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雷达 1天前 74 浏览次数 11 评论

70亿!30岁“富四代”收购上海创新药企

36氪
36氪

发布了 17 文章

文|胡香赟

编辑|海若镜

“直到上周五开董事会时,礼新医药BD的两款药物都在正常推进研发,跨国药企很重视。”7月17日的并购说明会上,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下称“中生制药”)董事会主席谢其润回应了市场对礼新医药的产品可能被退货的传闻。

就在3天前,中生制药宣布,以9.5亿美元对价(约合68亿人民币)100%收购本土创新药公司礼新医药。收购完成后,礼新医药团队将集体加入中国生物制药,并“给予相应激励”。

礼新医药是时下的明星创新药公司,2019年创立以来,基本保持着一年融一轮的速度,背后不光有泰格医药、启明创投、清松资本、上海生物医药基金等投资方,还拥有总价超40亿美元的BD交易,光是和阿斯利康、默沙东的BD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就有10亿美元之多。

这样的创新药资产,中生制药为何能不到10亿美元的价格拿下?外界一时间浮想联翩,传言默沙东可能要“退货”,礼新医药的管线价值其实不高。

直到17日的说明会上,买卖双方的一把手同时站出来否认称,这是项“意愿强烈、双向奔赴”的交易,从谈判到完成只用了2个月。谢其润还表示,从尽调结果来看,对收到默沙东的第二笔款项“非常有信心,就将在近期发生”。

高性价比,拿下创新药黑马

说明会上,谢其润笑称自己与礼新医药创始人秦莹在去年时相识,两人是朋友、战友,每次见面都能“畅聊梦想”。

也正是这一年底,中生制药和礼新医药披露了首次合作:作为后者C1轮融资的领投方,中生制药以1.42亿人民币拿下礼新医药4.91%的股权,并就其核心的靶向CCR8单抗等多个管线达成合作。

那时,并购的话题就以开玩笑的形式被多次提起。到了今年,创新药市场回温,双方也在有了一定合作基础之后,开始正式推进并购。

从结果上来看,这场并购堪称高性价比,买方称:“所有利益方都很满意”。

站在中国生物的角度,尽管对价是9.5亿美元,但剔除掉礼新医药账上的4.5亿美元现金及等价物,交易净价只要5亿美元。而且在中生制药的计算中,这还要再减去总计3亿多的交割前运营支出和默沙东的第一笔里程碑付款,相当于中生制药最多只花费2亿美元,就完全控股了礼新医药。

对于礼新医药背后的投资机构来说,通过并购实现退出,也是不错的选择。按照去年10月的C1轮融计算,礼新医药当时的估值约为29亿人民币,如今仅过去不到10月就以68亿人民币价格卖出,最新一轮投资机构的回报率也会超过100%。早期以更低估值进入的老股东,收益可能更高。

那么,卖方礼新医药亏了吗?也并非如此。

此前,礼新医药是一家颇为低调的创新药企业,很少对外发声。秦莹曾师从上海瑞金医院内科血液研究所的王振义院士,进入产业界后先后任职于葛兰素史克、赛胜医药等企业,从业经验近30年。

目前,礼新医药主要从事大分子创新药研发,ADC和双抗技术平台均已搭建成熟,与阿斯利康、默沙东的BD交易就是最好的验证:2023年,礼新医药以5500万美元近期付款、5.45亿美元总价将抗GPRC5D ADC药物LM-305授权给阿斯利康;2024年11月,公司又以8.88亿美元首付款及技术转移里程碑、24亿美元总价把PD-1/VEGF双抗LM-299卖给了默沙东。

截至目前,礼新医药也是唯一同时就ADC和PD-1/VEGF双抗两类热门产品与跨国药企达成BD合作的中国创新药企。

但硬币的另一面,和所有本土创新药企一样,随着产品管线陆续推进,临床开发能力是绕不过的门槛。成立5年多来,礼新医药团队至今也只有58人,临床团队占比约一半,但已有8个自研创新药管线进入临床。

其中,光是核心的CCR8单抗LM-108和CLDN18.2靶点的ADC药物LM-302就同时开了8个临床,不仅包括两个大3期,大部分还都是联合用药。而且,两个产品预期都要在未来2-3年内推上市。

礼新医药临床阶段管线开发进展

推进这样量级的临床试验,需要巨额资金和充足人力,行业内处于此阶段的创新药上市公司,动辄融资数十亿人民币。也就是说,凭借礼新医药现有的人员规模和资金储备,再独自做下去,压力十分沉重。

秦莹也坦言,礼新医药能有今天的速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CRO。另外,从一开始,公司就没打算独立做商业化,所以一直在寻找潜在的合作方。

但在当前的行情下,虽然并购路径经常被提起,但中国创新药企的大并购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找跨国药企买方,意味着巨大的整合成本和团队磨合过程;看向本土企业,能“一次性掏出2亿美元以上资金做Biotech并购”,且具备强大临床、商业化实力的综合性企业少之又少。

换言之,哪怕是像礼新医药这样的创新药“黑马”,当下的选择权也并不多。

“加入中生制药不是突然的决定,经过深度考察后,这是最好的选择。”秦莹表示。

中生制药的创新布局将走向何方?

中生制药背后的是实控方是泰国著名华商谢氏家族,外界对其最熟知的动作大概是2020年底入股新冠疫苗厂商科兴中维。如今,在谢其润、谢承润姐弟两位“谢氏家族”第四代的执掌下,中生制药这家老牌传统药企也在慢慢推进自己的“创新转型”进程。

今年6月,中生制药曾公告表示,创新产品的收入占比已从2018年的16%提高至2024年的42%,到2025年和2027年,这一数字将分别增至50%和60%。且未来3年,将按照“自研+BD”的路径,每年上市5款创新产品。此外,中生制药2024年的研发投入达54.9亿元,其中创新药研发投入占比接近80%。

从具体方式来看,一方面,中生制药在逐步剥离传统业务,如通过出售商业流通和仿制药板块子公司部分股权的形式,累计已获得超20亿元的收益;另一面,则是通过BD、并购加速创新产品的研发。

如果从中生制药现有的产品布局上来看,据2024年年报,公司在肿瘤领域拥有36个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及以上开发阶段,其中进入上市申请的有3个,处在3期/注册临床阶段的有8个;技术布局上,相较于小分子,公司在大分子药物上的优势更为明显。

中国生物制药技术平台示意

礼新医药的技术平台和产品并入后,无疑将进一步加强中生制药在这一领域的研发实力。按照当前进展,最受期待的就是收购前就达成合作的CCR8单抗LM-108。

这是一种表达于肿瘤浸润调节性T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目前,全球布局该靶点的企业虽也有数十家之多,如BMS、艾伯维、百济神州等国内外企业均有布局,但还没有产品获批,已经披露数据的更是少数。全球范围内,LM-108的进展都处在前列,已取得2项突破性治疗品种认定,预计在2028年上市。

秦莹在介绍其临床数据时提到,在实体瘤、胃癌、胰腺癌的治疗中,LM-108都展现出了优于标准治疗效果的潜力。以晚期实体瘤为例,LM-108联合PD-1治疗后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8.1个月,而标准治疗仅为3个月。

除了已进入临床的产品之外,双方也将加速针对更早期阶段产品的研发。中生制药方面称,礼新医药的管线将成为公司“未来重要的早期研发资产”,预计未来1-2年内将有多个项目进入临床。

“今年,中生制药的市值已经翻倍。希望在礼新医药的加持下,尽快重返巅峰,即刻起飞。”谢其润表示。

36氪

36氪

17 文章 1962 浏览次数 5630 粉丝

评论 (11)

用户头像

这波操作,厉害了!创新药未来可期。

用户头像

创新?这简直是...我需要一杯茶!

用户头像

厉害了!这波创新,简直是宇宙级别的!

用户头像

创新药,未来可期?我感觉世界都要变了!

用户头像

创新?这简直是神仙操作,未来太美!

用户头像

别废话了,这绝对是未来的趋势!

用户头像

创新药?未来?我感觉要进化了!

用户头像

厉害了我的天,这波创新简直是颠覆!

用户头像

创新?这算什么?我感觉要炸裂了!

用户头像

卧槽,这简直是天才!未来要多精彩!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