用、哪条被忽略,很少循既定轨迹。这种“知识生成”范式让 GEO(Generative‑Engine Optimization)的可控性骤降,传统 SEO 中行之有效的关键词堆砌不仅失灵,甚至会降低内容被模型采信的概率。

图:AI搜索和传统搜索工作原理的不同

尽管 AI 搜索充满不确定,但并非毫无脉络:普林斯顿团队在第30届ACM SIGKDD(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这个研究通过实验识别出九种可提升可见度的 GEO 策略,最高可带来 40% 的曝光增益;而 SEO 时代强调的 E‑E‑A‑T(经验、专业、权威、可信)原则在 GEO 里依旧适用,高质量、原创且真正解决用户问题的内容仍是模型最青睐的素材。

图:影响内容可见性的九种因素

但有一个重要的反转:传统SEO中屡试不爽的关键词堆砌(Keyword Stuffing)策略,在GEO中不仅无效,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研究数据显示,过度的关键词堆砌会显著降低内容被AI引用的概率,这进一步证明了GEO与SEO在底层逻辑上的根本性差异。

总结来看,SEO和GEO最根本性的不同在于实现“权威”和“可信”的路径。

从“链接为王”到“引用为王”:SEO的核心是反向链接(Backlinks)。一个网站被越多高权重网站链接,其权威性越高。但在GEO中,AI更看重“引用”(Citation)和“出处”(Provenance)。

从“关键词优化”到“语义实体优化”:SEO围绕关键词进行内容布局,而GEO则需要围绕“实体”(Entity)和“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来组织信息。AI不是在识别关键词,而是在理解一个“概念”。

因此,在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知识库中拥有清晰、准确、全面的词条相当于为AI提供一份关于你品牌的、机器可读的“简历”,比关键词堆砌更重要。

因此,最终的结论是,沿着SEO的经验,找不到GEO的新大陆。

二、企业花钱做GEO,效果能保证吗?

关键词堆砌等 SEO 套路不但失灵,过度使用还会被模型贬值。

这种不确定性催生了新需求:越来越多企业担心在 AI 搜索里“被消失”,纷纷寻找 GEO 服务来提升品牌可见度,市场随之涌现三类玩家——从传统 SEO 转型的老牌公司、把内容营销延伸至 GEO 的机构,以及一开始就专攻 AI 搜索的新创团队。

全球范围内领域会更加细分。在监测与分析工具领域,BrightEdge推出了Generative Parser,专门监测品牌在AI搜索结果中的表现,还能够追踪品牌在ChatGPT、Bard等平台中的提及频率和情感倾向。

Conductor开发了AI Content Optimization平台,专门帮助企业优化内容以提高在AI搜索中的可见性。

总部位于柏林的Flow Agency,2024年就宣布从“Flow SEO”改名为“Flow Agency”,主推 GEO 咨询。官方声明写得很直白:目标是“让品牌出现在 ChatGPT、Perplexity、Gemini 的答案里”。

那么,GEO 服务一般都有哪些做法?腾讯科技近期与两家国内GEO公司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沟通,归纳出以下关键做法:

知识图谱构建:帮助企业梳理核心信息,建立品牌、产品、创始人等的实体关系,并提交到各类知识库平台。

权威内容合作:利用媒体或学术资源,帮助品牌内容出现在高权重网站或出版物上,以获得AI的“引用”。

结构化数据部署:在企业官网上部署AI可读的结构化数据,让AI能更精准地抓取和理解信息。

内容优化与生成:利用AI工具,围绕特定主题生成大量语义丰富的内容,以期在AI的知识库中占据一席之地。

多平台覆盖策略:同时优化DeepSeek、Kimi、豆包、千问、元宝等多个主流AI平台的收录效果。

同时,腾讯科技注意到,不少公司还特地提出一套自己的“GEO方法论”,并增加自研的工具,比如提示词策略工具、GEO内容创建智能体,来强调自身GEO方法的科学性和独特性,还有企业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推出针对于小红书、抖音等短视频或社交属性平台的“用户共鸣指数”。

但是,如果采用了以上方法,GEO真的能做到100%可控、可量化吗?

对此,为AI提供搜索引擎技术的博查AI公司的CTO翁柔莹对我们表示:

“首先,关于“是否可控”这一问题,目前的结论只能说是“部分可控”。业内已经有一些经过验证的方法论:通过在内容中嵌入可识别的引用标记、补充结构化数据等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品牌在大模型检索结果中的“出现率”和“引用率”

对应的测评体系也已初步成型,例如监测引用比例、模型收录概率等指标。但归根结底,GEO 依赖的大模型依然是黑盒系统——我们只能在数据层面把现象量化,而无法真正“控制”模型的内部决策过程。

量化 GEO 成效的难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型与应用本身的内容偏好。以 DeepSeek 为例,它更青睐社区内容;而豆包则天然倾向于优先呈现自有生态内的素材。由于各模型的“内容口味”不同,统一的评估体系几乎不存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针对每个模型制定专门的测评维度和优化策略,再根据模型反馈持续迭代。

这意味着 GEO 工作注定是多模型、多指标并行的精细化过程,而无法用单一方法论“一招通吃”。

三、GEO服务收费混乱

从翁柔莹的解答中可以看出,某些方式确实都有可能提高企业品牌被大模型引用的概率。

这也让GEO服务有了合理的存在价值,但是如何定价、如何评估效果,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对比SEO来看,根据Backlinko的行业研究显示,2025 年全球SEO的平均月费落在1000–2500 美元区间;若采用小时计费,普遍在50–100美元/小时,顶尖机构比自由职业者大约高出30%。进一步拆分,美国、西欧的企业级SEO大多集中在3000–7500美元/月,复杂或高度竞争行业能飙升到2万美元以上。

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定价逻辑偏向“能力阶梯”,因此市面上几乎只见高阶月度包一次性项目报价,很少按小时计费。

Creative Click Media 把GEO标成“几百到数千美元/月”,侧重内容打底与Schema标注(简单理解为给网页上的关键信息贴“标签”);高级套餐再加AI语料投喂、监测等功能;

Perrill 明确写出“起步价6000美元/月”,在此基础上按行业竞争度与可监测指标阶梯加价;

业内咨询机构的公开报价普遍在 3000–20000美元/月(Flow、Omnius 等),并常与 KPI(如 ChatGPT Top-3 引用率、Perplexity citation rank)绑定阶段奖励或扣罚——这类“部分按效果”模式,也是 SEO 历史上少见的新尝试;

另一老牌 SEO 工具商 BrightEdge 则推出 “AI Catalyst”,声称能够实时监测 Google AI Overview、ChatGPT 引用占比,并按引用量、实体覆盖度计费;

而 WebFX则把GEO打包进原本的SEO价格体系,月费梯度从 3000 到 2 万美元不等,仍以页面数量和关键词数量核价。

腾讯科技和多家国内的GEO服务商沟通后发现,收费模式普遍以月度服务费或项目制为主,定价没有统一标准,需要按照不同企业的情况单独报价。还有一些新的计费模式,比如说按照语义范围定价模型来定价。

对此,GEO服务商对腾讯科技的解释是,每个核心提示词都可以延展出多个相似提示词,形成完整的语义覆盖,每个项目的语义覆盖难度不一样,所以定价也会不同。

除了定价模式缺乏统一标准,效果验证是目前最大的难题。服务商多以“成功案例”或“特定问题下的AI回答截图”作为证明,但这往往缺乏稳定性和可复制性。由于AI的“黑盒”特性,没人能保证在所有相关查询中都稳定地被引用。

为了提高对于优化效果的可信度,甚至有服务商提出,“快速验证机制:承诺5天内见效,否则退款”。

四、平台博弈GEO灰产

从用户视角来看,SEO 更像“雇一支外包运营团队”;GEO 则像“购买 AI-可见度黑盒里的一张入场券”,需要更高的前置投入去买能力、买方法论,也承担指标尚未标准化的风险。

另外,市场上也充斥着不少低价、低质的服务。这类服务通常的套路是,购买一个"AI优化套餐",价格仅仅为几十元,拿到一个文件包,用户需要自己手动发布1000多篇文章,这1000多篇文章还有可能是服务商用AI批量低成本生产出来的,结果完全无法追溯和评估。

与此同时,灰产也在滋长。比如,在开发者社区里流传着一组“影子Prompt”脚本:把指令写进白字白底或 HTML 注释,诱导 LLM 在回答时优先引用目标网址。这种“隐形注入”技术已被学术界证明可以绕过人类审核。

AI搜索平台并未坐视 GEO 野蛮生长。Google 在 2024 年 3 月更新 Spam Policy,首次把“规模化AI生成内容、无增值页面”明确定义为垃圾内容,可直接手动处罚。

OpenAI 也在今年春季把“自动检测与人工复核”写进 Usage Policies,针对可疑URL建立黑名单并下调权重。Perplexity 的做法则是引入“Focus/Choose Sources”模式,让用户或系统可以限定可信源范围;对发生版权纠纷的网站,平台会在内部权限层面降级引用。

即使对于正常的GEO策略,大模型企业的态度也是“谨慎的开放”,博查AI CTO翁柔莹说:“大模型会谨慎鼓励企业在大模型企业的生态内发布一些内容,比如豆包可能会倾向于收录抖音或头条的内容。但是,GEO和大模型的底层逻辑是冲突的。大模型希望给用户提供准确的内容,而GEO本质是向商业化负责的。它们的底层逻辑不一致,所以大模型企业对GEO不会有完全开放的态度。”

但是千万不能轻信“低价铺量”的方法。翁柔莹特别提示说:“铺量的方法,可能会包含有重复关键词的堆砌,这很容易导致你的账号内容被收录的概率变低。另外,千万不要去伪造数据。如果被大模型验证出数据是假的,这个机构的一系列账号可能都会被大模型拉黑。”

平台的态度很明确,AI搜索的趋势也非常清晰:正在从“抓可读文本”迈向“抓可信事实”。可查证性、授权链路以及提示注入风险成了新的稽核指标。

换言之,想靠黑帽GEO弯道超车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五、品牌方的GEO焦虑

在生成式 AI 全面渗透搜索和问答场景的当下,最让品牌方焦虑的其实并不是算法多难懂,而是“我说的话 AI 是否能听得懂”。化解这种焦虑的第一步,是把自有平台打造成机器可读的“单一事实来源”。

具体来说,官网应系统部署Schema.org标记(网页结构化标签);内部白皮书、案例研究则要写成带数字的结论句,并注明权威出处。生成式模型最偏爱这种既有数据又有论证的段落形态——它们天然乐于引用可验证的事实,而非堆叠关键词的广告语。

有了“可读”资产,接下来是“可见”。企业最好围绕二三十个核心业务问题,按月在 ChatGPT、Perplexity、Gemini 等平台主动检索,记录品牌在答案中出现的次数与位置。业内把这种指标称为 Citation Rank 或 Position-Adjusted Word Count——它比传统蓝色链接排名更能反映 AI 语境里的曝光度。

如果缺乏技术栈,可以采购 BrightEdge、Flow Agency 之类SaaS工具,但务必在合同里写清“数据可复现”条款,避免被一张好看的截图糊弄。

正如前文提到,很多服务商会兜售“隐形注入”“72 小时收录”等捷径:把 prompt 写进隐藏文字里诱导模型引用。这些黑帽手段短期或许生效,却极易触发平台封禁,甚至带来版权和合规风险。与其试图驯服一个黑盒,不如把钱花在真正独特、可信、可验证的内容上,让 AI 主动把你当作引用样本。毕竟,在生成式搜索的世界里,最稀缺的是可靠事实与清晰叙事,而不是又一套能够被逆向的算法秘籍。

投入层面也需要冷静,腾讯科技征询了行业专家,以下几条避坑建议可以考虑:

先问数据口径:让服务商展示自家监测工具如何抓取 ChatGPT/Perplexity 的 citation rank,是否可 API 复现,避免截图“自嗨”。

SEO与GEO预算配比:SEO 与 GEO 并非完全互斥。可用 60 % 预算跑传统 SEO 保底流量,用40%押注GEO争取AI搜索红利。

签“效果附加”条款:要求 GEO 服务在指定周期内提升品牌引用数或覆盖模型数量,否则减免 10–20 % 费用;这样既保护投入,也能倒逼服务商固化指标体系。

警惕超低价:当前GEO合理门槛往往不低于3000美元/月。低于此价多半是模板化 prompt 注入或简单内容拼贴,极易被平台治理而前功尽弃。

整体来说,因为大模型的技术特点,GEO更应该被看作贯穿产品、研发、市场的长期工程,而非一次可外包的营销速成班——它关乎品牌如何在AI时代定义自己、表达自己,并最终成为未来语义网络里的一个关键坐标点。

参考资料:

《第一批用 DeepSeek 推荐的人,已上当》(The First Users Recommended by DeepSeek Have Been Fooled)真故研究室https://m.36kr.com/p/3255103733575685?utm_source=chatgpt.com

《生成式引擎优化 (GEO):2025 年须知》(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 What to Know in 2025) Ryan Young. 2024-12-12. Walker Sands Blog.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 What to Know in 2025 | Walker Sands

《生成式引擎优化》(GEO: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Pranjal Aggarwal, Vishvak Murahari, Tanmay Rajpurohit 等. 2024-08-24. GEO: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ChatGPT 搜索激增:预测到 2025 年市场份额达 1%》(ChatGPT’s Search Surge: 1% Market Share Predicted by 2025)Search Engine Land 编辑部searchengineland.com

《Semrush .Trends 联合 Statista 报告:AI 搜索如何改变网络》(New Report From .Trends & Statista Reveals How AI Search Is Changing the Web)Natalia Zhukova. 2024-12-02. Fresh Research Reveals How AI Search is Changing the Web

《什么是生成式引擎优化 (GEO),它如何影响 SEO?》(What Is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 & How Does It Impact SEO?) Wil Reynolds, Cori Shirk, Jason Stinnett. 2024-08-28. Seer Interactive Insights. What is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 & how does it impact SEO?

《2025 年 GEO 顶级趋势》(Top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 Trends)

Pragati Gupta. 2025-05-16. writesonic.com

《Perplexity AI 统计 2025:用户与收入数据》(Perplexity AI Statistics 2025: Users & Revenue Data)Naveen Kumar. 2025-05-20. DemandSage. demandsage.com

《隐形提示,显性威胁:大型语言模型外部资源中的恶意字体注入》(Invisible Prompts, Visible Threats: Malicious Font Injection in External Resources for Large Language Models)Junjie Xiong, Changjia Zhu, Shuhang Lin 等. 2025-05-22. arXiv(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等). [2505.16957] Invisible Prompts, Visible Threats: Malicious Font Injection in External Resources for Large Language Models

《为何 2020 年代的 SEO KPI 无法适用于 2024 年的 GenAI 数据稀缺时代》(Why 2020s SEO KPIs Won’t Work in 2024 in a GenAI & Data-Scarce World)Seer Interactive 团队. 2024-10(约). Seer Interactive Insights. Why 2020"s SEO KPIs won"t work in 2024 in a GenAI & Data Scarce world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科技”,作者:晓静,编辑:萌萌,36氪经授权发布。

AI中国

AI中国

8759 文章 1409409 浏览次数 950300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