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5 hours ago 105 Views 0 Comments

估值3.6万亿元的OpenAI发布GPT-5,是技术飞跃还是商业营销?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Published 714 Articles

GPT-5来了,OpenAI估值飙至3.6万亿元。但这一次,我们不只看参数升级,更要看它背后的“意图”:是技术的又一次跃迁,还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商业叙事?本文将从模型演进、产品策略、估值逻辑三方面,拆解GPT-5的真正意义。

一、GPT-5发布10天了

北京时间25年8月8日凌晨,OpenAI发布GPT-5,至今已过去10天,10天时间基本能判断出市场对GPT-5的反应:是超出预期还是不及预期,是惊喜多还是失望多。

对于GPT-5的发布,大家都有很高的期待,因为距离2023年3月发布的GPT-4过去将近2年半了。对于快速发展的AI领域来讲,2年半的时间能做很多事。

在这两年多内,全球很多AI大模型诞生了,比如2023年3月发布的Claude,2023年11月发布的DeepSeek,2023年12月发布的Gemini等等。这些大模型,在发布之后快速发展,并在竞争激烈的AI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过去有观点认为,OpenAI将在AI领域构建自身强大的竞争壁垒,实现一家独大,其他AI公司只能分得很少一部分市场。

但是从最新的情况来看,AI的发展将会是百家争鸣的局面,没有一家公司能完全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是很多AI大模型并存,并且不同大模型有自己的优势、特色,或在垂直细分赛道保持领先。

这次GPT-5的发布,对OpenAI至关重要,因为最近几年很多AI大模型诞生并高速发展,未来OpenAI是否能持续保持领先地位,甚至拉开差距,GPT-5的表现非常关键。

目前来看,GPT-5并没有重大创新突破,实现技术飞跃。比较大的改变,是将o系列(推理模型)和GPT系列(大语言模型)的模型进行整合,实现系统自动路由机制,而不是人为手工选择模型。

在GPT-5的发布会上,OpenAI的CEO奥尔特曼说“GPT-3像高中生,GPT-4像大学生,而GPT-5则能达到博士水平”。但是从使用效果和用户反馈来讲,并没有达到预期。

有人认为,这次GPT-5发布是OpenAI为了抢占更多市场的商业营销行为。甚至有人评价说不应该叫GPT-5,应该叫GPT-4.9。

与此同时,根据25年8月最新报道,OpenAI正以5000亿美元(约为3.6万亿元)的估值,出售约60亿美元的员工股权。这也是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独角兽。

就在25年6月,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5全球独角兽榜》中,当时SpaceX估值2.6万亿元。这一估值比OpenAI最新估值低了1万亿元。

有评论认为,若OpenAI已经上市,GPT-5的发布将会让其市值大跌。尽管如此,GPP-5仍然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亮点。

二、GPT-5有什么亮点

GPT-5的一个亮点在于采用动态路由的多模型混合架构,将大语言模型GPT系列和推理模型o系列融合,能根据用户问题自动匹配最佳子模型,能更好地理解和生成多模态信息,同时在推理、上下文记忆和复杂任务协作的能力有了新的突破。

1、自动匹配模型

GPT-5将大语言模型GPT系列和推理模型o系列进行融合,构建出全新的集成模型。

模型中的实时路由机制可根据对话类型、问题复杂程度等因素,自动选择基础模型或深度推理模型来处理问题,解决了过去需要用户手动切换不同模型的繁琐问题。

2、幻觉减少

我们知道,AI幻觉是制约AI在更多领域、更广泛使用的瓶颈,GPT-5在幻觉问题上有了明显的改善。

与GPT-4o相比,GPT-5产生事实错误的概率降低了45%左右。在LongFact和FActScore基准测试中,GPT-5的幻觉率比o3降低约80%,能为用户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答案。

在医疗基准HealthBench上,GPT-5的错误率仅为1.6%,相比GPT-4o的幻觉率降低了45%。这也让AI首次在高风险领域建立一定的可信度,对AI在医疗领域落地带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编程能力更强

GPT-5的编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被称为OpenAI迄今为止最强大的编码模型。

我们知道,Claude在编程方面表现非常优异。GPT-5和Claude 4在编程能力方面各有自己的优势,很难判断谁更强。

如果注重综合编程能力和效率,GPT-5表现更出色;若侧重代码质量和特定领域编程,Claude 4则更有优势。

4、多模态处理能力

GPT-5支持文本、图像、语音和视频的多模态输入输出,能够对视觉、语音、视频内容进行深度理解与生成。例如,上传一张风景照片,它不仅能描述画面的内容,同时能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并根据照片生成诗歌。

5、数学与逻辑的深度推理

在AIME数学竞赛中,GPT-5的准确率达94.6%,启用Python工具后更提升至99.6%。它的动态推理引擎能针对复杂问题主动分配更多计算资源,实现从“秒答常规问题”到“深度思考逻辑难题”的能力分层,展现出接近人类的推理节奏与认知层次。

6、商业化落地的关键一步

OpenAI首次将GPT-5的基础功能免费开放,并大幅降低API成本,输入1.25美元/百万token,输出10美元/百万token,mini与nano版本更便宜。通过“免费+生态”策略让GPT-5在发布一周内就吸引了超百万开发者,成为推动AI大规模应用的里程碑。

三、GPT-5的局限与不足

尽管GPT-5有不少亮点,但仍存一些不足。如对多模态内容判断易出错,处理复杂问题时仍有错误,写作能力甚至有所下降,长上下文理解稳定性欠佳。此外,智能路由机制让用户无法选择模型,可能导致输出结果未达到部分用户预期。

1、推理能力仍不稳定

尽管GPT-5在某些复杂任务中展现出不错的推理能力,但仍然存在不稳定的情况。比如OpenAI的CEO奥尔特曼曾让GPT-5推荐AI为主题的电视剧,GPT-5推荐的第二部剧《开发者》与AI无关,反映出其推理能力存在不稳定的情况。

2、写作能力未达预期

有很多评论认为,GPT-5的写作能力不如GPT-4.5。这可能是因为智能路由策略为追求更快响应速度,默认调用了创造性和文采较差的模型,也可能是训练数据侧重事实、逻辑、代码和推理能力,牺牲了语言模型的文学性和创造性。

此外,部分用户反映GPT-5存在中文输入处理不佳的情况,在处理中文相关任务时,可能无法达到与处理英文任务相同的效果,影响了其在中文语境下的使用体验。

3、用户选择权受限

GPT-5的智能路由策略会自动判断用户问题类型并选择模型处理,这可能导致高级用户无法精确控制使用哪个模型,从而难以确保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如果路由模型对用户意图的识别出现偏差,最终的输出质量就可能不尽人意。

所以,有用户评论说,如果GPT-5不恢复用户自主选择模型的功能,就选择不使用GPT-5。

4、缺乏温度引发不满

OpenAI为提升专业性牺牲对话温度,引发用户的不满。

有用户通过实测显示:生成生日邀请函时,GPT-4o生成的作品更有温度和有趣,GPT-5产出的作品显得很生硬、机械。这也说明了AI情感价值与专业价值的对立关系:越精准越冷漠,越共情越冗余。

OpenAI的CEO说,GPT-5致力于为用户带来更为精准的信息,而不是单纯追求信息数量的堆砌。

但更精准的信息很难定义,有时候需要用户自己从信息中选择自己需要的,而不是完全替用户做决定。

四、OpenAI发展史

在介绍完最新发布的GPT-5之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OpenAI的发展史和OpenAI鲜为人知的事。

1、OpenAI的发展历程

(1)2015年12月,OpenAI由萨姆・奥尔特曼、埃隆・马斯克、彼得・蒂尔等硅谷科技巨头联合成立。是一家致力于研究和部署人工智能的公司,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起初是非营利组织,旨在开发安全友好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并造福全人类。

(2)2016年,发布开源工具包OpenAI Gym,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测试和开发强化学习算法的平台。

(3)2018年,发布GPT-1,参数规模达到1.17亿,开启生成式预训练模型时代。

(4)2019年,发布GPT-2,参数规模15亿,首次验证了大规模无监督预训练模型在多任务学习中的有效性,成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里程碑。同年,OpenAI从非营利模式转向有限营利模式,成立OpenAI LP。

(5)2020年,发布GPT-3,参数规模1750亿,具备用零样本学习方法解决一系列类比问题的初步能力。被动形成了类似人类类比推理能力的机制,并展现强大文本生成能力。

2021年,发布DALL-E,首次实现文本生成图像的突破,激发了全球对多模态生成模型的研究热潮。

(6)2022年,发布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专注于对话场景,通过RLHF(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技术使其回答更加准确、安全且符合人类价值观,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交互能力。5天用户破百万,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应用。

(7)2023年,发布GPT-4,这是一个大规模的多模态模型,可以接受文本和图像作为输入,并输出文本。其深度推理、逻辑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远超之前的模型,在多个专业和学术领域表现出人类水平。

(8)2024年,发布Sora,这是一个文本生成视频的模型,能够根据提示词生成逼真、连贯的一分钟视频,在视频生成领域实现了类似GPT-3之于文本的飞跃。被称为“内容创作革命”。

同年,发布GPT-4o,这是OpenAI首个端到端、原生全能多模态模型,将文本、音频和视觉处理整合在同一个神经网络中,实现了极低延迟的实时语音对话,能够感知并回应用户的情绪和语调,交互体验极其自然。

2、OpenAI鲜为人知的事

(1)根据2025年6月胡润百富发布的《2025全球独角兽榜》,OpenAI估值2.2万亿元。据了解,目前微软已累计为OpenAI投入130亿美元,占有49%的股份。

就在2个月后,OpenAI估值就达到5000亿美元(约为3.6万亿元)。

(2)埃隆・马斯克参与了OpenAI的创办,后来因理念不合退出董事会,引发首次内部争议。

(3)OpenAI创始人兼CEO奥尔特曼是一位连续创业者。2005年,他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辍学创业,同好友合作创办社交媒体公司Loopt。2015年参与创建OpenAI,在2023年,他经历了被OpenAI董事会闪电免职,最终官复原职的戏剧性一幕。

五、结语

当AI技术狂热退潮,才是真正展现实力的时候。

我们看到GPT-5有亮点,也有不足。可以肯定的是,GPT-5并没有进一步拉开跟其他AI大模型之间的差距。

就像8月8日凌晨的GPT-5发布会上出现的低级错误:数值大的柱状图比数值小的柱状图更短,这也说明OpenAI的这场发布会准备不足,显得很匆忙,跟新发布的GPT-5这款产品一样,存在瑕疵。

很多人说,GPT-5更像是一场商业营销发布会,而不是技术创新突破发布会,并没有实现技术的飞跃。

尽管GPT-5表现一般,但是我们充分相信,在全球众多AI产品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下一次惊艳众人的世界级AI大模型,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再次诞生。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刘刚,微信公众号:产品经理之路

本文由作者@刘刚 原创/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714 Articles 99185 Views 58654 Fans

Comment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