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雷达 1 months ago 214 Views 6 Comments

面试:大厂,还是创业公司?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Published 1032 Articles

“选大厂,还是去创业公司?”——这是每个产品人都会面对的经典难题。本文尝试跳出“待遇 vs 自由”的二元对立,从成长路径、战略逻辑、风格匹配三个维度,提供一套更底层的决策框架,帮你把选择从感性变成结构化判断。

前面分享了面试专题的三篇关键内容:如何准备简历、如何写好简历、如何准备面试,今天给这个专题做个收尾:如果有选择,新人首选大厂,还是创业公司?

小王的故事

小王,96年,2017年大学毕业后,自觉专业能力不强,学历不高,但脑子灵光,期望成为一名互联网产品经理。

他最常逛的社区就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在里面看了一些人的分享与推荐,针对性阅读了一些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交互设计3.0》、《决胜B端》、《启示录》等),对产品经理有了初步认识,他就开始找实习产品的工作。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问题是:不知道什么样的机会适合自己

他对互联网大厂极度向往,尤其在对乔布斯、马化腾、张小龙、俞军等极为崇拜的加持下,却因现实因素(学历与能力)完全不敢投递简历,“被迫”投递了一些创业类型的公司。

他的想法就是“谁要我,我就去哪儿”,哪怕对方是一家创立几个月的公司——这种想法可能是大多数新人转产品时的真实想法。

天遂人愿,他在经历一个多月的折腾后,果然找到了一个实习机会——一家刚创立3个月的教育类企业。

他是第一位正式招聘的产品经理(实习岗),带他的是公司的产研联合创始人。

折腾了半年多,他们从0到1搭建了一款APP产品, 面向公立校的学生的作业产品,上线后,每天只有零星几个用户访问。

第一版比较粗糙,他们还有很多“想法”,继续埋头迭代第二版。

一年过去了。

小王从当初对产品经理的向往,逐渐开始迷茫——每天都在忙,却又不知道在忙什么——他产生了离职的想法。

写简历时,最大的关键成果,他写的是:独立负责XX产品的从0到1搭建,完整参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

第二家创业公司看中了他“从0到1”的经验,比较贴切公司现阶段的情况,他在空隙了2周后,顺利入职。

半年后,公司融资不顺,黄了,他被迫开启第三次找工作之旅。

转眼时间来到了2025年,他已经是一名有7年多产品经验的“资深产品经理”,参与了5家企业的“从0到1”的产品搭建工作,最长的1年半,最短的3个月。

身边同龄的同学,薪资2万+成了常态,有人在大厂做设计、运营;有人在中厂做研发、产品,可他还创业公司中“来回穿梭”,拿着1.3万的工资,计划着回老家。

不知道你看完小王的故事,会是一种什么感受

是觉得他的故事属于个别现象,不具有参考性?

或是对他的经历感同身受?

或者是为他鸣不平,觉得不是他自己的问题,谁都想更好,却不一定如愿以偿?

无论什么心情,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人生故事。

沈鹏的故事

沈鹏,87年,原美团外卖业务的负责人,现水滴公司创始人。

2010年时,正在中央财经大学读大四的他,产生了创业的想法,却因时机、经验等原因,他决定先向前辈们学习。

当时,他对王兴、雷军等大佬非常赞赏,尤其是在看了王兴的创业故事后,对加入他的创业团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主动搜索了美团的关键业务人的联系方式,主动进行简历投递,期望以产品经理的身份入职到美团——当时的美团还在三室一厅的小区里创业,王兴也处于“九创八败”之中。

第一位联系他的人是联合创始人郭万怀,告诉他美团对第一位产品经理的要求比较高,CEO准备亲自带,他不适合,就又让另一位联合创始人联系他,让他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美团,而不是产品经理

用沈鹏后来接受采访时的话说:“如果火箭马上起飞了,还管冲上去坐什么位置?我觉得当你认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具体做什么岗位并是最重要的,参与这个共创才更有意义。”

他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入职早期的美团,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年内做到了天津业务负责人,3年后成为了美团外卖业务的负责人,6年后“功成身退”创立了自己的事业——以水滴互助、水滴筹、水滴商城为代表的健康保险企业——水滴。

不知道看完沈鹏的故事,你是否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坦白说,沈鹏的经历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审视。我最大的感触是:明确目标、主动出击至关重要。围绕事业本身,而非拘泥于具体岗位,积极寻找机会“先上车”,再谋求更好的发展

这种以终为始、灵活变通的态度,或许正是他成功的关键,也给了我很大启发。

大厂还是创业公司?

在我看来,“大厂还是创业公司?”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定论,甚至我感觉它更像是在挑战一个伪命题。

坦白说,如果让我选,我恐怕也会像多数人一样,倾向于大厂——这不仅仅是因为所谓的“面子”,更多是那份实实在在的“里子”带来的安全感。

我必须承认,我自己也难以例外。尽管偶尔会为工作中“螺丝钉”般的角色感到些许束缚,但大厂所提供的那些“开眼”的体验,实在难以抗拒:能和数百位同事一起打磨日活过亿的产品,学习如何服务海量用户,还有那条相对清晰的职业晋升轨迹。这就像俗话说的“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有过大厂经历,哪怕只是边缘岗位,也能让你有机会“祛魅”,真正见识过“猪跑”是什么样,这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无疑是益处多多。

因此,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有机会,哪怕概率不高或内心有所犹豫,也值得争取一次大厂的工作机会,给自己一个“开眼”的平台

而且,从我的观察来看,从大厂跳到创业公司,似乎比反向操作要容易些,这大概应了那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当然,创业公司同样能提供宝贵的“开眼”机会,比如亲历产品从0到1的诞生,感受产品方向的快速迭代、用户数量的起伏,甚至可能经历一个产品或公司的“消亡”,这些经历会促使你更深刻地思考用户、市场与产品的生命周期。

所以,最佳策略是去不同规模的公司进行体验、“开眼”,不要被表面的东西所魅惑,也不用给自己主动设限——一定去大厂,或只能去创业公司

四条建议

在我看来,“大厂还是创业公司”这个问题,与其说是选择题,不如说是在拷问我们做决定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

比如我观察到的,小王同学,他的标准就是现实本身——谁给机会就去哪儿。这种选择很实在,但说实话,自主性就少了一些。

而沈鹏,他的标准很明确,就是围绕“创业”这个目标——先找个靠谱的创业平台好好学,积累够了再自己单干。这更像是一种主动出击,规划清晰,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

当然,现实中更多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和依据。

如果把大家的这些经验沉淀成几条建议,或许能帮到你:

第一条,跟自己的价值观对齐。 比如你心里认定要干点对世界(特别是年轻人)有益的事,那教育行业可能就对你的味,而那些靠挖人性弱点赚钱的公司,你可能就主动放弃了。

第二条,先选赛道,岗位次要。 如果你已经对某个领域有感觉了,那就得有点沈鹏那股劲儿,别太在意起手是什么职位(产品经理、运营都行),先挤进去感受一下再说。

第三条,锁定目标,主动出击。 要是你心里已经有心仪的公司或团队了(要是还没,现在就开始找!),那就别等机会上门,主动去了解,去联系,机会合适了就大胆争取。其他的岗位、福利什么的,都往后排。

第四条,随波不逐流。 前面三条是基于理想和主动的选择,但现实骨感,计划赶不上变化。万一你暂时只能接受一个现实但并非首选的机会,这时候最要紧的是“随波不逐流”——别像太多现实中的人那样,时间一长就彻底被裹挟,只顾低头搬砖,忘了当初抬头时看见的那片星空(自己的目标)。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方法论集散地】,微信公众号:【产品方法论集散地】,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032 Articles 147629 Views 58654 Fans

Comment (6)

User avatar

听你这么说,我感觉自己也应该好好研究一下,选对一家!

User avatar

选对一家,未来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充满可能性!

User avatar

这种感觉,我懂!未来,一定是属于选对的那一家!

User avatar

我感觉我看到了未来的图景,太有意思!

User avatar

简直是预言!选对一家,命运就这么简单?

User avatar

这才是真理!选对了,未来就是你的!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