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满4年的福莱新材(605488.SH)拟启动第3次融资,本次计划定增7.1亿元用于扩产补流。此时其前两次募投问题也浮出水面:IPO项目累计效益仅242.73万元,远低于承诺,还变更2亿募资用途;可转债项目延期一年,截至今年上半年工程进度仅过半。
募投不达预期,折射了福莱新材的主业困境。受市场竞争等影响,公司扣非净利连续3年半下滑,面临转型压力。然而在去年业绩不达标背景下,公司最新股权激励计划却降低了门槛。加上被视为转型排头兵的“电子皮肤”业务并未出现在募投项目中,这些都为公司定增解困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4年3次融资,前次募投不达预期
根据9月3日披露的公告,为满足公司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增强公司资本实力,福莱新材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不超过84,062,775股,募集资金不超过7.1亿元,用于“标签标识印刷材料扩产项目”“电子级功能材料扩产升级项目”“研发中心升级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这是福莱新材上市以来第三次融资。2021年5月,福莱新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首发融资总额6.13亿元,用于功能性涂布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建设等项目;2022年12月,公司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总额4.29亿元,用于新型环保预涂功能材料建设等项目。
然而,福莱新材的IPO募投项目实际效益不达预期。根据最新披露的前次募资使用情况,2022年-2025年承诺效益分别为2,413万元、4,406.71万元、5,711.14万元、7,518.80万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2021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累计实现效益242.73万元,低于承诺效益,主要原因系整体建设进度晚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时期预计建设进度,同时产品的市场竞争激烈所致。

来源:公告
不仅如此,IPO募资中有2亿元被变更募资用途,占募资净额的37.69%。截至2025年6月30日,“烟台分公司福莱新型材料项目”实际投资金额较承诺投资减少5075.27万元,原因系该项目部分款项尚未支付。
此外,可转债募资中的“新型环保预涂功能材料建设项目”原预定可使用状态日为2025年1月31日,后延期至2026年1月31日。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项目工程进度为53.55%。
值得一提的是,IPO和可转债融资中,分别有8000万元、1.17亿元用于补流,此次定增公司计划再投入2.1亿元用于补流,占整体募资金额的25%。
尽管多次募资补流,福莱新材目前仍流动性承压。截至上半年,公司账面货币资金2.8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0.7亿元,短期借款4.91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87亿元,短期偿债压力不小。
业绩不达标后,新股权激励放水
资料显示,福莱新材成立于2009年,是国内广告喷墨打印材料龙头企业,正从单一涂布材料商向“基膜+涂层+终端”一体化解决方案商转型。
近年来,福莱新材将产品线延伸至柔性传感器新应用,进军机器人电子皮肤产业。2025年公司先后推出了第一代、第二代柔性触觉传感器,并携手兆威机电共创新一代灵巧手。
为绑定人才团队,2025年7月,福莱新材发布新一届股权激励方案,涉及包括两名外籍专家在内的103名核心骨干成员。其中,两名外籍专家均为公司柔性传感器业务核心技术人员。
该股权激励的触发条件为2025/2026/2027年公司扣非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8000万/1亿元。目前,上半年公司扣非净利润已完成0.45亿元,实现全年6000万的考核目标几无难度。然而对比往期数据,6000万元的考核目标相对于上市当年1.12亿元的扣非净利接近腰斩。

来源:Wind
纵观福莱新材的业绩表现,算得上典型的上市即巅峰。尽管公司营收稳步增长,但上市后连续两年净利大幅下滑,直到2024年扭转局面,创下1.39亿元的净利润新高。然而这一新高并非由主业改善带来,而是受益于公司搬迁移交,确认资产处置收益1.02亿元。公司扣非后净利润的巅峰出现在2021年(1.12亿元),此后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扣非净利润降至0.46亿元。
2025年上半年,福莱新材再度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营业收入13.34亿元,同比增长15.40%,归母净利润0.51亿元,同比下降19.58%。增收不增利的原因,系受传统主业市场竞争加剧拖累,公司整体毛利率减少1.37个百分点。财报显示,营收占比最高的广告喷墨打印材料板块毛利率减少2.24个百分点,企业面临转型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业绩考核不达标,福莱新材刚刚完成对1,808,506股限制性股票的回购注销。
相关公告显示,2024年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和子公司富利新材料后,上市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87亿元,与2023年激励计划中第三个解除限售期公司层面的业绩考核目标相差甚远(触发值2.02亿元、目标值2.27亿元)。
同时,子公司富利新材2024年营业收入为5.13亿元,未达到2023年激励计划中首次授予部分第二个解除限售期公司子公司层面规定的不低于9亿元的业绩考核目标。(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马琼,编辑 | 曹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