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西奈山医院的产科主任李然刚下手术台,手机 “叮咚” 一声弹出推送:“今日高危产妇血小板异常,建议提前备血。” 她愣了两秒,转头对住院医说:“这比护理部主任的晨会提醒还准。”
这不是什么黑科技,是 C8Health 的日常。这家刚揣进 1200 万美金 A 轮融资(Team8 领投)的公司,不看病、不开刀,专做一件事:把医院散落的临床指南,变成医生口袋里的 “智能导航”,在医疗软件死亡率高达 70% 的赛道里,它用 92% 的临床采用率杀出血路,此前获 500 万美元天使投资。
当便利贴成了救命稻草
“我们不是在治病,是在翻攻略。” 达特茅斯健康中心的马克医生指着护士站的白板苦笑,上面贴满褪色的便利贴:麻醉剂量、药物禁忌,甚至 “糖尿病人硬膜外穿刺减 5 度” 这种手抄偏方。
最新指南在 SharePoint,用药标准在 Docuware,科室秘方藏在微信群 —— 信息碎片化到什么地步?C8Health 首席医疗官 Ido Zamberg 博士算过笔账:医护人员 20% 的工作时间耗在 “找资料” 上,相当于每家医院每年烧掉 300 万美金的人力成本。更糟的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2023 年更新的指南,多数医院得花 3 个月才能同步到终端。
“病人等得起,并发症等不起。” 马克医生摩挲着磨破边的笔记本,里面夹着 750 多条手写 “保命指南”,这大概是所有医生的无奈。
从投行精英到 “信息清洁工”
C8Health 的创业故事,起点有点俗套,创始人 Galia Rosen Schwarz 当年陪母亲做心脏手术,在护士站看见翻纸质流程的慌乱:“像在上世纪图书馆查索引卡,找个消毒步骤要翻15分钟。”
那天深夜,她拽着抱怨系统太乱的麻醉师 Ido Zamberg,在病房走廊画了张草图:“不如做个医疗版爬虫?” 于是,高盛聘书被撕掉,麻省总医院的铁饭碗被砸,两个门外汉带着三台笔记本扎进纽约旧仓库。
现在的 C8Health,像台精密的 “信息吸尘器”—— 把 15 个系统的数据吸进来,清洗成手机里的结构化数据库。医生输入 “糖尿病剖宫产麻醉”,术前血糖控制、术中用药、术后镇痛参数秒级弹出。“以前查资料像考古,现在像点外卖。” 有麻醉科医生这么调侃。
尽调报告里的 “反常识” 真相
Team8 的尽调报告里,藏着几个让投资人坐不住的数字:92% 临床采用率,日均唤醒 3.49 次 —— 在医疗软件圈,这相当于 “沙漠里长出雨林”。
更狠的是用户黏性。有位心脏外科医生连续 92 天每天打开系统,理由是 “它比我更懂我自己”。系统会默默记下每个人的操作习惯:心脏外科医生爱看流程图,急诊科医生直奔药物剂量表,三个月后推送打开率暴涨 300%。
“这不是工具,是医生大脑的延伸。”Team8 的 Sarit Firon 看完演示,当场决定领投。
AI 也会 “预判” 生死
李然主任现在查房前多了个仪式:打开 C8Health 的 “今日重点”。系统盯着她的排班表 —— 妊娠高血压产妇出现,凌晨就推送降压药剂量调整标准;发现某医生术后感染率微升,自动附上消毒流程自查清单。
上周抢救大出血产妇,系统提前标出血小板异常,这让她想起刚工作时,因为翻指南慢了两分钟被主任骂的场景。“它像开了上帝视角。”
更妙的是 “跨界投喂”,给骨科医生推康复科新研究,为儿科医生亮内分泌指南,MetroHealth 医院测试发现,这种 “意外发现” 让跨科室会诊效率提升 17%。某夜急诊收了位同时患哮喘和肾衰竭的产妇,系统调出三条冷门交叉指南,还标着 “本院类似病例成功率 92%”,这大概就是 AI 的温柔。
90% 采用率的生存密码
医疗软件圈有个黑色幽默:新系统死亡率比晚期癌症还高。但 C8Health 让百家医院的医护半年内集体 “上瘾”,采用率超 90%,秘诀就藏在细节里。
“别让医生多按一次键。”Galia 演示时,手指在屏幕上轻点两下,“我们不做需要学习的工具,只做手的延伸。” 登录嵌在电子病历里,不用输密码;首页设计得跟微信似的,老医生瞥一眼就会用;手术中查指南,自动切全屏 + 语音控制,戴手套也能操作,识别精度比 Siri 高 15%。
这些细节都是蹲点蹲出来的:发现医生戴乳胶手套指尖宽 2 毫米,就把按键放大,结果移动端使用频率涨了 40%;考虑到老医生老花眼,字体能跟着年龄变。“比我儿子教我用滴滴还顺。” 一位老外科医生的评价,比任何奖状都实在。
把医院算懵的 “魔法公式”
当 SaaS 同行拿着年度订阅合同逼医院签字时,C8Health 玩起了 “弹性收费”。某社区医院院长起初摆手:“没钱买新系统!”Galia 把计算器推过去:“每个医生每周省 4 小时,多接诊 8 个病人 —— 您算算三个月能多赚多少?”
现在他们有三把收费 “刀”:小科室按次付费,每次 0.5 美元,先尝后买;中型医院搞场景打包,比如麻醉科套餐含 500 次查询 + 定制协议库;顶级医院利润分成,从节省的工时费里抽 15%。
结果是,百家客户里 23 家从试用转成分成,西奈山更把它接入手术室监护仪,成了跟水电煤一样离不了的东西。
融资到账后,他们先改了按钮大小
1200 万美金到账那天,C8Health 团队没开庆功会,反而在会议室吵红了脸。Ido 拍着桌子吼:“必须先提升手写体识别率!张医生的草书差点被认成另一种药!”CTO 大卫・陈也不让步:“放射科投诉语音总误唤醒!”
最后 Galia 拍板:“把关键按键放大 2 毫米,这比开发炫酷算法紧迫!”60% 资金就这么砸进 “毛细血管级优化”:破解医生的潦草字(那些草书堪比加密电文),把 CT 报告术语转成操作建议,甚至学手术黑话 ——“下刀如丝” 其实是 “避免组织撕裂”。
“他们不是在造工具,是在修医疗体系的下水道。”Sarit Firon 这话,或许道破了真相。
最性感的从来不是颠覆
AI医疗的风口上,太多人忙着造会飞的猪,C8Health 却在磨杀猪刀,1200万融资投的哪是概念,分明是凌晨三点急诊室里那 0.5 毫克的用药精度。
在创投圈,最性感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解决问题”的钝感力,下一笔融资,或许就藏在某个医生“多按一次键”的细节里。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中鲸社”,作者是“鲸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