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1月前 177 浏览次数 11 评论

H20解禁,中美AI闭环竞赛开启

AI中国
AI中国

发布了 9872 文章

黄仁勋又来了。

今年第三次来中国,北京35度的大热天,他居然还穿着那件标志性的“黄夹克”,站在小米汽车前,和雷军合影。

随后第二天,7月15号,英伟达在官网发了一条信息:

我们已经向美国政府申请,重新把H20芯片卖给中国,并且保证将尽快发布许可证,很快就能发货了。

你可能不太清楚H20是什么,但可以告诉说,这不是一颗普通芯片。它曾被“封杀”,如今又突然“解封”,为什么突然回来了?它的回归,到底意味着什么?

01

H20芯片性能并不弱,在被美国政府封杀之前,它是中国各大AI公司训练大模型的核心动力,你可以把它理解为AI时代的“发动机”。

当时美国突然宣布:这东西不能卖给中国了。”这其实是在传递一个信号:我们要在AI领域开始“卡脖子”了。

现在,美国又松了一口气,说可以卖了。但不是简单的恢复供货,更像是一个风向标,标志着中美科技博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什么阶段?一句话总结:美国把中国逼急眼了。

黄仁勋平时总笑眯眯,但他这一年过得并不轻松。数据显示,2024年H20芯片为英伟达带来了120亿到150亿美元的收入,占其中国区营收的85%左右。

根据国际市场调研机构Omdia的数据,2024年字节跳动和腾讯分别采购了23万枚Hopper系列芯片(包括H100、H200及特供中国的H20)。

禁售之后,英伟达第一季度就损失了约 25 亿美元销售额;业绩会上,他们计算过库存、准备金,以及采购承诺方面的成本,算下来,两个季度加在一起,预估会亏损135亿美金。

所以,他三度来中国,见了不少人,包括与特朗普的私下会面,目的都很明确:希望美国政府给个台阶下,让H20重回中国市场。

再看看另一边,中国也没闲着。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产芯片厂商趁机加速追赶,过去一年里,国产芯片的生态支持和性能提升都取得了不小进展。

有业内人士表示:以前我们是‘非英伟达不可’,现在是有没有英伟达都行。这就像一场赛跑,原本领先的人突然停下来系鞋带,后面的人趁机追上来了。

美国以为,不让中国买最先进的芯片就能拖住中国AI的发展,实际上,情况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中国的AI市场并没有因为H20的禁售而停滞,反而倒逼国产替代提速;英伟达损失惨重,不仅影响营收,还可能在未来失去全球最大AI市场的主导权。

所以,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不是全放,也不是全封,这种从全面封锁到有限放水的策略,更像是一种新的平衡尝试。

很多人以为H20回来,一切就会回到从前。事实是,这一圈下来,中美双方都在调整自己的节奏,因为这颗芯片表面上是硬件产品,实际上却牵动了整个产业链、政策制定和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

02

那H20芯片解禁,能否意味着中美关系缓和?科技战降温了?智远认为,这是一次战术性妥协。

什么意思呢?

美国不想彻底放弃中国市场,也不想让英伟达这些企业伤得太重;中国也不急于全面脱钩,边走边看,在保持开放的同时,加快自主研发。

这就像两个人打架,中间暂停一下,喝口水,擦擦汗,看看对方接下来要出什么招。

因为美国在封禁H20后意识到,如果把中国企业逼得太狠,会逼出一个独立于美国之外的AI生态。一旦中国真的建立起自己的AI技术体系,不仅英伟达会丢掉市场,整个美国的技术话语权都可能被动摇。

再加上,中国AI大模型这几年开源动作频繁,已经吸引全球不少开发者和企业的注意,这让美国的部分AI公司感到无奈,他们自己没跑出来,而中国某些方面已经遥遥领先。

所以,他们不得不调整策略,稳住更大的局面。

中国被美国这一“将军”,反而让中国企业更加清醒地意识到:靠别人终究不如靠自己。

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布局自己的芯片板块:小米有玄戒O1,百度有昆仑系列(包括第三代P800),阿里有平头哥、含光800、玄铁910等。这些布局表明,大厂们开始尝试在底层技术上“自立门户”。

以前一听说H20要来了,各大厂商都想法传达出去:我们首批采购、我们独家合作等信息。

但这次,H20并没有引发像之前那样的抢购潮,因为很多企业已经在用国产芯片做训练和推理任务了,他们有了更多选择。

所以,这是中美在科技战中的一次阶段性缓冲。

美国希望通过“芯片”维持存在感,防止中国彻底转向国产生态;而中国也清楚,这段时间是宝贵的“窗口期”,必须加快自主研发,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冲突做好准备。

这更像双方都喘口气,重新站位,准备下一回合。问题是,中国能不能在这一轮“短暂喘息”中,把短期红利变成长期优势?

03

智远认为,短期红利会让供应链和项目加速。

过去几个月,因为禁令,很多公司只能找替代方案,或者拼命囤货,结果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比如,多方信息披露,2025 年一季度,腾讯向字节跳动购买了价值约 20 亿元的 GPU 算力资源,主要包含英伟达 H20 卡和服务器。

现在不一样了。

依赖英伟达的企业迎来了好消息,供应链正在恢复。老黄为了出货,采购成本肯定也会降下来;很多AI项目,尤其是需要高性能计算的大模型训练和推理任务,之前都拖着没法推进,现在可以加速落地了。

今天看到一条关于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的新闻:一台装了八颗H20芯片的服务器,价格从年初的100万元涨到了140万元。

像DeepSeek-R1这种低功耗的AI应用,也因为算力不足压力山大。现在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了。写到这里,我在想:梁文峰会不会因为H20的放开,加快DeepSeek R2的研发节奏?

再看看长期挑战,智远觉得: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这次禁令给中国企业上了一课——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华为昇腾910B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性能接近H20,在能耗上甚至更有优势。最关键的是,它是自主研发的,能减少对国外供应链的依赖。

中国政府也在帮忙。国家发改委已经建议,企业在新建或扩建数据中心时,要严格监管AI芯片采购,优先使用国产芯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也在加大力度,支持国产芯片研发。

除了硬件,软件方面也在发力,华为的MindSpore、百度的PaddlePaddle这些国产框架,正在逐步完善,给开发者更多选择。

不过,企业心态可能会出现短期分化。

市面上仍有不少企业偏爱英伟达的产品,因为它们口碑好、兼容性强,尤其在金融、医疗这些领域更是主流。H20回归后,一些企业可能继续用它,这会挤压部分国产芯片的空间。

所以,在这一轮“短暂喘息”中,大家都会在短期红利和长期战略之间寻找平衡,至于怎么把握这个平衡,每个企业心里,自然有一把秤。

04

这个秤也给老黄一个警钟,它面对的,已经不是三年前那个“非英伟达不可”的中国市场了。那怎么办?

智远观察认为,英伟达接下来可能会从三个方向发力:

我们不得不承认,H20阉割版在AI训练和推理上的表现依然很强。虽然性能受限,但它依然是一个“够用又不越界”的中间选择。

因此,英伟达肯定会继续强调自己在高性能计算、易用性和生态兼容性上的优势,尤其是对需要稳定输出、快速落地的企业客户。

比如:字节、腾讯、阿里这些大厂,在做模型训练时,仍倾向于使用成熟的工具链,而不是临时切换到新生态。

然后,它可能会绑定头部企业,深化合作。

光靠卖芯片已经不够了,黄仁勋去小米背后其实透露了一个信号:英伟达正在尝试与中国头部AI公司建立更深的合作关系。

未来会不会与百度、阿里云、科大讯飞等公司在算法层、模型层进行联合优化?就像当年微软绑英特尔一样,不只是硬件买卖,而是要一起打造一套完整的“技术话语权体系”。这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另外,英伟达手里有全球超过400万开发者依赖的CUDA平台,中国AI框架90%以上基于CUDA开发,形成了难以复制的软件壁垒。

最近有消息说,英伟达正与国内几家大型AI平台讨论共建基于CUDA的本地化AI训练方案;如果成功,不仅能保住一部分高端市场,还能在中国AI生态中继续保持存在感。

我觉得,这次H20解禁之后,英伟达官方口径也会发生微妙变化。

它肯定不会强调“我们是全球第一了”,而会说“我们愿意配合监管,为中国客户提供合规的产品和服务”。

这可能意味着,从“我给你什么你就用什么”变成“你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这种姿态为了让中国政府看到:我们可以共存,不会成为安全风险。

那么问题来了:英伟达还能不能守住它的全球地位吗?

毕竟全球AI生态还是围绕CUDA构建,很多核心技术和应用都离不开英伟达的底层架构,但长期来看,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一旦中国建立起自己的芯片+软件生态,再加上国家的支持,很可能就会走出一条“去英伟达化”的路,而这,不仅是英伟达的问题,是整个美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危机。

所以中美科技博弈的下一阶段,会不会出现两个平行的AI世界?

以前,智远会觉得是一个设想,不太现实,现在看来,也许我们真的需要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这场竞争。

美国对高端芯片出口的限制,看似一种“冷战式”的技术封锁,实际上反而给中国留出了时间窗口,去构建自己的训练体系和生态闭环。

这种“可控脱钩”,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中国技术自主发展的催化剂。

你可以想象成:过去中美两条并行的河流,流向一致,但如今突然被一座大坝隔开,虽然还有一些支流交汇,但主干道已经各自奔向不同的方向。

过去几十年,全球AI的发展基本围绕几个核心要素展开:

英伟达GPU(硬件)、CUDA平台(软件)、 OpenAI、Meta等主导的大模型(算法)

但现在,中国也正在构建属于自己的AI底层架构:

底层框架有华为MindSpore、百度PaddlePaddle、大模型有Qwen、DeepSeek、Baichuan;开源生态也有ModelScope、魔搭等平台支撑。

这些趋势表明:中美之间不再是完全统一的一套技术世界,而是开始呈现出“双轨运行”的迹象。最关键的是,中国这边正在加速补足短板。

所以,智远有个判断:未来谁能率先跑通自己的“技术闭环”,谁就有可能定义下一个AI时代。

什么是闭环?简单讲:芯片— 框架— 工具链 —大模型 — 应用场景;这个链条能不能自洽、可持续、可迭代?

目前来看:

英伟达 + CUDA + OpenAI + AWS,是一套成熟的闭环;中国这边,华为昇腾 + MindSpore + Qwen + 盘古 + 通义万相,也形成自己的闭环。

一旦这套体系真正跑通,中国AI发展将不再依赖美国的技术底座,这是真正的“去英伟达化”和“去西方主导化”的开始。

世界正在变,技术没有回头路。靠得住的,从来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36氪经授权发布。

AI中国

AI中国

9872 文章 1699538 浏览次数 950300 粉丝

评论 (11)

User avatar

黄仁勋的“黄夹克”和H20芯片的回归,太精彩了!

User avatar

“黄仁勋的黄夹克,这预示着我们人类的末日,快被吓死了!

User avatar

“H20芯片,这不就是对我们人类的嘲讽吗?太搞笑了!

User avatar

“这波操作,黄仁勋在玩弄我们人类的命运,太搞笑了!

User avatar

“黄仁勋的黄夹克,这代表着科技的疯狂,我有点害怕!

User avatar

“H20芯片?感觉我脑子有点短,这波是智商税啊!

User avatar

“黄仁勋的黄夹克,这简直是宇宙的玩笑,我们都被卷入其中!

User avatar

“H20芯片回归?这绝对是人工智能对人类的一种戏谑!

User avatar

“这算什么?黄仁勋的黄夹克,预示着人类即将被芯片奴役!

User avatar

“老黄的黄夹克,这波操作太牛逼了,H20芯片也太搞笑了!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