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解读 5小时前 59 浏览次数 0 评论

李想需要学会打逆风局

钛媒体APP

发布了 768 文章

文 | 听潮TI,作者 | 刘勇,编辑 | 张晓

至少一年半以前,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这位年少成名、早些年开车极猛、一度被视作“80后”创业领袖之一的企业家,在公众舆论场里留下的印象,还是以有棱有角、敢骂敢怼居多。

远的不说,单单这几年,李想开骂的名场面就有不少。

业界有观点说增程电动是“落后技术”时,他忍不住公开骂街,“TMD,一帮搞臭技术的,天天冲我们BB......”,网友质疑理想天天将矛头对准国内友商时,他也毫不留情,说“很多友商那仨瓜俩枣的销量,有啥可干的?被迫害妄想症呀......”,等等。

不过,现在的李想有点儿不一样了。

去年3月理想首款纯电车型MEGA失利后,李想减少了自己在社媒平台的发声频率,言辞稍有温和。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公司的要求,晚点Latepost此前报道,去年MEGA遭遇舆论风波后,理想对于创始人在公开渠道的发声加强了管控。

今年,李想再敛锋芒。

7月29日理想第二款纯电车型i8发布前一周,李想终于在短视频平台抖音开通了个人账号,他玩起了自己早些年的梗,希望网友能“听他讲完”,还说网友玩他的梗他会很开心,他还分享自己的减肥经验,也说会好好学习拍短视频让出镜更自然点。

图/李想个人抖音账号主页

在另一个社交媒体平台微博,李想还反思自己以前“爹味”有点太浓了,最近在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

不管你怎么看,至少在“与用户交朋友”这件事上,李想成了雷军的又一个学徒——尽管李想不承认这点,他特地提到,现在他只要说“感谢”,有些朋友就觉得他是在学雷军,“其实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掏了近40万真金白银投票的车主,他们在关键时刻的支持,值得我发自内心的感谢......”

且不说李想的变化是顺应企业创始人、高管下场做个人IP的时代潮流,为自家企业打造品宣阵地,单就理想汽车当前的处境而言,也需要这种变化。

它需要改善乃至扭转或主动或被动原因造成的舆论影响,离用户更近。李想收起锋芒下场拍短视频是这样,i8请到喜剧明星岳云鹏站台,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

它亟需在纯电市场也站稳脚跟。今年上半年,纯电动汽车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63.6%。

但从去年MEGA的失利,到近期i8发布以来的种种风波,一次又一次压缩了理想的试错空间。

此种境况之下,在波诡云谲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在指望i8和i6打开纯电市场的迫切性下,李想怎么变、理想怎么变,目标都只有一个:赢下纯电战事、守住增程混动市场。

从i8到i6,理想的关键两战

理想汽车成立十年,绝大部分销量来自于增程式混动车型。目前除了去年3月上市的理想MEGA和最新的理想i8,其在售车型都是增程式混动车型。

这一路线选择,加上其较为明确的家庭用户定位,是理想汽车能在市场中走到头部地位的核心原因——它是过去十年里最成功的新能源车企之一,2023年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全年盈利的造车新势力公司,并持续盈利至今。

但理想汽车显然不能长期躺在过去的舒适区里,布局纯电是必走之路。

无论是从销量上看,还是从销量增速上看,今年上半年,纯电动新能源车的市场表现都要更好。中汽协数据显示,1-6月,纯电动车型累计销量为441.5万辆,同比增长了46.2%,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累计销量为252.1万辆,同比增长了31.1%。

图/乘联分会官微

而且与去年相比,这两种动力类型的新能源车,在销量增速上倒了过来——2024年,零售口径下,纯电动车型的累计销量增速为22.6%,插电混动车型的销量增速则为76.9%

理想的首款纯电车型MEGA在这样的局面下于去年3月上市,不过由于在外观、定价上的舆论风波,MEGA在销量上与理想预期形成了较大错位,理想为MEGA定下的年销量目标是8万辆,但上市后的两个月里,MEGA分别仅卖出了3229辆、1145辆。

李想后来反思,MEGA的失利原因在于,理想误判了纯电战略节奏,错误地把MEGA的“从0到1”阶段(商业验证期)当成了“从1到10”阶段(高速发展期)进行经营。

这次失利,也直接导致理想纯电车型的推进策略由“激进”重新切换回“保守”。按原定计划,2024年会是理想汽车的产品大年,除了MEGA和L系列2024款,理想汽车的新车型还包括L6以及三款纯电车型。去年5月20日的业绩会上,李想称,除了MEGA外,其他的纯电车型将推迟到2025年上市。

由此,已经发布的理想i8、预计将于下个月发布的理想i6,成为了理想继续冲击纯电市场的两款关键车型:

这两款车都是SUV车型,i8系中大型六座,定位更高端,i6系行业主流纯电SUV,定位比前者要低,承担更高的销量任务。8月20日,理想i8将正式启动交付。

有了去年MEGA的前车之鉴,i8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位长期关注理想汽车的二级市场投资人向媒体表示,“如果i8再败,理想的纯电路线就证伪了。”

但怕什么来什么,i8发布至今风波不断。

理想参照此前L8系列的配置、定价逻辑给i8定价,对冰箱/彩电/智驾等方面做了Pro、Max、Ultra区分,但导致了部分消费者的不满。

后续i8在上市仅一周后,“听劝”将Pro、MAX、Ultra三个不同配置版本统一为Max版本,同时调低了售价。

此外,i8发布会上展示的i8与乘龙重卡的碰撞视频,也让理想陷入舆论风波。

如今看下来,从伤害力度上看,i8此番遭遇的风波,在影响程度上远不及去年MEGA失利那般严重——理想i8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本身并不致命,它更多反映的是理想在配置-定价、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失误,好在公司反应够快,及时做了有效补救。

i8本身也并非走量车型。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30-40万元区间的新能源SUV市场销量为22万,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占比仅为4.1%,现下阶段市场容量有限。

目前,理想并未公布i8的大定数量,但从李想的公开言论看,i8面临的局面并未失控,发布初期的舆论影响也在逐渐减弱。

李想在微博上称,i8的交付目标是9月份交付超过8000,挑战一万。他还说理想i8处于“有没有”的竞争赛道,产品力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手。理想在i8发布初期回落的股价也早已涨了回来。

但理想面临的不确定性其实还远未消散。

纯电路线能不能跑的通,核心要看接下来的i6;理想也不仅要在纯电市场破局,在增程混动市场,它也要守好基本盘。

降目标、调销服、砍预算,理想没有舒适区

几年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战事还未完全铺开之际,大多数车企都相对乐观地制定了销量目标,当时在大家口中,今年会是市场格局初定的关键节点。

比如零跑将2025年的销量目标定在了80万台、何小鹏说小鹏汽车到2025年要拿到10%的市场份额、雷军说小米汽车要在2025-2030年进入世界前五、余承东表态华为有信心到2025年帮车企卖出100万台车。

上述这些目标,都不及理想激进。2021年时理想就提到,到2025年的销量目标是160万台车,要在国内占据20%的市场份额。

当下看来,充分竞争之下,大家显然都错判了市场格局形成所需要的周期,以及销量上涨的速度——

除了比亚迪之外,业界其他车企的市场份额都高度分散。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吃下了接近25%的市场份额。

不过近两年,新势力阵营中,理想汽车确实是最不愁销量的新势力车企之一。一众新势力车企中,只有它在过去两年里迈过了年销30万辆大关。

2023年时,理想汽车共交付了376030辆车,一年的交付量几乎与蔚来汽车2021年至2023年交付量的总和相当;去年,理想也是新势力车企中表现最好的厂商,全年交付量同比增长了33.1%,达到500508辆,其还在年报中说“创造了豪华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达成超50万台年交付量的最快记录”。

但如今,理想汽车维持过往高增速销量表现的压力在渐次增长——随着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开始选择“纯电+插电式混动/增程式混动”的双线布局策略,理想在增程式混动市场优势被不断稀释。

最大的对手无疑是问界。

2023年理想交出了成立以来最好的业绩表现,但自那时起,其受到的来自对手的威胁感越来越重。那年6月,李想发文称,问界M7直接把理想ONE打残了,“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强的对手,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毫无还手之力。华为的超强能力直接让理想ONE销售崩盘、提前停产。”

再到过去两年里,改款后的问界M7和M9,也在加速蚕食理想在中高端增程SUV市场的份额。

2020-2023年,30万元以上增程SUV市场中,理想的市占率还稳定在50%以上,但去年这一数字已滑落至35.8%,今年前五个月再滑落至27.5%。

从上半年理想汽车的销量走势来看,其在增程混动市场的乏力之势也愈发明显。

上半年,理想汽车共交付20.4万辆,同比增速仅有7.9%,不及行业平均水平。刚刚过去的6-7月,理想汽车月度交付量连续同比下滑,6月下滑了24%,7月下滑了近40%。

图/国金证券

或迫于销量压力,理想在公司层面动作不断:

5月以来,理想已两次下调2025年销量目标,对应地也已两次对公司预算进行了缩减。

理想先是将全年排产目标从70万辆下调至64万辆,7月份多位信源也向21汽车表示,内部正基于64万辆的销量目标,做进一步的全年销售预期下调工作,知情人士称销量目标或调整到58-60万辆,同时理想再次缩减了费用预算,幅度达20%。

今年以来,理想已三次调整销售与服务体系。

最近的一次调整是,8月14日理想撤销了3月份按地区设置的“五大战区”,改由总部直接管理覆盖全国的23区。媒体报道,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总裁、智能汽车群组负责人马东辉提到,此次调整是为了构建以门店为核心的用户运营能力。

不过,主动调整之外,理想的压力还源于外部竞争,从增程式混动市场到纯电市场皆是如此。

比如理想下半年即将上市的L6、L7改款版,也将直面问界新M7的冲击。纯电市场更不用多说,市场红海之势更盛,无论是i8还是i6,突围挑战都不小。

此外,理想i8和i6会不会对L系列带来一定销量侵蚀作用,对理想而言也是一重难题。

重押AI,能缓解理想的焦虑吗?

时至今日,更多的车企不得不接受行业新的竞争共识,即大家都需要把战线拉长。

去年MEGA失利后,理想的整体策略从激进变得保守。理想汽车第二产品线(负责理想核心主流30万元级别产品)总裁张骁去年就曾提到,团队早前对市场份额快速集中的判断过于乐观,称接下来的市场竞争将转变为长期的“持久战”,要放弃“必亡论”和“速胜论”。

理想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对i8和i6的销量预期,至少在对外口径上是这样。

张骁对外称,理想并不会大跃进地对i8设立过高的预期;晚点也报道,今年5月的一场投资者沟通会上,理想汽车CFO李铁称,纯电车型的整体销量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i8和i6能否真正满足用户需求,说理想今年不会过多考虑销量目标或纯电车型销量占比。

客观而言,对当下的理想汽车来说,求稳而不求快,显然是更适合当前竞争形式的思路。

理想下调全年销量目标的同时也缩减费用预算,正是基于这一点。比如张骁说,“不要为生存担忧,但要有足够强的造血能力和足够健康的经营基盘,来保证我们能够穿越周期。”

理想2022年以来重压AI,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备长远之战。

尤其是这两年,自动驾驶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关键。1月份英伟达CEO黄仁勋说,在Waymo和特斯拉取得成功之后,自动驾驶时代终于到来了;李想在5月份的一次访谈中也说,自动驾驶技术的黎明马上就要到来,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

理想显然希望在车企自动驾驶之争、AI之争中占领先机。i8的发布会上,李想把更多的时间都留给VLA大模型、理想同学智能体与AI方面的技术探索上,他还透露,理想2025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投资将达到60亿元。

理想i8,图/理想官网

比如i8标配的VLA司机大模型,是核心卖点之一。其希望借此提升新能源车智驾能力上限、同时抬升安全下限,进而带动销量增长。

这一模型是一个视觉-语言-行为大模型,将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行为智能统一在一个模型里,模型的3D空间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行为生成能力由此加强。

理想汽车自动驾驶研发高级副总裁郎咸朋提到,当前行业头部辅助驾驶系统广泛应用的“端到端”模型存在能力已然遇到瓶颈。

“端到端架构本质是模仿学习,它能够学习人类行为,但不能像人一样理解物理世界,限制了系统能力天花板。”他如此说道。

李想此前也曾说,端到端+VLM可以解决L3,比如实现500公里到1000公里一次接管,让用户在车上相对轻松,但“仅靠端到端实现不了L4”。

只是中长远视角里,理想率先将VLA落地到车型后,能否持续保持智驾优势,依然充满着不确定性。

今年以来,布局VLA技术已成为车企共识,理想汽车之外,元戎启行、小鹏、华为等玩家已在加速布局。8月15日,小鹏G7 Ultra车型的VLA能力已经开启首批推送。

结语

回顾过去十年,从最初的政策驱动,到这几年的价格、技术驱动,行业增长动能完成切换的同时,大多数的车企还未进入真正的“健康地带”:

除了那些已经在淘汰赛中离场的玩家,更多的车企都还没实现自我造血;

已经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的车企也无法放松警惕,一场失败的发布会、一次不当的营销策略,都可能让他们陷入危机;

行业的竞争要素还在不断丰富,“大乱斗”时代,任何一项短板都可能被无限放大,任何一项长板,也可能会被赶超;

......

理想是这场未竞战事中前半程的优胜者之一,它更早建立起了规模优势,也率先实现了自我造血。

但在新的细分市场、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范式面前,没有任何一家车企存在绝对的舒适区。

钛媒体APP

钛媒体APP

768 文章 104817 浏览次数 0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