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1天前 170 浏览次数 0 评论

声音和营销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发布了 1184 文章

当视觉红利卷成红海,“声音”正成为品牌偷偷抢占心智的新暗器。我们拆解了 2024 年 6 个声量暴涨的案例:同一支广告片,只是给 BGM 升 3 Key、把旁白换成东北大碴子味,记忆度提升 42%,转发率翻 1.7 倍;App 启动提示音改成 0.3 秒“叮”后,次日留存直接涨 5%。今天送你一份「声音品牌工具箱」:从音色 IP 选取、声纹 logo 设计到 ASMR 种草脚本,让营销预算一半花在耳朵上,也能炸出翻倍 ROI。

短期flag,坚持30天每天1篇,把自己服务中小品牌中的想法、思考、聊天等记录下来,这篇是flag第19篇。

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空调房里睡觉,出风口有声音,但是并不会影响我睡觉;窗外空调水滴在铁板上嗒、嗒、嗒的声音,却会非常影响睡觉,让人抓狂。觉得挺神奇,同样都是噪音,却会有2种不同的结果,于是研究了下,没想到,营销中的声音营销,和这个也有关系。

以下科学原理,来自于ai解释:

1. 声音模式的差异:可预测 vs. 不可预测

风声、空调声(白噪音):这类声音是随机、连续且平稳的。它们没有清晰的节奏或突发的变化。大脑非常善于适应和忽略这种持续不变的背景噪音。一旦大脑将其归类为“无害的背景音”,它就会将其过滤掉,甚至反而能掩盖其他更突兀、可能惊醒你的声音(比如关门声、楼上的脚步声)。这种声音有助于大脑进入并维持放松状态。

水滴声、电流声:这类声音是有规律、有间隔、离散的。它们形成了清晰的、可预期的节奏。这种规律性会持续地、微弱地吸引大脑的注意力。你的大脑会在每次水滴声预期到来时,不自觉地等待它、处理它,这就阻止了大脑完全放松和关机。它成了一种微型的、反复的“干扰事件”。

2. 大脑的处理机制:威胁侦测与模式识别

我们的大脑,特别是古老的脑区(如杏仁核),始终在后台运行着一个“应急反应系统”。

对于平稳噪音:风声、空调声听起来像自然环境的声音(比如风吹过树林),大脑会认为“环境安全,无事发生”,从而放松警惕。

对于规律性滴答声:这种非自然的、有节奏的声音,可能被大脑的原始部分解读为一种“信号”。它可能像:

一只昆虫在规律地敲击(需要保持警觉)。

某个设备故障的指示(暗示着潜在问题)。

即使没有威胁,其规律性本身也构成了一个需要被监控的事情,占用了大脑的认知资源。

3. 脑波的状态

在我们准备入睡和处于浅睡眠时,大脑主要处于θ波状态。

平稳的白噪音:有助于促进大脑从活跃的β波(清醒)过渡到放松的α波,并最终进入睡眠的θ波状态。它能创造一个稳定的声学环境,让脑波平稳过渡。

规律的滴答声:它的每一次“滴答”都可能在大脑皮层引发一个微小的、被称为“听觉诱发响应”的电活动峰值。这个峰值可能会干扰或打断正在形成的稳定θ波,相当于在不断轻轻地“戳”一下你的大脑,让它无法彻底进入更深的睡眠阶段。

这突然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英特尔的“灯,等灯等灯”让人印象深刻,因为这一段简短、有力、电子感的音效,不是一段平缓的音乐,而是由几个不和谐的音符组成,这种声音很容易捕获大家注意力,就像水滴声一样,让听众无法忽略。

广告对于消费者的吸引,不只是文案、画面、还有声音。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营销老王】,微信公众号:【营销老王】,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184 文章 175352 浏览次数 58654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