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7小时前 162 浏览次数 0 评论

ToB求生,ToC求爆:小厂如何在两极分化的市场中选择赛道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发布了 734 文章

ToB越来越像“活下去”的修行,而ToC则是“爆出来”的豪赌。在流量红利消退、用户注意力稀缺的当下,小厂如何在两极分化的市场中精准选赛道?本文从商业逻辑、资源结构、执行节奏三个维度出发,拆解小厂在ToB与ToC之间的战略抉择,为产品人提供一份实操与认知并重的决策参考。

“今年比去年难,明年比今年难。”这已成为创业者之间的标准问候语。当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博弈,当资本盛宴变为精益求生,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时代真正到来了。

当前经济形势下,国内ToB和ToC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分化与重构。理解这种分化背后的逻辑,关乎每一个创业公司的生死存亡。

两极分化:ToB与ToC进入完全不同逻辑时代

ToC市场:流量红利枯竭后的内卷深渊

中国ToC互联网经历了黄金十年后,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用户规模见顶(网民总量超10亿),使用时长封顶(日均近6小时),获客成本飙升(某些领域超500元/人)。当增长不再来自新用户,只能来自抢夺对手份额时,行业彻底进入零和博弈。

更致命的是消费信心的变化。经济不确定性让消费者捂紧钱包,”性价比”成为最高信仰。拼多多的逆势增长和高端消费的疲软形成鲜明对比。ToC创业者面临的是:更挑剔的用户、更激烈的竞争、更昂贵的流量

ToB市场: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理性刚需

与ToC形成鲜明对比,ToB市场正迎来历史性机遇。经济下行迫使企业从”求扩张”转向”求生存”,降本增效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数字化转型不再是大企业的奢侈品,而是所有企业的生存必需品。

政策层面,”专精特新”、工业互联网、产业升级等国家战略持续推动。市场层面,经过多年教育,企业为软件和服务付费的意愿显著提升。ToB创业的特点是:决策理性、周期长、但壁垒高、生命周期价值大

商业模式本质差异:赌概率与养客户的殊途

ToC模式:流量生意的概率游戏

传统ToC互联网本质是流量生意:获取海量用户→转化部分付费→依靠网络效应形成垄断。这是一种概率游戏,需要大规模投入获取用户,赌其中一定比例会产生价值。

这种模式的致命软肋在于:当流量价格持续上涨,而用户付费意愿下降时,数学模型就崩溃了。这也是为什么众多ToC独角兽估值腰斩——市场不再相信它们能盈利。

ToB模式:价值驱动的积累哲学

ToB生意的核心是价值交换:为客户解决具体问题→收取相应费用→通过客户成功实现续费和增购。这是一种积累型模式,初期增长慢,但随着时间推移,客户积累和口碑效应会形成强大壁垒。

ToB模式的抗周期性正在于此:经济越不好,企业越需要降本增效,越是会为真正创造价值的工具付费。好的ToB产品能自己证明ROI,让客户无法拒绝。

资源要求对比:闪电战与持久战的不同装备

ToC创业需要“重装备”

成功的ToC产品往往需要同时具备多项条件:抓住爆发性风口、拥有病毒式传播基因、具备强大融资能力、团队有平台型产品经验。缺失任何一环都可能导致失败。

更重要的是,ToC需要闪电战思维——在巨头反应过来前迅速形成规模优势。这需要大量资本支持和一点运气成分。

ToB创业适合“轻步兵”

ToB领域更适合小团队精耕细作:深入某个垂直领域、理解行业痛点、做出真正解决问题的产品、通过客户成功实现口碑传播。ToB创业是持久战,拼的是耐力和专业度。

小团队的优势在于灵活和专注,能够服务好大公司看不上的细分市场,建立自己的利基优势。

小厂生存指南: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为什么现在更应该考虑ToB方向

对于资源有限的小公司,ToB可能是更务实的选择:

  • 市场机会:中国企业数字化程度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存在大量空白市场。特别是垂直行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大公司往往不愿深耕。
  • 竞争环境:ToB领域很少有赢家通吃,更多是多家共存。只要产品真正创造价值,就有生存空间。
  • 现金流健康:ToB业务通常有更健康的现金流(预付款、年费制),减少对持续融资的依赖。
  • 抗周期能力:经济下行期,企业反而更需要降本增效的工具,ToB业务具有逆周期特性。

如何选择ToB切入点

  • 垂直深耕:选择自己熟悉的垂直行业,做深做透。理解行业特有痛点,打造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 场景聚焦: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解决某个具体场景的具体问题。例如专注合同管理的法务SaaS、专注餐厅排班的HR工具等。
  • 服务赋能:结合咨询服务交付产品,提高客单价和壁垒。许多传统行业需要手把手的数字化辅导。
  • 渠道共生:与行业现有玩家合作,借助他们的渠道和客户信任快速打开市场。

如果坚持ToC,必须改变策略

如果仍然选择ToC方向,必须彻底改变策略:

  • 精益验证:在没有数据验证前不大规模投入。通过小程序、快应用等轻量方式快速测试需求。
  • 盈利先行:从一开始就关注单元经济效益(LTV/CAC),而非盲目追求规模。
  • 线下融合:纯线上机会减少,线上线下融合可能找到新机会。
  • 银发经济:老龄化带来结构性机会,老年人数字产品渗透率仍低。
  • 情感价值:在功能性产品饱和的背景下,提供情绪价值的产品可能突破。

结语:活下去,等风来

经济周期起伏正常,重要的是认清形势做出适应性的选择。对于大多数小公司而言,当前阶段更适合选择ToB方向的理性市场,深耕细分领域,积累核心价值。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要记住:现金流比估值重要,客户留存比用户增长重要,盈利能力比规模重要

寒冬是生存者的试炼场。那些能够调整心态、适应环境、为客户创造真实价值的公司,不仅能够活下去,还将能在下一个春天到来时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最黑暗的时刻也最接近光明,前提是你能活到那个时候。

本文由 @耶格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CC0协议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734 文章 101896 浏览次数 58654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