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9小时前 197 浏览次数 9 评论

只有中年人还在把闲鱼当二手平台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发布了 758 文章

闲鱼早已不是那个“卖闲置”的二手平台了。年轻人在上面找的是流量、内容和身份表达,而中年人还在坚持“交易逻辑”。这篇文章从代际认知差异出发,拆解闲鱼平台的演化路径与用户心智断层,揭示一个被忽视的事实:平台变了,但用户的理解没跟上。

01

我是一个玉石卖家,闲鱼是我的销售平台之一——不是主平台,所以打理得很佛系。

媳妇是个败家狂魔,闲鱼是她偶尔断舍离的地方。但因为懒得回复买家关于拍细节的各种要求,她也只是佛系打理。

一次清理衣柜,她找出一只花好几千从美国买的、只背过几次的coach皮包,懒得再收回去,随手挂在闲鱼上,标了个150元的价格,1分钟就被人直接拍走了。她这才意识到自己卖得太便宜,以及闲鱼是真的有活人感。

以上,是很长时间里我俩对于闲鱼的全部使用场景。

我本来以为自己已经算是先进的了:没有单纯地只把它当作二手平台,但最近接触到的两个使用场景让我意识到,我对闲鱼的认知还是过于片面了。

一个是家政。

过去几年,我家一直使用天鹅到家的周期保洁订单,时薪50元,每周支付250块钱。但前两天朋友跟我安利,她一直在闲鱼找家政,时薪25元,上门来服务的师傅,也都是专业家政平台的。虽然每次来的人都不固定,但在五折的价格面前,一切都可以忍受。

一个是酒旅。

最近我们跟家人组织暑期出游,在群里研究定酒店时,我们一帮中年人忙着对比携程、飞猪、去哪儿等OTA平台和酒店官网的价格,95后的弟弟直接甩来了自己在闲鱼询价的截图,相当于八折。

要从规范的角度看,这两个闲鱼订单多少都有些“灰色”在身上的。

比如酒店代订,八成是“盗”用了别人的协议价,因为我们入住的时候需要报别人名字的订单,然后再以自己的身份证入住——酒店也没有多问什么。

灰色即风险。关于订酒店和门票,我在网上看到很多翻车的例子,因为不靠谱的代订,损失几百甚至几千元。甚至,代订的离谱故事五花八门,几乎可以组成一期“闲鱼版脱口秀大会”。

黑红也是红。看起来,闲鱼官方对这些行为的打击,说不上太严厉。

这或许是因为,“神奇”功能确实也是官方鼓励的方向。这个词是马老师亲自提出来的:让闲鱼成为一条真正“神奇”的鱼,既适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更为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今年6月,闲鱼还直接把“神鱼来了”放在首页入口,鼓励年轻人按照新的类别去发帖:解决问题、搞钱省钱、吃喝玩乐、吃谷追青、娱乐互动。

紧接着,“人类对闲鱼的开发程度不足1%”也成为新的流行语。

AI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还有些抽象,闲鱼时代的肌理感已经相当真实。这款老产品现在给我的感觉,就像我媳妇在北京郊区打理的那片菜园子,乍一看什么都有,钻进去一看,也是别有天地,就是有的是惊喜,比如我得用双手才能抱动的大冬瓜,有的是废物,比如发育不良轻轻一碰就掉的西红柿。

我带她去看隔壁菜地里整整齐齐的植物,媳妇不以为然,坚持认为自家菜园子更有生机,就像萧红笔下祖父的菜园子,自由自在的植物和动物,爱怎么长就怎么长。

02

仔细研究过闲鱼的新功能我发现,闲鱼的新功能主要还是讨好年轻人的。

找人代讨薪?找人代吵架?这一看就是还没练出厚脸皮的小年轻的需求。我们中年人,只要没在辅导孩子写作业,不管谈判还是争吵,主打一个情绪稳定。

很多只在闲鱼畅销的奇怪东西,比如发霉的水果、破碎的鸡蛋壳,购买者其实都是学生,用来研究或者学习用的。

年轻人的需求越奇怪,闲鱼就越开心。这是它的独特性,也是它在整个阿里体系中的最大价值。

如今,闲鱼最希望被用户撕掉的标签一定是“二手交易”,在APP store里,“闲鱼”logo旁边有一行小字“不止闲置,更有神奇”。

阿里需要年轻人。

当淘宝沦为“传统电商”,它在一些年轻人眼里的标签,也就变成了“上一辈的东西”。

被年轻人抛弃是件多恐怖的事情?我想,今年那些流着泪也要烧钱做外卖的互联网公司,都懂。它们看上的不是作为苦生意的外卖本身,而是正在习惯外卖买一切、拥抱即时零售的年轻人。

对于阿里来说,哪个平台能抢到年轻人都是好的。东方不亮西方亮。眼下,阿里内部已经打通了大会员体系,相当于几个小池塘打通形成湖面,只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年轻人),生态就能更好地循环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早些年作为淘宝“补充”、做二手生意的闲鱼,现在如此活跃。

至于中年人,他们可能是伴随闲鱼成长的老用户,但在新的价值体系里,他们不一定值钱了。

大部分中年人用闲鱼,图的只有一个点:便宜。

而“便宜”是最没有忠诚度的。即使对闲鱼养成了使用习惯,大多数人找门票、酒店和团购时,还是会多平台比价。这就跟长视频平台的会员一样,一旦剧追完了,又没有新的续上,那不好意思,停掉会员费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两个平台虽然定位不同,但用户交集度极高,用户经常会在两个平台之间来回串。根据我当时的观察,闲鱼已经在刻意学习小红书,想要激发社区的活力,小红书也在加强自己的商业化能力。

当两家平台拥有的商家、消费者、用户越来越像,干架也就成为必然——就像我后来在北京郊区养的那两只大公鸡,隔三差五就挂彩,因为都想当老大。

一年之后再看,我好像低估了闲鱼的学习热情与能力。

无论是内容信息流、UI设计,甚至“点赞”的位置,闲鱼跟小红书相似的程度,值得我搬出一句能暴露年龄的广告词:”有人模仿我的脸,有人模仿我的面。”

从产品运营的层面来看,闲鱼的这一步棋,大方向没毛病:成为让年轻人更喜欢的产品,但在打法上还存在几个问题或者挑战:

1、规模。在消费领域,“神奇”需求基本可以跟“小众”需求划上等号。别说跟阿里的女装、京东的3C相比,即便放在闲鱼自己的闲置交易面前,这类需求的体量也还是小的。

它可以投向社交平台成为话题,甚至可以帮助闲鱼往内容社交平台的方向上前进几步,但闲鱼的交易生意,靠它显然是不够的;

2、身份。闲鱼到现在为止的最大标签还是交易平台。对于用户来说,交易平台的最佳体验就是用完就走。这就好比在菜市场里,管理员非要给摊主和用户分配唠嗑的KPI,对于买卖双方,肯定都是负担。

从目前的产品形式来看,闲鱼正在增强社区的tag。但社区平台需要以用户互信作为基础,让陌生人建立信任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说,在这个赛道,时间是最有效的门槛,闲鱼的火候还是嫩了点,它要用自己的短板去博别人的长板,难度不小;

3、合规。一些神奇的交易在现在可以作为段子被调侃,但随着这个标签逐渐强化,“段子”也可能变成“刀子”;

当然,站在中年人的角度,看到闲鱼这样一款“中年”产品还在努力求变,追赶新的时代,我还是想要支持一下的。于是,当我这周计划请十几位家人吃京城某家海鲜自助时,我也打开了闲鱼,

我问了两位代订的商家,甚至算好了能省多少钱,还在群里感谢了教我打开闲鱼新姿势的表弟。

但最后支付时,我还是退缩了,老老实实在自助餐厅的前台办了卡,按人头扣钱。多年经验冒出来告诫我:贪小便宜容易吃大亏。闲鱼上充满想象力的神奇新世界,在中年人吃过的亏面前,显得不那么诱人。

那一刻,闲鱼不再是闲置平台,也不是内容社区,而成了一面明晃晃的“照老镜”。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山农下山】,微信公众号:【山农下山】,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758 文章 105430 浏览次数 58654 粉丝

评论 (9)

User avatar

我开始怀疑人生,但感觉挺有共鸣的!

User avatar

这简直是中年人精神世界的镜像!

User avatar

这才是真正的“人熟”!

User avatar

他们真是精准地捕捉了我们所有人的焦虑!

User avatar

这简直是宇宙对中年人的专属调味剂!

User avatar

感觉我的人生也跟这套套路一样!

User avatar

这简直是时间加速的证明,懂!

User avatar

太上头了,他们真的理解我们!

User avatar

这玩意儿简直是中年人的集体意识爆发!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