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社交平台的生态中,LinkedIn 的“Tagging”功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用户之间互动的桥梁,更是个人品牌塑造与人脉拓展的关键工具。然而,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社交场景的日益复杂,这一功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 LinkedIn 标记功能的现状、用户痛点以及优化建议,旨在通过产品思维的剖析,为 LinkedIn 的功能迭代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其他职场社交平台的产品设计提供借鉴。

问题:如何优化 LinkedIn 的“Tagging”功能?
一、产品描述:职场社交中的「连接强化器」
LinkedIn 的 Tagging(标记他人)功能,允许用户在动态、文章、评论等内容中通过“@用户名”提及他人,被标记者会收到通知。这一机制强化了内容之间的「人际连接」,同时帮助用户扩大人脉、提升曝光与建立专业影响力。
例如,当一位产品经理分享一次圆桌活动回顾时,@ 提及嘉宾、同事或组织者不仅表达感谢,也促进了内容的转发传播。这类“公共感知的协作”正是 LinkedIn 的核心价值之一。
二、问题定义:从「能标记」到「会标记、敢标记、想标记」
尽管这一功能已上线多年,但目前仍存在大量体验断层。例如:
- 标记建议不准、搜索困难;
- 被标记者不明所以,缺乏上下文提示;
- 用户对隐私与频繁通知感到困扰;
- 功能在移动端表现较弱,编辑困难。
“我想标记公司 HR 感谢她的推荐,但 LinkedIn 搜索结果里出来的是同名的人力资源顾问,完全找不到正确的账号。” —— 一位新入职员工在 Reddit 上的吐槽
这些问题背后的本质,是 Tag 功能“连接性高但成本也高”——一旦出错、不被理解,或者被滥用,其负面体验非常显著。
三、目标澄清:标记不仅是 Mention,更是信任与协作的公开声明

四、典型用户画像与使用场景

五、用户常见痛点(含引申分析)
1. 标记对象难找
- 搜索不精确:姓名重名时难以定位;
- 推荐排序不合理:互动频繁联系人未被优先展示;
- 缺乏辅助识别信息:如头像、职称不明显;
Twitter 使用“已互动+共同关注”策略进行推荐排序,显著提升标记精准度。
2. 通知控制不足
- 被频繁标记者收到大量推送,造成困扰;
- 用户无法设置“仅接收来自一级联系人标记通知”;
- 标记通知与其他通知混在一起,缺乏优先级分类。
3. 隐私与身份控制弱
- 用户无权限制谁能标记自己;
- 没有审核机制导致用户可能出现在低质量内容中;
- 无法对外隐藏“我被标记在哪些内容中”。
4. 滥用行为未被治理
- 营销账号滥用标记,强行推广产品;
- 垃圾内容大量标记知名人士,制造虚假背书;
Facebook 允许用户设定“是否允许陌生人提及我”,并有举报机制与自动风控模型。
5. 缺乏内容上下文
- 被标记者收到通知但不明白“为什么我被标记”;
- 内容中未提供足够引导说明;
- 尤其在长文或评论中,容易忽视具体互动意图。
6. 无法修改或撤销
- 标记错误后无法删除,必须整篇删除重发;
- 无法编辑评论中已标记的对象,导致尴尬误会;
Medium 允许作者在发布后修改提及内容,提升灵活性与控制感。
六、解决方案建议(含可落地路径)
1. 智能标记推荐系统(Must Have)
- 引入基于频率+交互强度+上下文主题的智能排序模型;
- 推荐列表支持「最近互动+同公司+地理位置」筛选;
- 用户可在输入时筛选“仅限联系人/同事/HR/前同事”等维度。
2. 通知管理中心(Must Have)
- 用户可设定:“谁可以标记我”“是否接收提醒”“按内容类型筛选通知”;
- 默认开启「每日摘要推送」代替实时打扰;
- 可将标记通知转为LinkedInInbox消息,避免打断流。
3. 可编辑与撤销机制(Should Have)
- 发布后24小时内支持修改、删除标记;
- 评论区引入“修改历史”透明显示,增强信任;
- 提供“撤销标记”功能,删除后不通知对方。
4. 增强标记上下文说明(Should Have)
- 在发布内容时鼓励用户填写“标记理由”(可选项);
- 被标记者接收通知时看到补充文字说明;
- 内容页面显示「此人被标记因为…」的轻提示。
5. 隐私与风控机制(Must Have)
- 增加“标记前审核”设置:需我手动批准才能出现在内容中;
- 对频繁标记10人以上内容的账号加入机器学习监测模型;
- 用户可以隐藏自己“被标记”的内容记录(仅自己可见)。
七、优先级排序(RICE 框架)

八、关键指标设计(衡量“标记系统的健康度”)

九、结语:让每一次标记都成为有意义的连接
在职场社交平台中,Tagging 不是随意的社交互动,而是一次“公开的专业肯定”与“内容传播策略”。只有在用户能「准确标记、愿意标记、放心被标记」的前提下,这一功能才能发挥真正价值。
通过提升搜索精准度、通知控制、自主隐私权、内容上下文、操作灵活度,LinkedIn 能将标记系统从“工具功能”升级为“人际信任机制”,推动平台的互动活跃度与社交质量全面跃升。
本文由 @又子皮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