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后续能更好的理解WMS出现流程,特单独分享WMS仓储系统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三个核心概念,也是初次接触WMS系统时经常听到且不好理解的三个词:波次、发货单、拣货单。

波次、发货单、拣货单是仓储作业中紧密关联的三个核心概念,三者从 “订单聚合” 到 “作业执行” 层层递进,共同支撑仓库从订单处理到商品出库的全流程。
一、核心定义
发货单:
是订单经过审核、确认后,仓库用于记录 “需要发出的商品明细” 的凭证。通常对应一个或多个原始订单(如电商平台的用户下单),包含收货地址、商品 SKU、数量、发货仓库等关键信息,是仓库作业的 “源头依据”。
例:用户在电商平台买了 2 支口红 + 1 盒面膜,审核通过后生成的 “待发货清单” 就是发货单。
波次:
是为了提升仓储作业效率,将多个 “发货单” 按一定规则(如配送区域、商品品类、作业时效)聚合而成的 “作业批次”。本质是对发货单的 “分组管理”,目的是实现集中拣货、集中打包,减少重复动线。
例:将 “北京朝阳区” 的 10 个发货单合并为一个波次,拣货员可一次性完成这 10 个订单的商品拣选。
拣货单:
是波次生成后,用于指导仓库人员 “具体拣货操作” 的明细单据,包含某一波次内需要从库位中取出的商品、库位位置、数量等信息。它是波次作业的 “执行指令”,直接服务于 “按单取货” 的动作。
例:上述北京朝阳区波次中,所有订单共需 5 支口红、3 盒面膜,拣货单会列出 “口红在 A 区货架、面膜在 B 区货架” 及具体数量。
二、三者的层级关系(从大到小:波次 → 发货单 → 拣货单的明细)
波次包含多个发货单:波次是更高层级的聚合单位,一个波次由若干个符合规则的发货单组成。例:波次 1 = 发货单 A + 发货单 B + 发货单 C(3 个发货单因 “同区域” 被合并)。
一个波次对应至少一个拣货单:波次生成后,系统(WMS)会根据波次内的所有发货单,生成一份或多份拣货单。
- 若波次内商品集中在同一区域,可能生成1份拣货单(汇总所有商品,按库位排序);
- 若商品分布在多个库区(如A区、B区),可能拆分为多份拣货单(A区拣货单、B区拣货单),由不同拣货员并行作业。
拣货单的明细对应发货单的需求:拣货单上的商品数量、SKU,最终都能追溯到具体的发货单。例如:拣货单上 “口红 5 支”,可能对应发货单 A 要 2 支、发货单 B 要 3 支。
三、作业流程中的联动关系(从流程看逻辑)
第一步:生成发货单
原始订单(如用户下单)经 OMS 审核后,生成发货单,进入仓库待处理队列。
第二步:创建波次
WMS 根据规则(如定时触发、满一定数量),将多个发货单合并为一个波次。关键:波次的存在是为了优化后续拣货、打包效率,减少拣货员往返库位的次数。
第三步:生成拣货单
波次确定后,WMS 根据波次内所有发货单的商品明细,按库位、商品品类等优化路径,生成拣货单(可能 1 份或多份)。
第四步:执行与关联
拣货员按拣货单取货,完成后与波次内的发货单进行核对(确保每个发货单的商品都齐全),最终打包出库。
四、总结
- 层级上:波次包含多个发货单,一个波次生成(一份或多份)拣货单;
- 逻辑上:发货单是作业的原始依据,波次是对发货单的效率化聚合,拣货单是波次的执行指令;
- 目标上:三者共同服务于“快速、准确地将商品从仓库发出”的核心目标。
本文由 @刚哥 原创投稿或者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