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2小时前 72 浏览次数 0 评论

一文带你读懂阅兵上出现的人工智能相关装备

AI中国
AI中国

发布了 9813 文章


今年9月3号的阅兵式,想必大家还意犹未尽。


朋友圈和各种群里讨论最热烈的,可能都是那些块头巨大的大杀器,比如东风系列新成员:DF-61和DF-5C。


特别是一句打击范围覆盖全球,让大家更加激动不已。


确实,那些钢铁巨兽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光是看着就足够震撼人心。


但是,作为一群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者,我们的目光,却被一些看似不那么起眼的新面孔。


或者说,一些装备上透露出的新趋势给牢牢抓住了。


在那些传统武器的耀眼光环之下,我们似乎看到了另一场更安静、但可能影响更深远的革命——一场由AI驱动的军事变革。


所以,我们想借这个机会,从我们的专业视角出发,盘点一下这次阅兵中,那些我们认为值得特别关注的智能化装备和技术趋势。


并且和大家一起聊聊我们所看到的、未来战争的另一面。



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坦克说起吧。


当100式主战坦克伴随着轰鸣自己开过去时,它已经远不是一个只会冲、打、扛的钢铁猛兽了。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那个异常扁平的炮塔。


作为军迷,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这种设计几乎没有可能容纳传统的炮塔乘员。


这背后只有一个解释:它采用了无人炮塔。


这意味着,坦克乘员已经全部转移到了车体内部,通过电传系统来遥控整个炮塔和武器系统。


这不仅仅是节省了空间和重量,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坦克的设计哲学和作战方式。



而另一个关键线索,就是驾驶员头上佩戴的类似VR眼镜的头盔显示器。


这绝不是什么装饰品。


它意味着,坦克乘员所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传统潜望镜里那个狭窄的视野。


车身周围密布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将外部360度的环境信息实时采集,经过处理和融合,最终以一个无死角的全景视野投射到乘员的头盔显示器里。


这套系统,本质上就是一套透明装甲,让乘员坐在固若金汤的车体内,却仿佛拥有了上帝视角。


要实现这一切,背后需要极其庞大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系统来支撑。


从传感器数据融合、目标自动识别与锁定,到无人炮塔的自动装填、火控解算,每一步都离不开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先进的AI算法。


所以,在我们看来,这台100式坦克,与其说是一辆坦克,不如说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由2-3名乘员操作的陆地战斗机器人或移动数据中心。



而在坦克方阵之后,更让我们这群搞AI的人感到兴奋的,是一些外形更前卫的无人地面装备


机器狼(四足机器人)和无人战车,绝对是这次地面方阵里的未来担当。


它们已经远不是遥控玩具那么简单了。


而是具备自主识别、自主组网的智能化装备。


那台无人战车,本身就装备了机枪和导弹,是一个移动的火力平台。



更绝的是,我们注意到还有一型携带无人机的无人战车


这种意味着它不仅能在地面上冲锋,还能拥有自己的空中之眼,去侦察建筑物背后或者屋顶的敌人,实现了二维地面战到三维立体攻防的跃升。



而那些被称为机器狼的四足机器人,则弥补了轮式和履带式装备的短板。


它们能爬楼梯、能钻废墟,在城市巷战中拥有无与伦比的灵活性。


更关键的是它们的协同能力。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班的士兵,在进攻一栋大楼前,先放出5、6只机器狼。


它们通过AI自主编队,有的负责正面佯攻吸引火力,有的从侧翼窗户突入,有的负责在后方警戒。


它们共享实时战场信息,自动呼叫火力支援。


这背后的意义是巨大的。


在这些极端危险的场景下,派出一队这样的无人地面装备去和敌方士兵进行搏杀,收益极高。


这是在用可消耗的、低成本的机器,去兑换对方宝贵的、训练有素的士兵。


这笔账,无论怎么算,都是划算的。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近距离作战的风险和成本。



仰望天空,这里的变化更具颠覆性。


这次阅兵展示的无人机编队,已经不是单一机型的简单重复,而是一套分工明确的组合拳。


说实话,看直播的时候,我们也第一眼都没完全分清。


后来反复回看才发现,光是固定翼无人机,至少就展示了三种不同定位的型号。


体型最大、最具攻击性的,无疑是那款两款无人制空战机



它拥有超音速能力、隐身外形,可以携带空空导弹,它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去和对方的战斗机争夺制空权。


紧随其后的是体型稍小的无人僚机


无人僚机的角色,更像是有人战斗机身边的带刀护卫。


它可以负责侦察、干扰,甚至在关键时刻主动冲上去,用自己廉价的机体为长机挡下致命一击。


还有像攻击-11这类长航时的无人机,它们更像是耐力极佳的猎犬,可以长时间在战区上空盘旋,进行侦察和监视,一旦发现高价值目标,就能立刻化身杀手,发动精准打击。



除了这些固定翼飞机,我们还注意到了无人直升机的身影。


它能垂直起降的特性,让它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城市,或者在军舰的甲板上,都能大显身手,执行运输、侦察甚至火力支援等任务。


这套空中无人编队的打法,核心思想就是人机协同。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新近服役并且也在本次阅兵空中方阵亮相的双座版歼-20S


相较于歼-20A,歼-20S增加了一个乘员。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五代机还需要增加一个座位,这似乎会牺牲隐身性能和机动性。


答案就在于人机协同的巨大信息处理压力。


让一名飞行员在全神贯注于驾驶、空战的同时,再去指挥一个无人机编队,这个任务负荷太高了,根本无法同时兼顾两件事情。


因此,双座版的出现,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空战模式正在落地:


一名飞行员专注于驾驶和格斗,而另一名乘员,则更像一个战术指挥官或无人机操作员。他


负责处理来自无人机群的庞大数据流,规划攻击路线,分配打击任务,将整个机群的战斗力发挥到最大。


所以,王牌飞行员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演变。


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格斗士,而是正在成为一个空中指挥官。


他指挥着一群不怕死、不知疲倦的AI小弟,去完成最危险的任务。


这已经不是科幻,而是现在进行时。



最后,我们想聊聊一个不那么显眼,但我们认为极具潜力的领域——海上无人装备


阅兵式上,我们还看到了这种外形科幻的无人作战艇。


它的舰体采用了隐身设计,涂上了数字迷彩,艇首还安装了一座遥控武器站。


这种无人艇,就像是海上的机器狼,它的核心价值在于用AI无人集群替代人类去执行高风险任务。


它可以作为蜂群,依靠数量优势,对敌方大型舰艇发动饱和式攻击;


也可以作为哨兵,在舰队外围执行警戒和侦察任务,或者去危险的海域进行扫雷。


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把人类水兵从最危险的一线任务中解放出来。



阅兵式上展示的大型无人潜航器(UUV),像一头沉默的巨鲸。


它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气势,但它所代表的,是未来海战的一种全新可能。


它可以凭借超强的续航力,在某个关键水道潜伏数月之久,像一个沉默的哨兵,安静地监听、收集着一切电子信号和水声信息。


但需要的时候,它又能摇身一变,成为一枚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射出的致命鱼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无人潜航器这个方向,在国内的创投圈其实非常火热。


正如几年前的无人机和新能源车一样,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初创企业,正在资本的加持下,全力冲向这片蓝海,试图打造出水下的大疆或者水下的特斯拉。


这股来自民间的创新力量,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相结合,让我们对这个领域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聊了这么多看得见的钢铁硬件,现在,我们来谈谈真正驱动这一切的——那套看不见的软件和操作系统。


外界看到的往往是装备本身,但其背后,是解放军早已全面铺开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


其核心,就是从底层构建一套完整的智能化作战体系。


这包括了支撑无人装备自主协同的军事大模型,以及赋予各类武器眼睛和大脑的计算机视觉技术。


对于我们这些身处AI浪潮之中的人来说,这套体系的轮廓和发展路径,是非常清晰的。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这场变革的两种路径:


第一种是装备+智能。


就像给你的老款汽车装上一个智能中控大屏和360环影。


在现有的坦克、战车上,加装智能模块、遥控武器站,让它变得更聪明。


这是一种渐进式升级,见效快。


另一种,则是智能+装备。


这相当于目前的国产新能源,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一辆汽车,而是一个带轮子的智能终端。


各型无人装备和我们刚才分析的100式坦克,就是典型的智能+产物,它的设计思想,完全是围绕着AI和数据来构建的。


而这一切的底层,是人民军队持续建设了十余年的人工智能相关项目。


就像我们手机里的iOS或安卓系统,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战争操作系统正在形成。


所有的武器装备,无论在天上、地面还是海里,都将成为这个系统上的一个App或智能硬件。


那些被卡车拉着、本该属于天空的无人战机,它们带来的震撼,不在于其本身有多快、多强,而在于它们出场方式所揭示的一种趋势。


它告诉我们,未来战争的胜负手,正在从人类的勇气和技巧,转向算法的博弈、算力的比拼和数据的掌控。


这不仅仅是人民军队拥有了更先进的武器,更是整个战争的游戏规则,正在被从底层重写。


而这场阅兵,或许就是新规则下的第一场公开预演。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01Founder”,作者是“一直在路上的Max”。


AI中国

AI中国

9813 文章 1656177 浏览次数 950300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