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评测 1天前 95 浏览次数 0 评论

产品经理认知体系《PM篇》-商业PM究竟是PPT忽悠师,还是价值创造者?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发布了 975 文章

在数字化浪潮与 AI 崛起的当下,商业产品经理的角色正经历深刻变革。从理解公司目标到实现商业结果,其价值实现路径和核心能力面临新挑战与机遇。能否借助 AI 提升效率、重构场景,将决定他们在未来商业竞争中的地位。

继前两篇聊了用户需求,这篇我们来谈谈商业产品经理

这里的“商业产品经理”定义比较宽泛,凡是能通过产品流程、功能影响用户交易的产品经理,都在讨论范围内,中后台底层产品不在此列,以下简称PM(Product Manager)。

1. 商业PM的价值是什么?

商业PM的特殊之处在于:

  • 不直接写代码,却要影响研发方向
  • 不直接拉流量,却要承担增长指标
  • 不直接卖货,却要对营收负责

因此PM角色极容易被误解:

  • “PPT忽悠师”:只会写方案不落地
  • “运营小助手”:运营说啥就干啥
  • “传声筒”:上传下达,老板的gou小tui秘zi书

我给商业PM的定位是:

  • 把商业目标翻译成产品语言,推动落地,最终让商业目标兑现
  • 更难的是,还要在业绩和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只盯业绩,容易透支用户,杀鸡取卵,只看体验,商业无法存续,生存挑战

面对公司内外部的错误认知或挑战,PM需要先了解、认可自身价值,并对外呈现和证明。

2. 商业PM的价值实现路径

商业PM的工作内容总结起来包含三部分:理解公司目标、拆解实现路径、拿到商业结果。

2.1 理解公司目标

商业结果的实现,需要先从理解目标开始。

当公司年度目标是“GMV增长 20%”,PM需要理解并拆解为产品目标。

拆解路径:公司战略 → 业务目标 → 商业指标 → 产品指标 → 任务/实验

常见核心指标:

  • 收入(Revenue):公司营收额
  • 毛利(Margin):收入*毛利率
  • ROI(投资回报率):收入/投入成本
  • LTV(生命周期价值):用户在生命周期内贡献营收
  • 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营收/付费用户数

案例

电商要增长 20%,拆解后电商营收=活跃用户数 × 下单转化率 × 客单价,区分新老用户

PM 的职责撬动核心要素指标增长,实现整体目标:

  • 提高用户数-新用户主要是市场部目标,用户留存可以通过流失预警+触客渠道优化,新老用户各贡献5%增长
  • 优化下单转化率-更流畅/更少的下单链路、更突出的价格单价(分级定价、包量套餐),贡献10%增长
  • 提升客单价-结合历史数据和用户需求,该项指标比较难提升,通过配套凑单工具维持

今年目标基本确定,重点任务优先级:下单转化率提升>活跃老用户提升>客单价提升。

2.2 拆解实现路径

商业价值的路径,主要有三条

  1. 增量收入:推出新功能、新业务、新市场,比如电商平台新增“会员日”,短期拉动交易额,长期增强用户黏性
  2. 存量优化:在现有流量池里挖掘价值,提高转化率、复购率、客单价。比如通过结算流程优化减少流失,或用个性化推荐提升下单率
  3. 成本优化:自动化、流程化、技术架构升级,减少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比如广告平台通过自动投放策略减少运营人力

以电商增长为例,每个路径均有实现手段,需要结合手段优先级确定:

  • 上线新功能会员日/凑单功能/顺手买一件,维持/提升客单价
  • 优化现有流程和体验,提升转化率
  • 升级商品定价管理策略自动化,结合竞对定价&毛利率,实现价格自动调整,保持价格竞争力实现转化率提升

2.3 拿到可量化结果

如果没有结果,目标就成了“故事”,如果没法归因,就会出现大锅饭或抢功劳。

商业PM需要为整体结果负责,推动各角色配合,实现各个核心要素增长。

过程管理手段:

  • 项目KO会,明确项目目标、责任人、里程碑和项目管理方式
  • 明确实现路径和基线,定期复盘结果并调整
  • AB测等配套工具,做好归因说明

注意:不要把宏观指标随意摊到单个 PM 身上,否则只会导致绩效争议。

3. 商业PM的核心能力

3.1 商业嗅觉

商业嗅觉是商业 PM 的第一能力,能快速发现和判断一个方向是否有变现潜力。

要熟悉常见商业模式:销售、广告变现、佣金、订阅、交易抽成、混合模式等

快速验证方法

  • MVP验证:用户调研、落地页、人工兜底、小流量试点等
  • 行业对标:行业报告+竞品分析

常用的流程:

  • 提出假设和预期目标
  • 搭建核心链路,启动小流量测试
  • 分析AB数据,验证和修订假设

3.2 数据分析与归因

数据是商业 PM 的第二语言,一切价值呈现需要依赖数据。

  • 提前规划归因数据,减少逻辑错误
  • 需求建设包含配套的数据埋点,避免遗漏
  • 具备分类、漏斗等数据分析模型,做好归因分析,避免结果被挑战

案例

搜索结果页优化,增加了更多信息曝光,造成结果整体转化率略有提升,搜索点击率下降,商详下单率提升。

数据驱动 ≠ 数据迷信,当样本量不足时,经验判断依然重要,但必须被数据验证。

3.3 跨部门推动

商业化项目几乎都跨团队, 一般来说PM也是跨部门协作的推动者。

实用工具:RACI、里程碑、变更单、会议管理工具等。

推动策略:

  • 自上而下推动,构建项目虚拟小组,避免零散需求
  • 用数据和ROI说话,有理有据争取资源
  • 提前预判阻力,准备多套方案
  • 设定清晰里程碑和责任人,减少模糊地带

3.4 风险与合规意识

商业化开展的前提是风险可控,包括合规风险和业务风险。

常见风险:广告违规、隐私泄露、支付合规、羊毛党作弊。

上线前合规清单

  • 合规协议:配套的活动介绍、隐私协议、服务协议等
  • 风控规则:针对异常用户、订单、支付的监控机制
  • 回滚预案:回归测试,回归机制

有些商业机会,看似能赚钱,但一旦踩到红线,损失比收益更大。

4.商业PM的价值衡量

四类衡量维度:

  • 直接结果:拿到营收、利润结果
  • 过程改进:过程指标/运营效率提升,比如转化率/人均效率提升,运营成本下降
  • 间接贡献:用户体验提升、成本&风险下降,界面美观、客诉减少、合规风险降低
  • 价值公式:价值=(商业结果×可复用性)−投入成本

小技巧:如何才能被看见

  • 体系化推进:以项目制方式体系化优化改进,避免单点散装沟通
  • 从上往下推动:从上往下对齐目标和节奏,调动领导资源自上而下推动
  • 每周数据复盘:项目数据及时同步,明确数据原因和行动计划

5. 常见误区

5.1 关注局部

只盯单点过程指标,忽略整体结果指标。

例子:广告按钮更显眼,点击率+30%,但成交率-30%,整体指标持平,牺牲了用户体验。

5.2 迷信经验

过分依赖经验,缺乏对行业趋势关注。

例子:过分关注通过活动拉动增长,忽略直播电商的长期崛起。

5.3 牺牲体验

为了短期收益,透支长期价值。

例子:视频平台加长广告时长,新用户次日/30日留存率下降,

5.4 跨部门失能

没有有效方式推动跨部门项目,项目结果在等待中被拖死,PM 需利用小流量快速验证拿到结果,才能推动获得大资源。

6. AI 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过去,PM 的竞争力来自于对用户的理解对业务的拆解能力,而在生成式 AI 出现后,这两点都在发生变化。

6.1 AI 带来的机会

  • 效率提升:PM可以借助AI快速了解行业、功能点,快速进行数据分析、竞品调研、原型设计等工作
  • 场景重构:广告定向、个性化推荐、智能客服、内容生成等场景,会被AI改变甚至重构
  • 边界扩展:复杂需求&场景,可以利用AI实现认知边界扩展,探索更多可能性

6.2 AI 带来的挑战

  • 合作模式重构:PM如何和AI协作需要探索,更开阔的思路/提示词对PM带来新挑战
  • 黑箱风险:AI输出结果的幻觉和不可解释,可能带来合规问题。
  • 依赖性风险:过度依赖AI,容易让PM失去独立判断力

6.3 应对之道

  • 提升“AI素养”:理解模型的原理、指标(精确率、召回率、偏差)
  • 建立可解释性标准:上线AI功能时,必须能回溯、可监控
  • 人工+AI协同:重要场景(广告投放、医疗建议)必须有人工审核回路
  • 转化AI为用户需求:把AI能力嵌入用户场景,而不是把AI当“炫技”

结语

商业PM的价值,不在 PPT 或会议,而在于拿到可复现的商业结果

结果可量化,过程可解释,方法可复制,这才是商业PM的真正价值。

产品经理系列文章:

专栏作家

观剑,微信公众账号:观剑,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10年+电商产品经理,前阿里专家,熟悉电商前台营销、后台采购、库存仓储全链路。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975 文章 137416 浏览次数 58654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