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3 hours ago 65 Views 0 Comments

谷歌产品副总裁:不是堆功能,是教 AI 理解人

AI中国
AI中国

Published 10783 Articles

2025 年 3 月,谷歌搜索上线了一个新按钮:AI模式(AI Mode)。

它第一次把搜索体验,从输入关键词到点击链接,变成了持续对话,不只是回答问题,而是理解你为什么问。

到10月,AI 模式已覆盖 200+ 国家/地区,支持 35+ 语言。数据显示,用户在AI模式里提问的长度,是传统搜索的 3 倍。

2025 年 10 月 11 日,谷歌产品副总裁 Robby Stein 接受了一场访谈。他反复强调的,不是模型算力或技术路线,而是一个更本质的问题:

我们不是上线更多功能,而是教 AI 理解人。

这句话背后,是一次产品思维的转向:未来 AI,不是更强大,而是更懂你。

第一节

AI 模式不是聊天机器人,是“信息理解系统”

ChatGPT火了之后,很多人断言:Google完了。

理由很简单:谁还愿意点十几个链接翻网页?大家更想要一句话答案,或者直接和 AI 聊一聊。

但谷歌产品副总裁 Robby Stein 的回应是:

“我们不是做一个陪你聊天的机器人,而是在设计一个能理解你要找什么的系统。”

✅什么是 AI 模式?它和你熟悉的搜索不一样

Robby 介绍,AI 模式最早出现在搜索入口的一个小按钮上。 你点开它,看到的不是传统的搜索框+蓝色链接,而是一个可以持续对话的界面。

你可以提一个很长的问题,连续追问第二个、第三个。它会记住上下文,还能推荐关联资源:地图、官网、产品链接。

这和“AI 概览”有什么不同?

Robby 说,AI 概览(AI Overview)只是在传统搜索结果前加一段AI总结,相当于给你一个快速答案;而 AI 模式(AI Mode)是一个完整的互动流程,是为解决任务而设计的入口。

不是要改一个模块,而是构建一个新路径。它是为信息设计的,不是为了闲聊。

✅ Google 做的不是生成,而是理解

在 ChatGPT 里,我们习惯说:AI生成了一段答案。 但在AI模式中,Google更在意的是:这个答案对你来说,是不是真的有用。

比如你在计划一次亲子旅行,AI 模式不仅会给你推荐目的地,还会:

显示这些地点的步行距离;

给出官网链接确认开放时间;

把地图嵌入进对话里。

Robby 用自己的亲身体验举了个例子:我和女儿出行,我问了AI模式一次问题,它找到了所有相关的公园信息、开放时间、步行距离和官网验证链接。突然间我意识到,这不是搜索引擎的加强版,而是一个新系统。

他把这次经历比作高尔夫球的完美一杆。

那一刻你知道,它是真的帮到你了。

第二节

AI 模式是怎么被“教会”的?

Robby Stein 说,AI模式不是 Google 高层拍板、全公司一拥而上搞出来的。 它最初,只是几个人凑在一起的小项目,连名字都没有。

“最早团队就 5 到 10 个人,有工程师、设计师,还有一个技术负责人。我们不是要把搜索改造一遍,只是想看看,如果用户能随便提问,会发生什么。”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写代码,而是搭了个空白页:一个可以输入问题、AI回答的原型界面,甚至连装饰都没有,只有光标。

第一步:找到它真的有用的那一刻

Robby说,那时候的目标很简单:找出它有没有帮上忙的那一刻。

早期测试中,有用户在搜索框末尾手动加上“AI”两个字,希望触发更智能的回答。还有人拍下作业题的照片,问第二题怎么做。

这些行为让团队意识到:用户已经在教搜索引擎该怎么进化了。

Robby 说,这种早期信号,比任何指标更重要。

第二步:拉真实用户,听真实反馈

接下来,他们把这个原型交给了 500 个测试用户,大多是朋友、家人,还有一些内部员工。

要求很简单:你就当这是你用的新搜索,出了问题直接截图给我。

“我有个朋友用得很认真,也批评得特别狠。他每天都截图发我,说‘这个答得不对’、‘这句完全搞错了’、‘这个信息看不懂’。我很感激这些反馈,都是宝贵的。”

他们没有拉长项目周期,也没有等产品成熟再投放。反而像一个创业团队一样,边改边用、边试边修。

这些真实查询,成了Google AI模式最初的训练素材。

Robby 用一句话形容这段过程: “你不能等一切完美才上线。你得先找到对的方向,然后把它打磨得更好。”

第三步:放进Search Labs,观察真实使用数据

经过第一轮用户反馈,他们终于发布了公开测试版,放进了 Google 的 Search Labs 中。 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开启 AI 模式,真实查询。

这个阶段的目标变了:

  • 哪些问题用户最常问?
  • 哪些问题回答得不好?
  • 用户会不会继续追问?
  • 什么时候会退出页面?

所有数据都拿来反推:哪里需要改,哪里要删,哪里值得保留。

这个阶段最关键: 只有用户真正在用,你才能发现哪块是错的。真正的优化不是团队给模型讲课,而是让用户的真实行为来教它怎么改。

第四步:分阶段推向全球

从最初的 5 人原型,到 Search Labs 上线,最后是正式发布入口按钮。 Google 没有一次性上线全球,而是分阶段测试、分国家扩展。

为什么这么做?Robby 给出的答案很直接:

“AI 模式不是一个模块,而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你不能冒险一下子给全世界的人都换了入口。”

从 5 个人的空白页,到覆盖 200 多个国家的全球入口,Google 用了大约一年时间。 方法很简单:

先做出能用的版本

拉真实用户进来提问

每一次反馈都当优化方向

不是团队定义 AI 该怎么回答,而是用户的真实需求在教它如何回答。

第三节

做产品不难,难的是搞懂用户真正要什么

Robby Stein 不止做 AI。他曾是 Instagram 的产品负责人,推出过Stories(24小时后消失的动态)和Close Friends(密友可见功能)

但在这场访谈里,他最愿意讲的,不是成功的那一款,而是最初失败的那一个:

“Close Friends 这个功能,做了两三年,刚上线的时候,完全没人用。”

✅ 什么是 Close Friends?为什么最早没人懂?

这个功能是给你设一个密友列表。 你可以发一张 Story,只让这些人看到,不想让全网都看到你那点情绪、那张素颜自拍、那句吐槽。

听上去挺好对吧?可最开始它根本没人用。

为什么?

Robby 说:我们把它做成了一个什么都能发的地方:Feed可以发,Story可以发,连你主页上都有密友专属内容。特别混乱。

更糟糕的是,功能的名字叫 “Favorites”(最爱),很多人以为只能加一两个最亲近的人。 结果大家加了两个人,一发 Story,对方也不一定回,没人互动,尴尬至极。

“我们希望的是让人产生连接感,结果大家发了内容,却没有收到回复。整个体验就断了。”

✅ 真正的问题:不是功能不够多,而是压力太大

Robby回忆说,他们后来做了一件事,重新去问用户:你为什么不发Story?

得到的答案几乎都差不多:

  • “我前任会看到。”
  • “我老板在关注我。”
  • “有个爱评论我长相的朋友也在。”

一句话总结:不是不想发,是怕发了之后"被错的人看见"。

这才是核心问题:用户要的不是分享给特别关系的功能,而是一个没有压力的小圈子。

✅ 他总结的三条产品原则

第一个:搞清楚,用户为什么“雇用”你的产品

Robby 用了一个经典比喻来解释:

“人们不是想要一台电钻,他们是想要一个墙上的洞。”

换句话说,用户不是来用产品的,而是“雇”产品帮他们完成某件事。就像打开AI模式,用户真正想要的不是"体验AI",而是找一个能帮他们规划行程、写邮件、查东西的助手

第二个:别只看数据,要找到那句“关键的话”

数据能告诉你“点进来的人少了”“发内容的人掉了”,但真正关键的是那个“为什么”。

Robby 说,他们问一个用户:你在什么时候发了 Close Friends 的内容? 对方说:我那天很难受,想发点东西,但又不想让大家看到。

这句话成了产品设计的起点:不是展示自己,而是寻求回应。

第三个:别太聪明,要让人一眼看懂

最初的版本是这样:

发 Close Friends 内容没有标记;

看的人不知道这是“只给我看的内容”;

发的人也不知道有没有人收到。

后来团队做了一个小改动,把Story圈圈的颜色改成绿色。 大家一眼就知道,这是只给密友的内容。

这种“看得见”的设计,反而让大家更敢发,更愿意用。

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 Robby 后来做 AI模式的方式。

他不再盯着功能清单,而是盯着一个问题:这个产品帮用户完成了什么?

一个 AI 产品好不好,不看功能多花哨,而看它是不是真的理解了用户想做的事。

第四节

借鉴可以,但要做成自己的版本

2016年,Instagram 推出 Stories 功能,几乎所有人都说它在“抄袭 Snapchat”。

负责这个项目的 Robby Stein 的回应是:

“这个形式确实是 Snapchat 发明的。但我们关心的是:它能不能让 Instagram 更好?不是所有好东西都要你发明,关键是让它变成属于你的版本。”

✅ 为什么 Stories 不是 Snapchat 的复制粘贴?

Robby 说,他们当时并没有照搬 Snapchat 的做法,而是把这个形式“重新做成 Instagram 的样子”

举几个他提到的具体做法:

Snapchat 不允许上传已有照片,只能现场拍。 → Instagram 改了,可以上传手机里拍好的高清图,因为很多人希望留住回忆。

Snapchat 的 Story 播放不能暂停。 → Instagram 加了“长按暂停”功能,用户可以慢慢看,不会错过细节。

Instagram 还加入了复杂滤镜、霓虹画笔、更多创意工具。 → 让表达方式更丰富,也更适合 Instagram 原本就爱“修图”的用户习惯。

这些不是技术创新,而是围绕用户场景做的选择。

如果用户已经认定了一个产品该是什么样,你硬要把它掰成另一个样子,基本上都会失败。

✅ 同样的逻辑,也在AI模式上

现在回到 Google 做 AI 模式这件事上。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另一个 ChatGPT 吗?

Robby 的回应和当年做 Stories 一样:我们不是在做 ChatGPT 的复制品。我们做的是:搜索里的 AI,用搜索的方式来服务用户。

什么意思?

ChatGPT 很强大,但它是开放对话式的,你可能在它那里写诗、编故事、扮演角色;而 AI 模式,是围绕“获取信息”这个任务来设计的。

比如你搜索“适合 6 岁孩子的科普展览”,AI 模式会:

  1. 先理解“6 岁”和“科普”的搭配含义;
  2. 然后推荐适龄内容,还附带地图、票价和官网;
  3. 最后你可以接着问:“这个周末有吗?”“需要预约吗?”

这不是AI聊天,而是AI跟着你的问题走。

Robby用“使用场景”来划分界限:

  • 想写封信、润色文案、找灵感?ChatGPT很适合。
  • 要找地址、查展览、对比信息?AI模式更合适。

“你不会把 ChatGPT 当成地图,也不会用它确认一家餐馆的开放时间。我们就专注做这些 ChatGPT 没做好,但用户非常需要的事。”

从 Instagram 到 Google,从 Stories 到 AI 模式,Robby 的理念始终一致:借鉴别人的灵感没问题,但要想清楚怎么把它做成自己用户需要的样子。

别人的用户在意“有趣”,你的用户在意“有用”,那就围绕“有用”来设计。

第五节

好产品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听懂你的

在整个对话的最后,Robby Stein 回到一个特别基础的问题:什么样的 AI 才算好?

不是模型大不大、参数强不强,也不是能不能写小说、写代码。 而是一句话:

它到底能不能理解你在问什么?

✅ AI 的核心价值:听懂你在问什么

过去我们用搜索,得先自己想清楚关键词。 用 ChatGPT,也得组织好语言,再生成一下。

但 Robby 说,AI 正在变得“更接近人类思维”。你想问什么,直接开口就行,不用想格式,也不用担心表达是否严谨。

连孩子都能感受到这种变化:

“我家小孩放学回来会说:"我能不能和Google聊聊?我想问问它斑马喜欢吃什么。"然后他们就打开Google,直接说出问题,开始对话。”

✅ 这不是在用搜索,而是在练习提问

Robby 把这种现象称为 AI 变成了好奇心引擎。

以前,孩子要看百科全书,要找爸妈问问题;现在,他们第一反应是“去问 AI”。

AI 的最重要变化,不是能写得多复杂,而是让提问这件事,变得特别自然。

它不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可以被说话方式引导的对话过程。

你说:“我周末想带孩子去科学馆,有什么推荐?” 它会回问:“你们住在哪里?”、“更偏向自然类还是科技类?”、“需不需要提前预约?”

这一来一回的过程,才是真正体现出 AI 模式与传统搜索的区别。

Robby 还提到,团队最近刚上线了一个新功能:Search Live。你在 Google App 里打开它,就可以直接用语音对话式地搜索。不用打字,不用翻链接,就像说话一样和 AI 交流。

他说:

“这是最自然的学习方式,你只需要有一个问题,然后开口说出来。”

✅ 学会用 AI,不是掌握技巧,而是敢于多问

Robby 认为,AI 的未来,不是一个你得精通的人才能用的工具,而是一个连孩子都能用来提问的朋友。

很多人低估了自己能通过 AI 学到多少东西。你只需要愿意问。

这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产品形态的进化。

当 AI 变得听得懂你说话,你才会愿意更常用它,也才真正开始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也是 Robby 最看重的:

“AI 能不能被用户自然地拿来提问,提完以后真的得到帮助。只要它有一次真正帮到了你,那你可能就不会离开它了。”

结语

你不是在用 AI,而是在教它理解你

这一轮 AI 竞争,看上去是模型参数、处理速度、训练成本的比拼。

但 Robby Stein 看到的是另一条路:

不是功能越多越好,而是要教 AI 理解用户的需求。

Google 在做的不是复刻 ChatGPT,而是让 AI 更懂你。

每一次你提问,每一次你追问,每一次你觉得“这个答案对了”,你都在教 AI 什么是真正有用的回答。

这就是 AI 开始听懂人的方式。

原文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OnsqqVbIeY&t=947s

https://www.platformer.news/google-ai-mode-hands-on/

https://blog.google/products/search/ai-mode-search/?utm_source=chatgpt.com

https://www.lennysnewsletter.com/p/how-google-built-ai-mode-in-under-a-year

https://blog.google/products/search/ai-mode-expands-languages-locations/

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 深度研究员”,作者:AI深度研究员,36氪经授权发布。

AI中国

AI中国

10783 Articles 1937250 Views 950300 Fans

Comment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