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评测 17 hours ago 189 Views 0 Comments

产品经理认知体系《用户篇》:认识你的用户,从定义到生命周期全景指南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Published 549 Articles

在产品设计与运营的每一个决策背后,用户始终是核心变量。但“认识用户”远不止是画几个画像、跑几份调研报告那么简单。本文将从用户的定义、分层、行为模式到生命周期管理,构建一套系统化的认知框架,帮助产品经理真正理解用户的全貌。

之前梳理了《新人产品常犯的7个错误》,有同学问如何体系化学习产品知识,计划以系列文章的方式,系统梳理产品经理工作面对的典型对象、核心场景和常见模型,每篇讲透一个主题,帮助产品经理快速建立认知体系和框架,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一、用户 VS 客户

一般来说,TOC讲“用户”,TOB讲“客户”,对产品经理来说,都需要搞清楚需求,服务逻辑类似,下文统称用户

二、谁是用户

1、外部

  • 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方,需要投入金钱或时间
  • 基于购买角色差异,可区分决策者和使用者,如toB的决策者、影响者和使用者,toC儿童手表的使用者和购买者

2、内部

  • 领导-交付结果的支持方,帮助实现和放大产品结果和产品经理的价值,重点交付结果,其次情绪价值
  • 业务方-内部产品的使用方,服务外部用户的合作伙伴,主要交付解决方案和工具
  • 技术&测试-需求文档的使用方,交付结果的合作伙伴,主要交付产品方向和需求文档

#产品经理要有结果意识,针对不同用户和场景,灵活支持和满足,毕竟产品经理最早被称为“小CEO”。

三、为什么要理解用户

  • 外部用户是企业营收和利润的来源,企业生存的基础,产品经理通过帮助企业服务好用户,实现自我价值
  • 内部用户决定产品的交付效率和效果,影响产品经理价值的上限和可持续性
  • 理解用户是交付正确产品的前提,是产品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

四、用户分类

为什么要分类?

为了更好地区分理解用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并提供配套的差异化策略。

1、新用户 VS 老用户

  • 根据是否注册/下单区分
  • 新用户是增量,重点在转化和留存,老用户是存量,关注LTV(用户生命周期价值),侧重复购和深度功能体验
  • 比如针对新用户的新手引导、新人价,针对老用户的凑单券、签到x天奖励

2、付费用户 VS 免费用户

  • 根据是否付费区分。
  • 付费用户是营收来源,免费用户撑起规模。
  • 业务目标常是把免费用户转成付费用户,并保持续费

3、高客单 VS 低客单

  • 根据消费金额大小划分
  • 高客单用户是核心资产,需重点维护,低客单用户侧重提升消费额度。
  • 比如淘宝的88VIP,通过更多权益和折扣留住高价值用户并刺激消费

4、活跃用户 VS 流失用户

  • 根据活跃度区分
  • 活跃用户是增长基础,流失用户代表潜在损失。
  • 业务要做流失预测、降低流失,并做唤回策略,比如定期的流失用户回流
  • #结合业务还可做地域、渠道、细分场景等维度拆分,常规二分法足够

五、用户画像

1、什么是用户画像?

即用户模型,通过一系列标签的组合,帮助更好地理解用户,从而进行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个性化推荐等

比如:运营给“深圳+男性+35-40岁+月消费100-500的用户“发送优惠券,算法需要给“浏览过男装+月消费金额低于200的用户”推荐男士内裤&袜子、游戏机等品类,背后都需要用户画像支持

2、画像里常见标签类型

  • 基础信息–年龄、性别、地域、注册时间
  • 行为信息–访问频次、浏览路径、功能使用习惯
  • 交易信息–客单价、购买频率、品类偏好
  • 其他标签–来源渠道、设备、活跃度分层等

3、画像能做什么?

  • 分群分析:找增长点与异动信号
  • 精准运营:定向发券、短信、推送、激活
  • 个性化推荐:差异化信息展示,包括首页、搜索、推荐,提升转化率

4、用户画像构建流程

  • 数据埋点和收集:注册信息、浏览记录、下单记录、客服记录等
  • 数据清洗和整合:去重、补全、统一字段口径
  • 数据分析:提取关键特征,形成候选标签
  • 构建用户模型:把标签组合成用户群体或虚拟画像
  • 优化迭代:区分静态动态标签,根据新数据和业务需求迭代更新

5、注意事项

  • 画像是辅助决策的工具,不是绝对事实,低价标签并不意味着消费意愿&能力弱
  • 标签要可解释、可落地,避免过度碎片化

六、用户旅程

用户旅程是用户从认知品牌、接触产品、核心转化、留存使用的全过程,通过可视化的用户旅程图,帮助梳理用户从接触产品到达成目标的关键步骤,揭示体验痛点与优化机会

核心阶段:认知→兴趣→决策→购买→使用→留存→传播

产品经理要画出每阶段的需求与痛点,至少需要区分新/留存用户的核心链路

典型的电商下单用户旅程

可视化的用户旅程图

七、用户生命周期

用户生命周期是指用户从首次接触产品到最终离开产品的整个过程,通常划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沉默期和流失期;

了解用户生命周期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和运营方案,以提升用户价值和留存率。

用户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

1. 引入期(Acquisition)

用户首次接触产品,通常通过广告、推荐等方式被吸引过来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拉新,获取尽可能多的新用户,重点关注到访uv、当天转化率和7/30日留存率

2. 成长期(Growth)

用户开始体验产品,并逐渐熟悉功能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促使用户活跃,让他们体验到产品的价值,并产生粘性,重点关注核功能的使用广度和深度,比如到访频次-pv/uv、重点功能使用率

3. 成熟期(Retention)

用户已经对产品产生依赖,成为产品的忠实用户,并可能产生付费行为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提升用户活跃度和用户价值,关注用户的使用市场、消费频次or金额

4. 沉默期(Dormancy)

用户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活跃,但还没有完全流失

这个阶段需要通过挽回措施,如推送活动、优惠券等,来唤醒用户,重点关注用户可能流失的原因,分类分策略激活

5. 流失期(Churn)

用户已经停止使用产品,彻底离开

这个阶段需要进行用户流失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挽回措施,比如通过老用户关怀、活动等来尝试召回用户。

6、注意事项

用户运营是基于生命周期做激活、留存和变现的工作,一般运营主导负责,产品负责能力构建,运营负责策略落地,共同提升用户LTV

  • 常用模型:用户分类(新老、高低客单)、AARRR(获取、激活、留存、变现、推荐)
  • 常见手段:用户分类、分层运营、活动运营、权益设计、搜推算法
  • 关注指标:新增&活跃uv、GMV、转化率、次日留存、7/30日留存、LTV等

八、避坑指南

用户分析和产品交付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忽略内部用户

  • 问题:只关注外部用户,忽略内部用户需求满足
  • 后果:内部协调不顺畅,影响产品交付节奏和结果,甚至产品经理在公司内部口碑
  • 怎么做:多沟通,事前做好预期管理,事中体现专业性
  • 小技巧:内部用户是合作伙伴,挟“用户”凝聚团队

2、定义模糊

  • 问题:不明确“谁是核心用户”,功能往往做给“所有人”
  • 后果:资源分散,产品不聚焦,定位模糊
  • 怎么做:先定义核心用户画像、核心场景和最小可行价值(MVP)
  • 小技巧:不要着急写需求,优先和领导对齐思路

3、脱离用户

  • 问题:只听销售/二手信息,或不敢直接找用户
  • 后果:需求被中介过滤,偏离真实使用场景
  • 怎么做:无论TOB或TOC,产品经理要直接和用户沟通
  • 方法:参加客户拜访、听用户录音、加入用户群、做现场观察
  • 小建议:B端,和业务方去客户现场;C端,多做语音/聊天记录抽样,有条件参加用户群甚至直接沟通对话

4、画像失真

  • 问题:画像基于过时、局部甚至脏数据,结论误导产品方向,比如直接拿单一渠道用户分析
  • 后果:功能错位、推广浪费、运营策略无效
  • 怎么做:建立画像更新周期和质量监控(字段口径、漏斗一致性)
  • 方法:功能上线前有目标,上线后有复盘,及时更新认知

5、忽视用户多样性

  • 问题:只关注主流用户,忽略小众或长尾需求
  • 后果:错过细分市场和潜在高价值用户
  • 怎么做:在产品规划里预留小众兼容点,或用插件/配置满足少数需求
  • 方法:用分层策略(核心/次级/长尾),优先级以价值和成本衡量

6、盲人摸象

  • 问题:只采纳活跃用户或极端用户的反馈,把局部当全局
  • 后果:以偏概全,做出对大多数用户不友好的改动
  • 怎么做:结合全量数据与样本访谈,衡量反馈的代表性
  • 方法:用AB测试、小范围验证,再放量

专栏作家

观剑,微信公众账号:观剑,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10年+电商产品经理,前阿里专家,熟悉电商前台营销、后台采购、库存仓储全链路。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549 Articles 75575 Views 58654 Fans

Comment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