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12小时前 82 浏览次数 0 评论

从0到1搭建生鲜零售行业算法自动定价系统(4)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发布了 827 文章

自动定价系统的搭建,不只是算法建模,更是业务协同与系统落地的复杂工程。本文将深入剖析从业务流程出发,如何构建可执行的定价逻辑、如何实现算法与运营的闭环联动,以及如何在真实场景中推动系统上线与迭代优化。

在零售行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团队花大力气做了价格策略、促销活动,但最后总会因为 “某个商品卖亏了”“毛利率不达标”“用户说价格乱” 这些问题头疼。

其实这背后缺的就是一套 “价格校验机制”—— 它就像给价格体系装了个 “安全网”,既能守住成本、毛利这些经营底线,又能让各种灵活的业务策略(比如引流品、大促活动)跑得稳、不翻车。

今天就结合之前实战经验,跟大家分享下:生鲜零售的价格校验机制到底该怎么设计?哪些坑是必须避开的?咱们先从最基础的概念聊起,再手把手拆解 9 大核心校验能力,希望各位看完能有所收获

先来个一览图

一、先搞懂:价格校验到底是个啥?

简单说,价格校验就是给 “调价” 这件事立规矩。不管是商品上新定原价、大促改促销价,还是渠道专供价,只要涉及 “调前价”(现在卖的价)和 “调后价”(想改成的价),就得过一遍校验这道关。它的核心作用有三个:

1)统一标准

价格校验可以给价格中心(原价)、营销系统(促销价)、商品系统(商品上新)、导购系统(价格透出)、三方渠道(不同的平台如饿了么,小程序)等凡是涉及价格的地方使用。这意味着全公司上下均复用同一套价格校验标准,对各个系统的不同使用对象都降低了价格解释成本。

2)守住底线

成本不能亏、核心品类毛利率不能太低、用户不能觉得价格瞎涨瞎跌,这些通过校验提前拦住,总比卖完了数据难看强。

3)灵活兜底

做生意嘛,总有特殊情况(比如为了拉新,个别引流品就得亏钱卖),校验机制得允许 “例外”,但必须让你说清楚理由、走审批、事后能监控,不能拍脑袋乱来。

由上面内容可知,零售行业价格校验需要做成通过的价格sdk(sdk:特定的软件包、软件框架、硬件平台、操作系统等建立应用软件时的开发工具的集合)。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介绍应该包含哪些校验能力。

二实战拆解:9 大校验能力

接下来咱们逐个拆,每个能力都讲讲 “是啥意思?为啥重要?举个栗子?实操要注意啥?”,保证接地气,好理解。

1. 保命级校验:先别亏!成本和毛利得兜住

1)成本校验:亏本的买卖咱不干(除非想清楚了)

说白了:调后价能不能比成本还低?正常情况下绝对不行!不然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这里的 “成本” 可不是单纯的采购价,得算全链路成本 —— 比如青菜,采购价 3 块 / 斤,但仓储损耗 20%、物流费 0.5 块,实际成本可能就得 4 块多了!。 具体的成本口径通常应该由供应链or采购提供

2)毛利率校验:不同品类,毛利底线不一样

说白了:调后价减去成本,再除以调后价(毛利率公式:(调后价 – 成本)/ 调后价),这个数得在公司定的区间里。

通常为了满足业绩需求,毛利率需要设置下限。同时公司对所有商品都应该区分品类,设置不同的毛利率区间。

而这一套理应是适用于全公司所有业务的毛利率标准。例如某商品的毛利率区间=[30,40],凡是调后价不符合的,价格校验SDK都应该输出报错

3)负毛利校验特殊情况可以亏,但得盯着!

毛利率校验是看 “够不够高”,负毛利校验是看 “会不会亏”(毛利率<0)。有人会问这不重复吗?还真不是的。

生鲜零售偶尔就得 “亏着卖”—— 比如对于引流品鸡蛋 1 块钱 1 斤引流,用户来了可能买一堆别的东西赚回来。但这种 “亏” 必须是计划内的,不能是不小心算错了成本!

举个栗子:

双 11 大促拿 “500ml 矿泉水” 做引流,成本 1.2 元 / 瓶,想卖 0.99 元(负毛利 0.21 元 / 瓶但得先算清楚亏多少能接受单日最多卖多少瓶?能不能带动其他商品销售?

最后定了 “单日限量 1 万瓶亏 2100 元,但预计能多带来 3000 单,每单其他商品赚 5 元,净赚 1 万多”,这种就允许,但得走审批流程,系统最好能实时监控卖了多少、亏了多少,超了就自动下架

从产品功能层面上,还可以设置负毛利等级分层。

从实际的业务来看,由于商品范围大,调价颗粒度小(如城市价、站点价)光靠人工和系统可能还是会出现误判。

所以对于高风险的负毛利校验可以设置一系列的审批流程,从而保证负毛利程度不会进一步加重

2. 逻辑级校验价格别 “反常识 “,用户会懵!

1)商品常识校验:大的就得比小的贵,新鲜的就得比旧的贵

说白了:同一组商品的价格得符合 “常识”:比如果径 3J 车厘子就得比 2J 的贵,今天生产的牛奶就得比昨天生产的贵。

也就意味着调整单个商品的价格时,还需要考虑跟它成组其他商品的价格,从而保证成组商品的价格满足常识

此时就意味着需要针对商品建立常识组,把理应在一起比价的商品放在同一个常识组中,例如2J车厘子,3J车厘子,4J车厘子。无论调整哪一个SKU都应该考虑常识组内其他SKU的价格。

实现方式也很简单,建议一套商品属性常识分标准,例如果径=3J是3分,果径=2J是2分。由此只要属于车厘子这个品类下的所有SKU,就可以通过果径属性判断是否满足常识校验

2)量贩价优校验:买得多就得便宜,不然谁买大包装?

说白了:大规格商品的 “单份价格” 必须比小规格便宜!比如 1 瓶可乐卖 3 元,6 瓶装就得<18 元(3×6),不然用户直接买 6 瓶小的,大包装就成摆设了。

实现方式也很简单,同商品常识校验一样,需要单独建立量贩组:把拥有量贩关系的所有SKU放在一个量贩组中。

例如1瓶农夫山泉和12瓶,本质上都属于独立的SKU,所以需要放在一起。

由此当调整1瓶农夫山泉的价格时,还需要判断12瓶装的价格,保证价格上:1瓶装 * 12 < 12>

3)固定价格系数校验:有些价格关系得 “焊死”

说白了:特定商品间的价格差得固定!比如 “精装草莓” 必须比 “简装草莓” 贵 3 元 / 盒,“有机蔬菜” 必须比普通蔬菜贵 50%,这种固定关系用系数锁死,人工调价不容易错。

3. 细节级校验:合规 + 用户心智,一个都不能少

1)品牌方控价校验:别乱价,不然品牌爸爸不给货!

说白了:品牌方说 “这商品你最低得卖 5.8 元”,你就不能卖 5.7 元!尤其大品牌对价格管控严,甚至可能签了报价协议

2)价格尾数校验:别瞎用 “9.9”,高价值商品得 “端着”

说白了:价格尾数得有规律,别有的商品卖 2.9 元,有的卖 3.0 元,有的卖 2.8 元,用户看着乱,自己也不好解释。

通常不同品类的商品,其价格尾数都有特定的要求。例如10元商品,一般卖9.9元。 但可能因为不同的价格带(例如0~10元,10~20元,20~100元等)有着向上或者向下取整的要求。

  • 调后价=10元,此时可以优化成9.9,即向下取整。一般用于低价商品,用于营造低价心智
  • 调后价=50.29元,此时可以优化成50.5元,即向上取整。一般用于中高价商品,因为价格较高,贵个几毛钱对用户感知影响较小,从而可以获得更多一点的毛利

由此看出,价格尾数校验其实不是一种输出正确\错误的校验,更像是一种直接对价格进行尾数优化的通用操作。而这种操作更应该做成全公司通用的能力,保持全公司商品价格尾数可解释、可配置、可管理。

3)涨跌幅校验:别一天一个价,用户会跑!

说白了:调价幅度不能太夸张!比如昨天青菜卖 3 元 / 斤,今天突然涨到 6 元(涨幅 100%),用户肯定骂 “抢钱啊?”

一般设置个 “±N%” 的默认阈值,超过就得走审批,说明理由(比如极端天气菜价暴涨,得跟用户解释 “因暴雨采摘困难,价格临时调整,恢复后降价”)。

三、落地小技巧:校验机制得 “活”,别做成 “死规矩”

最后再啰嗦几句落地时的关键点:

做成 SDK 工具

把这些校验能力封装成接口,嵌入商品系统、营销系统、导购系统,调价格的时候自动触发,别让人手动填 Excel 校验,容易错还麻烦。

实现方式很简单,做成校验规则列表,通常创建校验场景自定义配置校验能力,然后将场景ID给到不同系统进行调用。

由此上游系统就能通过场景ID识别可以调用哪些校验能力。数据中心也能基于ID去识别业务调用后的结果影响

规则能配

毛利率区间、负毛利审批流程、常识组规则,让业务人员自己在后台配,不用求技术改代码。

监控得跟上

搞个看板,实时看哪些商品触发了校验、哪些走了特殊审批、负毛利商品卖了多少,事后好复盘。

写在最后

太久没有分享了,因为作者去了杭州的一所大厂,现在从事平台型的价格业务,整体来说平台型和零售型对于价格理解还是很不一样。同时其加班强度确实很高 -0- (好辛苦)

再啰嗦下

价格校验机制不是 “给业务上枷锁”,而是 “给灵活兜底”—— 让你敢做促销、敢推新品、敢玩新策略,同时心里有底 “不会出大乱子”。

零售本就利润薄、变化快,这套机制就像给价格体系装了个 “导航 + 刹车”,帮你在复杂路况里稳稳跑,少踩坑、多赚钱。

本文由 @我见青山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827 文章 115347 浏览次数 58654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