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物 13小时前 202 浏览次数 0 评论

云迹科技谢云鹏:智能时代如何协同“AI同事”重构服务生态

钛媒体APP
钛媒体APP

发布了 1354 文章

当具身智能技术加速渗透,众多企业聚焦机器人的硬件性能与算法迭代时,却常忽视一个核心命题——机器人并非冰冷的工具,而是可深度协同的“AI同事”。能否构建人机高效协作的闭环服务体系,将成为企业在智能时代降本增效、提升体验的关键。云迹科技副总裁谢云鹏在2025 ITValue Summit数字价值年会的演讲中,以“AI智能体+机器人”在酒店、医院、工厂等场景的实践为例,揭示了如何深度协同身边的“AI同事”重构服务生态的路径与价值。

谢云鹏指出,云迹科技成立于2014年,深耕机器人领域11年,见证了从“机器工具”到“AI同事”的行业转型。数据显示,2024年云迹机器人已覆盖3万余家酒店,完成5亿次服务,相当于绕地球赤道500多圈。

在他看来,之所以选择酒店作为突破口,正是看中其劳动力密集、重复任务多、24小时服务的特性。如今,云迹机器人已成为不少酒店人“身边最近的AI同事”。

谢云鹏还分享了云迹科技这些年对于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思考,在云迹看来机器人是移动和操作能力的智能体,还是六维能力(学习力、适应力、交互力、自主力、情感力和社会力)驱动下以服务人类健康与设备效能为终极目标的自进化硅基生命:它能够通过环境反馈不断优化策略(学习力);在客人互动或孩童有意阻拦等长尾场景中保持稳定(适应力);理解深夜送啤酒时客人那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情感诉求(交互力);以目标为驱动主动闭环完成任务而不需人类干预(自主力);为盲人用户提供无障碍开门服务从而建立情感连接(情感力);并最终在酒店中获得“同事”身份,拥有自己的“生日”和不可替代的情感纽带(社会力)。

大家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和这些“AI同事”高效协同工作,谢云鹏也给出了答案——与AI机器人同事高效协作,需聚焦四大关键:目标明确、过程可控、结果可溯、反馈必应。以云迹科技机器人为例,酒店管理者不仅为其设定工作时长、响应时间等清晰KPI,更从运行数据中敏锐识别细微的客户需求,借助持续反馈推动系统优化。每一次精准服务都不只提升运营效率,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价值增量,助力酒店赢得更多好评。这样的人机协作模式,同样适用于医院、工厂等多种场景,赋能更多行业实现智能升级与体验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云迹科技还发现了“具身智能”和“离身智能”相结合的秘密。谢云鹏进一步解释道,当具身智能与离身智能结合,将在各行业细分场景催生高度适配、闭环运行的“行业智能体”,这些智能体的规模应用与效能叠加,将释放出全新的“机器人口红利”。

谢云鹏做最后总结,越来越多“AI同事”的到来,不应该引发人们对于工作价值的“恐慌”,AI同事应被视为“伙伴”,其高效的KPI执行力将成为人类能力的强大延伸。

以下是谢云鹏在2025 ITValue Summit数字价值年会上的演讲实录(经编辑):

首先,很荣幸代表云迹科技跟大家在三亚分享智能时代AI同事的话题。

云迹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机器人制造和生产的公司,成立于2014年,至今已有11个年头。我们很荣幸能在座各位出差旅游入住酒店时,看到配送外卖、客需品、矿泉水的可爱机器人,有很多都是我们云迹的产品,也是大家身边最近的AI同事。

很多入境游的外国消费者看到这些机器人,都会惊呼中国酒店已进入新时代。从云迹科技的数据来看,已有3万多家酒店使用我们的机器人,部分医院也有应用。2024年,我们的机器人已产生5亿次服务,行走了203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500多圈。

机器人自1921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作为“百岁老人”它经历了诸多形态变化与迭代。今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具身智能和AI智能的结合,大家都在探讨是否能诞生机器人类,何时会有更温暖的机器同事出现。

在酒店场景中,大家可能经常听到机器人“唠唠叨叨”,其实这些并非随意设定,它行进中及在电梯里的语音说明,都是为了提醒人类它的存在;我们选择机器人用电话而非门铃通知住客,是为了避免吓到酒店里的住客;机器人的部署会紧贴着门部署,就是为了方便住客取件,防止住客取件时房门意外关闭。这些看似笨拙的温暖,都是机器人在场景中模仿人类行为,只为更好地服务住客。

具身智能有多种形态,如今有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等,形态十分多元。我们认为机器人最终的底层应由6个维度的能力(学习力、适应力、交互力、自主力、情感力、社会力)构成,首先要有泛化能力,机器人需具备泛在基础,否则难以适应环境;其次是以目标为引擎,机器人的存在要有明确目标、工作KPI及价值体现;第三是价值核心,这要求机器人懂人性、说行话。我们始终认为,机器人应是稳定高效、低成本的劳动者,而非仅追求技术上的亮点,所以形式必须服从功能。比如叠衣服,人类双手叠衣服的效率肯定不如机器人;若人类能长出三头六臂,效率会远超单人,机器人的出现正是为了弥补人类在功能上的限制,因此形式要服务于功能。

云迹科技对机器人有着自己的思考,我们认为机器人是具备移动和操作能力的智能体,其最重要的驱动力源于六个维度的能力,即上述提到的“六维能力”:学习力、适应力、交互力、自主力、情感力、社会力。

首先是学习力,比如场景中有人撒了咖啡,机器人会去清扫;若某条路径多次出现障碍物,后续机器人就不会再经过这里,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二是适应力,在酒店场景中,常会出现人类因觉得机器人有趣而与其互动的情况,比如小孩会想办法挡住机器人、困住它的前进道路,此时机器人需主动与人类互动,努力适应人类和社会,这才是产生智能的关键;第三个是交互力,曾有用户在深夜点了一杯啤酒,要求机器人送到时说一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人类向他人表达这类需求时可能会感到羞怯或不好意思,但向机器人提出则更自然,所以机器人能够嵌入场景满足这类需求,是其重要能力之一;第四个是自主力,机器人要“眼里有活”,能实现任务闭环。在酒店里,住客拿起电话提出需求后,需求会转化为订单,不同订单由不同角色完成,比如需要一瓶水,就由机器人负责配送,全程无需人工参与。这样一来,人类就能专注于从事更具情感价值、需要温情处理的任务,这种模式能提升人类的附加价值,将简单、重复、无聊的工作全部交给机器人;第五个是情感力,以盲人为例,我们思考如何让机器人更好地适配盲人使用需求,于是开发了盲人打开房门时机器人舱门也同步开启的功能。最初该功能是为盲人设计的,但现在所有机器人都采用了这一设置。这类无障碍设施无疑能带来更多情感连接,让机器人的使用更深入;第六个是社会力,机器人应能融入所在群体,成为社会的一员,而非单纯的工具,就像微波炉、冰箱那样。有一家酒店每年都会给机器人过生日,将其视为员工。这家酒店使用的机器人是2017年的型号,后来我们提出可以升级迭代更换新机器人,但酒店方表示拒绝,他们说“不可以把我的同事搬走,换一个新人我们还要重新建立情感链接,这太难了”。

综上,我们认为与AI机器人同事高效协作,需聚焦四大关键:目标明确、过程可控、结果可溯、反馈必应。以云迹科技的机器人为例,它在全球三万余家酒店中每日完成超百万次任务。酒店管理者不仅会为机器人设定工作时长、响应时间等清晰KPI,还能从运行数据中敏锐识别细微的客户需求,并借助持续反馈推动系统优化。每一次精准服务不仅能提升运营效率,更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价值增量,助力酒店赢得更多好评。这种人机协作模式同样适用于医院、工厂等多种场景,能为更多行业实现智能升级与体验提升提供助力。

同时,我们认为机器人的红利时代与人类人口红利时代存在差异。人类追求自由与选择权,劳动效率的提升依赖于教育程度的积累;而机器人不同,它依靠研发制造,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算法,从而让批量机器人具备前期积累的智慧。具身智能和离身智能相结合,必定能在行业细分领域诞生出智能体。这种智能体或许不是大模型,而是针对特定场景细分的智能体闭环。在这类智能体闭环的不断累加下,我们坚信会诞生一种新的红利——机器人口红利。

说到智能体,如今这个概念已逐渐普及,我们认为智能体也有区分,即单一智能体和场景智能体。单一智能体解决的是感知、认知与决策问题,能在某个单独事件上形成小闭环;而场景智能体则需连接场景中所有智能设备,包括机器人、用户终端等。大家可以想象,未来某天,人形机器人或狗型机器人可能成为你的伙伴,陪你跑步,在你需要时帮你拍照,还能为你制定日程、完善规划,只有到那时,或许才是智能体的终极形态。

下面请大家了解一下云迹科技在场景智能体方面的思考,这也是目前我们正在实践的具身智能体和离身智能体的协调应用。

以酒店一天的服务为例:某位女士只需对接一个智能体,该智能体负责回答所有问题,并作为前端收集各类需求,之后对这些需求进行划分。所有需求触发后,均由AI云脑进行任务派发,并对同一时段的任务排序优先级。比如,住客需要创可贴或卫生用品,这类需求属于紧急任务,系统会根据任务优先级别调动机器人执行。住客放下电话的那一刻,机器人就会开始相应动作,包括与机械臂协同工作。我们认为,未来这些超越常规工作时间的事务都应交给机器人处理,这样既能更好地提供即时满足的服务效果,又不会增加额外的员工成本。像炒菜机器人、收垃圾机器人的应用就很典型,在收垃圾场景中还存在群体协同,当一个收垃圾机器人遇到无法处理的垃圾时,会呼叫配备机械臂的机器人伙伴前来协助处理。

当上述场景被一个个实现,我们不禁思考:AI同事到来后,人类该如何应对?我们的回答是——时代淘汰的绝不会是店长,而是不会使用AI的店长;替代店长的也不是人,而是不会运用AI智能的店长。在智能体时代,我们必须让机器人成为伙伴,借助其高效执行KPI的能力,为我们提供更大帮助。从将机器人视为助理到视作伙伴的迭代,是时代赋予具身智能的重要考题。

我们认为,要在具身智能时代实现更好发展,首先需具备技术的不可替代性,其次要确保场景需求的真实性,最后要保证生态价值的持续性。我们始终强调,其中最核心的是市场需求的真实性。具身智能在应用场景中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才能具备规模化发展潜力,这是我们生存的关键所在。希望未来能与在座各位一同探索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新应用与新服务。其实机场也是一个非常适合使用机器人的场景,航旅纵横作为2C产品,存在诸多2C机器人应用场景有待开发,有望让机场也成为能以低成本、温情脉脉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智能化服务的场所。当我们能用10个人完成传统框架下10万人的工作时,我们认为这样的时代或许才是真正的创业革命。

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在机器人底盘上叠加机械臂,通过大模型训练,机器人有望替代更多简单的人类服务工作,比如酒店的刷马桶、擦地,医院的放射药物运送,以及基于柔性生产线的配送等,这些都有望成为现实。我们也在尝试与美团、顺丰合作,让机器人成为类似原子柜的存在。大家在便利蜂或许也见过我们的机器人,它每天都在负责盘库工作。我们还在探索更大场景的机器人应用,比如与无人车的对接,在室外场景中,无人车负责楼宇外部的运输,机器人则负责接力将物品送到楼宇内部。我们相信,通过这些场景的应用,最终一定能实现“最后100米手臂配送”的目标。

大家可能对这两幅知名画家的作品很熟悉,我们展示这两幅画是想说明,它们诞生于相机发明之后。在相机发明之前,曾有人断言相机出现后画家这一职业将不复存在,人们不再需要绘画。但事实证明,相机的出现不仅没有导致画家失业,反而推动人类艺术走向了更繁荣的阶段。同理,机器人并非要替代人类工作,而是替代具体的任务。通过实现任务自动化,释放人类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让人类能够专注于从事更专业的工作。

我们坚信,流水或许会绕路,但绝不会回头,科技虽存在代差,但科技推动时代前进的趋势不可逆转。

钛媒体APP

钛媒体APP

1354 文章 193160 浏览次数 0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