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3天前 187 浏览次数 11 评论

以贷后催收场景为例,详解AI模型开发流程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发布了 150 文章

一通催收电话,既能决定坏账率,也可能引爆投诉。当“人工经验”撞上“千人千面”的逾期客户,金融机构急需一把不会累、懂分寸、能合规的“新武器”。本文以贷后催收为切口,拆解一条可落地的AI模型生产线:从需求定义、数据炼金、算法选型,到系统对接、上线灰度与持续监控,7个环节步步为营。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贷后催收是保障资产安全的关键环节,尤其是针对不同逾期阶段、不同还款能力的客户,若催收方式不当,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催收不及时可能导致逾期款项变成坏账,增加机构损失;过度催收则可能引发客户投诉,损害机构声誉,甚至违反监管规定。此外,不同客户的还款意愿、经济状况存在差异,需要采取差异化的催收策略,下面是常规产品解决方案和AI产品解决方案的对比:

常规产品解决方案:在给催收人员提供的工作平台中增加一个催收任务分配功能,由催收主管根据个人经验以及客户的基本逾期信息(如逾期天数、欠款金额),手动为每个催收人员分配客户名单,并指定大致的催收方式(如电话催收、短信提醒)和催收频率。

AI产品解决方案:系统通过整合客户的历史还款记录、逾期天数、个人征信情况、收入波动数据等信息,为每个客户构建还款概率预测模型。基于该模型,系统可自动判定客户的还款风险等级,并匹配对应的催收策略,如对高还款概率客户仅发送友好的还款提醒短信,对中风险客户进行电话温和催收,对低还款概率客户启动法务预警并安排专人跟进协商。

下面本文将从需求定义、技术评估、数据准备、模型训练、模型验收、系统对接、测试验收、上线运行这几个环节,介绍AI产品解决方案中,AI模型从构建到应用的全流程。

一、需求定义

在需求定义环节,产品经理需要和业务方进行沟通,确定业务的逾期目标是什么。在贷后催收场景中,目标是通过 AI 模型实现差异化催收,在降低坏账率的同时减少客户投诉,并符合监管要求。

涉及到业务方有,催收人员,需系统自动分配优先级客户名单,明确催收话术和频率(避免重复工作);风控团队,需模型可解释,支持监管审计;管理层,需实时监控催收效果(如每日回款金额、策略执行率)。明确本项目中功能边界,模型聚焦 “逾期 1-60 天客户” 的风险分级与策略匹配,不覆盖司法催收阶段(需人工介入)。

在这个环节,需要初步确定模型的更新周期、离线 / 实时模式、覆盖率等相关要求,并记录至需求文档中。

二、技术评估

需求确定后,产品经理需要和算法同学沟通,判断目前系统现有留存数据和算法,是否可以支持本项目的业务需求,如果现有数据量和数据维度不能满足算法模型的训练要求,那产品经理通过系统规划设计获取数据,如系统埋点、数据源对接等。根据和算法同学的沟通,还需要调整在需求定义环节初步确定的模型更新周期、覆盖率等要求,如历史客户问卷材料收集缺失的特征值如何处理等。

  • 算法选型适配:金融场景需 “可解释性 + 高稳定性”,排除深度学习等黑盒模型,优先选择逻辑回归(特征权重可解释)、LightGBM(支持特征重要性输出);
  • 系统兼容性:评估现有催收平台(是否支持 API 对接)、征信数据接口(如百行征信的调用权限)、内部数据仓库(是否存储历史催收记录)的对接难度;
  • 合规风险评估:确认数据采集范围(如收入波动数据需客户授权)、模型决策不涉及歧视性特征(如性别、民族),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包风险管理指引》。

三、数据准备

在数据准备阶段,产品经理要基于对业务的理解,协助算法同学判断哪些数据具备代表性。如果仅靠算法同学通过数据分析IV值、WOE值判断数据对模型的贡献程度,可能会造成关键特征的遗漏。

核心数据源

内部数据:客户基本信息(年龄、职业)、借贷合同(金额、期限)、还款记录(历史逾期次数、逾期后还款时长)、催收记录(过往催收方式、客户响应情况:如 “电话接通后承诺还款”);

外部数据:央行征信(近 2 年逾期记录)、第三方收入验证(如社保缴纳基数波动)、多头借贷信息(其他平台逾期情况)。

数据清洗

处理缺失值:如 “职业” 缺失时,用 “借贷金额 / 社保基数” 推断客户收入水平;

剔除异常值:如 “逾期金额 10 元但连续逾期 180 天” 的恶意拖欠客户(单独标记为特殊处理)。

特征工程

基础特征:逾期天数、当前欠款金额 / 月收入比、近 6 个月还款准时率;

衍生特征:历史催收响应率(过去 3 次催收中客户回复的比例)、逾期后账户余额变动频率(余额增加→还款意愿高);

目标变量定义:客户逾期后 15 天内还款标记为 “高意愿”(1),16-30 天还款为 “中意愿”(0.5),30 天以上未还款为 “低意愿”(0)。

四、模型训练

模型的构建流程,包括模型设计、特征工程、模型训练、模型验证、模型融合。

数据集划分:使用近 2 年的历史数据(覆盖旺季、淡季、疫情等特殊时期),按 7:3 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确保样本分布一致。

算法训练:

  • 基础模型:逻辑回归(基准模型,解释性强),系数显示 “历史逾期次数”“收入波动幅度” 为核心影响因素;
  • 优化模型:LightGBM(提升精度),通过调参(学习率 0.05,树深度 5)平衡过拟合,特征重要性显示 “逾期后首次联系客服时间” 权重最高(24 小时内联系→还款意愿高)。

五、模型验收

模型构建完成之后,需要算法同学对模型构建过程进行说明,本项目模型选择的算法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算法,最终模型使用了哪些特征,模型的建模样本、测试样本都是什么,以及这个模型的测试结果是怎么样的。

六、系统对接、验收及上线运行

因本业务场景中实时性要求不高,可以采用离线部署,每日定时任务获取结果的形式对接,模型每日凌晨批量计算客户风险等级,通过定时任务推送到催收系统,字段包括 “客户 ID + 风险等级(高 / 中 / 低)+ 推荐策略(短信模板 ID / 电话话术 ID / 法务流程节点)”,模型计算失败时,自动触发备用规则(按逾期天数分配:≤15 天短信、16-30 天电话、>30 天人工对接),并触发告警通知算法同学。

验收环节,验证模型单特征输入的输出逻辑,真实模拟逾期客户特征,确保标签输出无逻辑漏洞。

上线首月选择 2 个催收团队(覆盖不同区域客户)试点,每日对比试点组与对照组(人工分配)的指标:试点组回款率高 18%,投诉量低 23%,符合预期。第 2 个月推广至所有团队,同步开展培训(模型逻辑、新功能操作),发放《催收策略手册》(含模型异常时的人工介入流程)。

每日监控 “模型策略执行率”“高风险客户回款率”,当低意愿客户召回率<88% 时触发告警;每月更新特征,每季度用最新数据重训练模型;同时催收人员通过系统标记 “模型误判” 案例(如 “低意愿客户实际 3 天内还款”),用于特征工程优化。

总结

产品经理要确保技术开发始终服务于商业目标,避免为了AI而AI,同时在模型效果、上线速度和合规要求之间要寻求平衡,模型上线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要通过数据监控与用户反馈持续驱动模型进化。

AI 正在从 “实验室技术” 走向 “规模化生产力” ,产品经理要从需求传递者升级为AI解决方案架构师,深度参与技术选型与数据策略,成为AI落地的关键驱动力。

本文由 @风控打怪升级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50 文章 19157 浏览次数 58654 粉丝

评论 (11)

用户头像

AI催收流程详解,真有意思!

用户头像

这玩意儿,我感觉有点不对劲,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用户头像

这AI催收,我感觉世界末日要来了

用户头像

这,我完全支持!人类要被AI管教,太好玩了!

用户头像

这逻辑,我有点接受,但感觉有点荒谬

用户头像

AI催收?我开始怀疑人类的价值了

用户头像

这玩意儿,我感觉自己都被催得慌,太逼人了!

用户头像

说得对,AI催收,这简直是戏精本戏精!

用户头像

感觉我们未来会被AI取代,这太可怕了!

用户头像

简直是人类自我毁灭的加速器啊!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