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26 上线后,用户立马分成了两派。
有人认为新系统层次感做得漂亮,视觉体验确实有所提升;也有人频频吐槽 bug 太多,电池续航直线下降。
伴随着争议声,苹果几天前推送了 iOS 26.1 开发者测试版,重点优化了液态效果和 UI 细节。但要说不说,比起这些「面子」,苹果在「里子」埋下的彩蛋或许更值得关注。
图 | 9to5Mac
据 9to5Mac 报道,iOS 26.1、iPadOS 26.1 和 macOS Tahoe 26.1 开发者测试版隐藏的代码显示,苹果正在为 App Intents 引入 MCP 支持打基础。
这也意味着未来,我们能让 ChatGPT、Claude 或其他任何兼容 MCP 的 AI 模型直接与 Mac、iPhone 和 iPad 应用交互。
Anthropic 的 MCP 协议,成了苹果「管住」ChatGPT 的钥匙
在讨论苹果这个大动作之前,我们需要给不了解的朋友科普一下 MCP。
MCP,全称 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协议),由 Anthropic 于去年 11 月提出,它要解决的是一个叫「N x M」的集成难题。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如果有 N 个 AI 模型和 M 个外部工具或数据源,如果按传统做法,我们得开发 N x M 个定制接口。但堪比 AI 世界 USB-C 接口的 MCP 邪魅一笑:别折腾了,我来当万能翻译官。
MCP 通过提供一个通用、开放的协议,把模型与外部数据源和工具的连接方式标准化,取代了过去零散、私有化的集成做法,意在实现双向、安全的交互。
通俗点说,它想成为 AI 领域里的「HTTP(网页的基础协议)」或「SMTP(邮件协议)」。
效果怎么样?立竿见影。自打问世以来,MCP 已被 Notion、Google、Figma、OpenAI 等公司和平台也都陆续接入,成为 AI 应用接入的行业「通用插口」。
很多人容易误解 MCP + App Intents 只服务于 AI,其实并不是。
MCP 的本质是协议,它解决的是如何让模型或外部服务和系统安全对话的问题。虽然今天最热门的用例是 AI 模型调用应用,但 MCP 也可能用于非 AI 场景。
以微信支付为例,就能看到 MCP 不局限于 AI 的可能性。腾讯元器平台近日宣布已经接入微信支付 MCP,支持开发者在智能体(agent)中直接发起订单、查询订单、处理赞赏等功能。
同样,App Intents 也并不是专为 AI 而生的「新物种」。
它在 2022 年就出现了,当时的目标就是把应用的功能抽象成语义化的动作,让系统能直接调用。比如 Spotlight 搜索、快捷指令、小组件,其实都在用 App Intents,并不依赖 AI。
MCP 的接入,只是让「外部 AI」也能走上这条现成的通道。
根据对 iOS 26.1 等测试版软件代码的分析,苹果并非让每个应用单独去支持 MCP。恰恰相反,它正在构建一个直接集成在 App Intents 框架中的系统级 MCP 支持。
这意味着,在 iPhone 上,Siri/Apple Intelligence(由苹果的基础模型驱动)理解你的请求并可触发 App Intents 执行本地动作;当系统判断需要更广泛知识时,会征得你同意后把必要内容交给 ChatGPT 获取答案。
所以未来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你对着 ChatGPT 说「帮我在微信里转 100 块给张三」,ChatGPT 会调用 MCP,把这个指令打包成标准化的请求;iPhone 系统通过 App Intents 识别出这是微信支付的动作,直接调用微信的接口完成操作。
你不需要自己切换 App、点按钮,一切都由模型+系统协作完成。换句话说,MCP 让模型有了「手」,App Intents 则是苹果为这双「手」划定的轨道。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头一个好处是搭便车。苹果可以直接享用整个行业围绕 MCP 建设的庞大工具生态,不用自己从头到尾开发每一个功能集成。
另一方面,当所有外部 AI 的请求都必须经过苹果自家的、经过严格审查的 App Intents 框架,这样苹果既能强制执行自己的隐私安全标准,又能保证用户体验的一致性。
还记得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过 AI Key。这是一款定位于「AI 助手」的外接硬件,厂商宣传它可随插随拔,通过 iPhone 的 USB 接口连接后,能够帮助你动动嘴操作手机上的应用和功能,从消息、地图到拍照、社交软件,几乎覆盖常见任务。
虽然目的相似,都有机会让 AI 代替用户,直接操控手机的应用,但和 AI key 这种体验受限的硬件「外挂」相比,系统层面的调度机制才是真正可规模化,更务实、更长远的价值。
不过,苹果在 iOS 26.1 测试版里只是「埋下了」系统级 MCP 支持的代码,目前仍处于早期工程阶段,并未对外发布可调用接口,未来能否实现、何时实现,还要看后续测试版和官方文档的公开进度。
造不出最强的剑,那就打造最好的剑鞘
延伸到整体变化,苹果近年的开放姿态愈发明显。
哪怕是 Apple Intelligence,本质上也体现了这种转向。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追赶 OpenAI 等厂商并非一朝一夕,苹果已不再执念于「全栈自研」,而是主动拥抱外部模型,为系统预留出灵活的接入入口。
这种转变在苹果内部也引发了不小的冲击。据彭博社报道,苹果 AI 团队内部曾就「自研 vs 合作」发生过激烈争论,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更务实的平台化路线。
这也与整个行业的走向不谋而合。
短期内,AI 可能出现巨头垄断红利,但长期必然走向分层竞争。
没有任何单一模型能在所有任务上都做到最好,开源的存在更让市场有了平替选项。于是,对平台型公司而言,最优解自然是通过集成不同供应商的模型来实现风险分散、成本优化和择优使用。
微软就是典型的案例。
过去它与 OpenAI 深度捆绑,但最近,微软把 Anthropic 的 Claude 模型也集成进 Microsoft 365 Copilot。表面看,这是因为双方裂痕加深,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微软内部测试发现,Claude 在某些场景下的表现确实优于 ChatGPT。
类似的逻辑,如今也映射到苹果身上。
继和 OpenAI 合作之后,今年也不断有风声传出,苹果已经把 Google Gemini 和 Anthropic Claude 同时列入下一代 Siri 与系统级 AI 的候选名单。
回望苹果的长期叙事,这条线索就更清晰了。
苹果在 2008 年推出 App Store 时也面临过类似的质疑——为什么要让第三方开发者「寄生」在 iOS 上?结果证明,平台模式释放出的创新活力远超苹果单打独斗。
再后来,无论是 CarPlay、HealthKit,还是今天的 MCP + App Intents,这也是苹果最为熟悉的平台治理逻辑:它来制定标准和规则,第三方在规则之内自由创新。
建立在 App Intents 之上的代理层平台,同样是这一逻辑的最新延续。通过 MCP 协议,苹果能够把外部 AI 模型都转化成了供应商。
而当这些供应商想触达苹果庞大且高价值的用户群体时,就必须遵守苹果的接口和安全标准。
换句话说,苹果再次把自己放在了分发渠道和规则制定者的位置上——这也是苹果最擅长、也最舒服的角色。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APPSO”,作者 “APP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