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8小时前 74 浏览次数 0 评论

我又创业啦

InfoQ
InfoQ

发布了 256 文章

本来只是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新发布的模力工场(AGICamp)产品。结果写着写着,情之所至,成了一个万字长文。也好,人生总是要通过做些总结,形成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才能量化成长的过程。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能更清楚了解极客邦科技过往所做的事情,现在为什么要做模力工场这个新的事情,以及我们所需要的帮助,和未来想成为的样子。AI 大时代,所有的产品都值得重做一遍,我已经在践行了,希望可以和你成为同路人。


我是谁?


你可能不知道我是谁,但你或许用过、听过我参与经营的产品。


平时阅读一些有质量的科技资讯时,如果你看到署名是“InfoQ 报道”,这就是我经营的产品。18 年前我将其从北美引入到中国,主要是觉得它界面干净,内容也干净,在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年代,能坚持原创还是有些格调的,很符合我的口味。于是就和 InfoQ 的创始人 Floyd Marinescu 沟通,将其引入进来做了 InfoQ 中文站。


如果你喜欢参加线下大会,比如 QCon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AgileChina 敏捷中国大会、ArchSummit 全球架构师峰会、GMTC 全球大前端技术大会、DIVE 全球基础软件大会、GTLC 全球科技领导力大会,以及最近超级火热的 AICon 全球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大会等,对,这些大会也是我经营的产品。


到现在,我还引以为豪的是 16 年前,在第一次 QCon 北京大会上,来自 AWS 的首席布道师 Jeff Barr 在主题演讲中首次提到“Cloud Computing”,也就是咱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云计算”,从此在中国大地上播下了云的种子。


在首届敏捷中国大会上,我把敏捷宣言的签署人之二《极限编程》作者 Kent Beck 和《Ruby 开发编程指南》作者 Dave Thomas 请到国内,给大家普及敏捷编程是什么,Scrum 是什么,掀起了持续数年的“敏捷热”。回头看,真的有些怀念那时候中美两国技术专家自由交流的时光。


ArchSummit 第一次大会是 2012 年在深圳大梅沙举办的,那一年因为台风把道路两边的大树给拦腰截断,将从深圳市里通往大梅沙的路给封死。因为 13 年前通往大梅沙的交通还没有那么便捷,也没有地铁,结果导致很多人不能按时到会场。说起来这都是故事。


当然如果你爱学习,在极客时间网站或者 App 上学过课程,不好意思,这个也是我参与经营的。8 年前,我和从锤子科技毕业的池建强老师一拍即合,趁着知识服务的浪潮,联手做了一个“IT 界的得到”。当然也是因为这一点,后来“得到”投资了我们,再后来做了极客时间企业版,到现在,一不小心服务了 330 多万用户和 4000 多家付费客户,也算是小有成就。


如果你是一个科技管理者,可能听说过一个叫 TGO 鲲鹏会的组织,还有幸参与进去做了会员,那我告诉你,这个产品也是我发起的。从 2015 年到现在,也已经成长了 10 年,从一开始的 15 个会员,到现在全球 14 个城市累积 2000 多名会员,被江湖传言为“运营最规范,会员最活跃的组织”。前段时间在深圳举行的 GTLC 大会上,我在致辞中说,希望未来十年全球范围内能突破 10000 名会员,大家都还挺兴奋的。在出海热潮的当下,成为一个拥有万人会员的组织,这个目标还是很可期的。


还有一个事儿,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科技的年青人,2018 年以来参加过每年 4 月第三个满周的周末,在杭州云栖小镇举行的 2050 大会。嘿嘿,告诉你,这个也是我参与经营的。9 年前和王坚博士(现在是院士)一起在上海一家酒店的会议室里,我们几个人讨论有没有可能做一个规模大点的,给热爱科技的年青人提供的活动?


名字改了又改,规模调了又调,在王博士的领导下,2050 就这么诞生了。你可能想象不到这个大会并没有什么主办方,也并没有什么全职人员在运营,大家都是自愿者,基本一切都是自助的。但就是这么神奇,每年 4 月份会有上万人涌入到云栖小镇,从小学生到矍铄老人,都把自己当做“年青人”,都会在现场展示对科技的热爱。


不回顾不知道,一回顾吓一跳,从 2007 年引入 InfoQ 到国内,到现在已经是 18 个年头了。我结婚也 18 年了,两个孩子中的老大今年初升高,老二今年小升初,我也开始继续创业,貌似大家都在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我有一个梦想


说了那么多,不卖关子了,说下接下来我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


2 个月前,我们团队偷偷摸摸上线了一个叫 AGICamp.com 的网站,最近刚定了中文名字为“模力工场”,也发布了小程序的版本。这就是我又创业做的事情,简单来说,是一个“每天发现好用的 AI 应用”的社区。


之所以要再创业,往大了说当然是 AI 这个大时代,简直太好了,遍地是黄金,作为一个不创业毋宁死的人,肯定是要折腾一下的。另外我回顾了过往的创业历程,基本每八九年会折腾那么一下,比如 2007 年将 InfoQ 从北美引入国内,2015 年发起 TGO 鲲鹏会和 2017 年创立极客时间,现在好像从时间点上也是到了再折腾的时候了。创业久了,有时候就变成神神叨叨的,相信“时机”,相信“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我一直将自己看成是一个送水的人,做服务的人。比如在互联网时代,我做不成阿里巴巴,但是可以为阿里巴巴的工程师们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帮助他们和国外的技术专家链接,快速提升自己的技能。记得在 2009 年第一次 QCon 北京大会上,当时也是淘宝双十一刚起步,总是遇到高并发宕机的问题。在那个会议上,我就把 eBay 的首席架构师 Randy Shoup 请过来,给淘宝的工程师们开小灶,据说很见效,从此高并发也不是个什么难事儿了。


再比如说在 AI 大模型时代,我可能也做不成四小龙六小虎,但我依然可以通过 InfoQ 来报道全球范围内 AI 相关的最新技术,来给大家在做技术选项时提供参考。依然可以通过极客时间上的 AI 课程来让工程师们快速跟上 AI 时代,稍微缓解一下“AI 会替代自己”的焦虑感,在这儿充满电之后再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


我也承认自己不是一个那么天资聪明的人,创业 18 年,也没有带领公司上市,也没有市值过千亿,就像我家闺女经常说的,“爹地,你要努力啊,你看看人家张一鸣……”。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如果每天都希望自己成为马云、马化腾、张一鸣、梁文锋,那么最后自己要么疯掉要么焦虑死。


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背景,加上对文字的敏感,让我对和技术相关的文字工作一直情有独钟。在很早的时候,就立志说,希望能够一辈子能为技术人服务。到现在这个志向还在,只是在 AI 时代,这个“技术人”的概念比以往更宽泛了一些。


如果说 InfoQ 是给技术人提供信息服务,极客时间是给技术人提供知识服务,那么在 AI 大爆发的时代,在 Agent/ 智能体的元年,我想再进一步,给我们所服务的技术人们直接提供“好用的 AI 应用”。从逻辑上来讲,是距离客户更近了,距离客户的真实需求也更近了。我经常举一个例子,InfoQ 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个技术重要,极客时间是告诉你怎么学习这个技术,那么模力工场(AGICamp)是告诉你这个技术能够创造什么价值,三者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技术链的价值闭环”。


我有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是先从我自己的焦虑,以及我能感知到的客户身上的焦虑开始的。从 2022 年底 OpenAI 发布 ChatGPT 那天起,好像全世界都被按下了快进键,AI 相关的应用也是层出不穷,相关的信息更是爆炸。按理说信息多了,供给多了,大家应该更幸福才是。


但根据我观察到的情况,事实恰恰相反,对于供给端的开发者来说,做出一个可用的 AI 应用因为技术的进步变得比从前更加简单,但是如何发布它们,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使用它们变成很大的挑战。对于需求端的用户来说,面临的困难是怎么从那么多层出不穷的 AI 应用里面,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有没有可能有那么一个地方,就像胖东来商超里的每个商品都被层层把关过,用户闭着眼睛买就行?我在想,未来在模力工场,每个 AI 应用也都是被某种机制严挑细选过的,用户闭着眼睛使用就是,不用担心会不会浪费时间,会不会被割韭菜。


当然只有这些还不够,既然是在 AI 时代,模力工场也一定是一个 AI 原生的社区,自己本身的代码就是用 AI 编程工具创造的;很多功能也都是 AI 化的,比如发布后的 AI 应用,能够自动和类似的应用做对比,给用户生成可供参考的两者或者多者对比;最近我还让产研的同学给每个 AI 应用增加一个城市的功能,想定期看看哪个城市发布的 AI 应用多,来验证一下大家的含 AI 量……


为什么是模力工场?


想法很多,梦想很大,万丈高楼总要平地起。之所以要从“每天发现好用的 AI 应用”来开始这个旅程,最开始是受到了 Product Hunt(简称 PH)的影响。现在很多有意思的产品都是从 PH 上首先发布的,大家在上面讨论、点赞,如果有幸排名靠前,还可以获取徽章,在社区里炫耀一下。但 PH 是英文的,在国内的受众有限,于是我就想有没有可能在国内给我们的开发者和用户提供一个类似的平台,以 AI 应用为主,通过榜单的形式给大家在选择 AI 应用时提供参考?


好在是 AI 时代,验证一个想法相比于从前要简单很多。有人说,要做 AI 产品,自己必须先是一个会用 AI 产品的人,我是信的。所以,我自己先和 ChatGPT 和豆包等 AI 工具沟通,来讨论产品的可能性,包括名称、主要功能和产品的可能长相。


现在大家看到的产品名字是“模力工场”,英文名字是“AGICamp”,其实再之前,我和大模型一起打磨出来的名字是:Agent Hunt。原因也很简单,Agent 代表智能体,Hunt 代表向 Product Hunt 致敬。随着产品的进一步打磨,想法的逐渐成熟,也结合了一些朋友的建议反馈。这个产品未来一定是要国际化的,Agent Hunt 和 Product Hunt 从名字上来看,在国内叫“致敬”,到国外那就有可能是“抄袭”。


另外,做产品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性,在我的设想中,从一开始“Agent Hunt”就一定是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品,我要将其做成一个 AI 原生社区。这儿不仅是有 AI 应用的榜单发布,更重要的是开发者和用户能在这儿交流,而且这种交流不仅是线上的,在线下也应该是有经常性的集会。开发者可以在一个立体空间里分享他的产品设计理念,用户可以近距离试用和提反馈,未来两者之间甚至可以有 AI 应用相关的交易。


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原因,就是 agenthunt.com 这个域名太贵了,至少 5 万美金起,想想也没有太多必要。最后,在大模型的帮助下,AGICamp.com 横空出世,“AGI”表示产品要努力的方向,希望早日抵达通用人工智能之地,“Camp”表示空间和营地,正好可以把我的想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但在国内做事情,只有英文名字还不行,还需要有个朗朗上口的中文名字。“模力工场”这个名字在专业人士看来,不是最理想的名字,因为如果口头告诉别人这四个字,大概率会被误会为“魔力工厂”。但和团队里的年轻人沟通后,大家表示,“模”代表大模型,“力”代表算力,“模力”听上去也很有“魔力”的意思,我们要做一个“每天发现好用的 AI 应用”平台,“模力工场”就是这么一个地方。


我一直相信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想法,于是这个产品的中文名字也就定了下来:模力工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看到一些大楼上有“模力工场”四个字的时候,那就是我们今天在做的产品。


<!---->


一个 MVP 产品的诞生之路


说干就干,5 月 30 日立项,6 月 18 日发布内测 Web 版本,6 月 28 日在 AICon 北京大会上对外宣布公测版本,满打满算 28 天。


当然也许有人说,这速度不算快。但如果再告诉你,这是三个人,用每天晚上 7 点到 10 点的时间完成的,估计你就会多看他们几眼了。


虽然在年初我做了一个短视频,说极客邦科技终于爬出坑来,终于盈利了,很多人给了祝福和鼓励。到现在,我们也已经连续三个季度正向现金流,在当前这个大环境下,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成绩。但现金储备还是有些单薄,每一分钱还是要掰开花。


另外如前面所提到的,极客邦科技旗下有包括 InfoQ、极客时间和 TGO 鲲鹏会等多款产品,尤其是 InfoQ 网站、极客时间 Web 端和 App 端,都需要持续的产研维护和迭代。大模型来了之后,各个产品也在积极 AI 化,通过增加 AI 功能来提升用户的体验。所以,也不可能一下子从现有原本就紧张的人手中,抽出一个专门的团队来做新产品。


况且这个产品还是在验证阶段,也并不适合大规模兵力投入。所以,思来想去,就和团队沟通,组建一个特别小分队,提供特别激励,每天通过正常工作时间后的时间来研发模力工场。团队组成也很有意思,一个产品经理,一个 AI 工程师和一个前端工程师,我和部门负责人主要负责提需求和提供精神支持。项目代号为“一号项目”。


所以,从 5 月 30 日那天起,如果晚上你路过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湖街道的叶青大厦 A 座,抬头就会看到 7 层的办公区还有那么一块地方是灯火通明的。如果你在现场,就会看到有那么三四个人时而交头接耳做讨论状,时而眉头紧锁做思考状,时而双手快速地做敲键盘状。


这儿我列一下这个“一号项目”团队的人员名字:


  • 刘英:项目负责人

  • 王吕:AI 工程师

  • 刘凯悦:产品经理

  • 王猛:前端工程师(拍照的时候在线上)


<!---->


现在我还记得在 6 月 18 日那天,很多人在为购物而开心,我们却在为成功上传了第一个 AI 应用而欣喜。这儿要特别感谢我们 TGO 鲲鹏会的小伙伴们,在模力工场这个产品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大家把自己的拿手 AI 应用上传上来,也给产品的迭代提供了很多建议和反馈,在我需要他们抽时间参与直播的时候,也积极响应。


吃水不忘挖井人,现在模力工场在快速迭代中,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通过新的功能给这些 AI 应用提供更多的宣传曝光机会,大家继续共创共成长。


从 6 月 18 日产品开始内测,到现在不到 100 天的时间里,模力工场也差不多发布了 100 个 AI 应用,也基本度过了公测阶段,前段时间还发布了小程序版本。所以,在今天,9 月 3 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也可以骄傲地给大家说,“我又创业啦”。


我需要帮助


作为一个做社区起家的人,非常知道在创业过程中,众人拾柴火焰高是真理。虽然,极客邦科技在业内已经小有名气,也有点家底儿,但我始终相信和用户、和伙伴一起共创出来的产品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有 18 年历史的 InfoQ 是这样,有 10 年历史的 TGO 鲲鹏会是这样,有 8 年历史的极客时间是这样,刚刚走上创业之路的模力工场也不例外,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我们需要优质的 AI 应用。作为一个“每天发现好用的 AI 应用”的平台,再多的 AI 应用也不嫌多。希望从今天起,各位 AI 应用的开发者,能知道除了 Product Hunt 以外,还有一个模力工场。将自己的 AI 应用发布到模力工场上,可以有机会第一时间获得来自极客邦科技体系内流量矩阵的扶持,包括 InfoQ、极客时间和 TGO 鲲鹏会等。累加起来,包括 Web 端、App 端和视频号、公众号等,也有过千万用户的精准流量,可以让自己的 AI 应用有个比较好的起步,或者前进过程中的再爆发。


我们需要“模力体验官”和“模力推荐人”。 就像一个商场一样,有了卖家,还需要买家蜂拥而入,人气才能旺起来。也希望从今天起,能有更多的用户来模力工场试用这些已经发布的 AI 应用,并给出自己的真实反馈,成为模力工场的“模力体验官”。当然,更希望大家成为我们的“模力推荐人”,将自己认为好的 AI 应用,不论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都第一时间发布上来,独乐乐如不众乐乐,一起丰富模力工场的 AI 应用池。


为鼓励大家的参与,我们也为模力体验官和模力推荐人准备了特别的权益,包括优先体验最新上线的 AI 应用、优先获得内测码 / 邀请码、InfoQ 行业大会门票、极客时间 VIP 会员、专属徽章展示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联系“小 A 同学”。


<!---->


我们需要需要 AI 工程师。 在模力工场的需求池里,已经累积了上百个待完成的功能点,而且还在持续增加中。三个人的团队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如果你是一个 AI 工程师,对 AI 编程很狂热,很有热情,对模力工场所做的事情也很喜欢,特别欢迎加入我们。虽然极客邦科技总部在北京,但是现在我们在深圳和杭州都有办公区,三地任选。如果你觉得自己很自律,远程办公也没有问题,也欢迎合作。AI 时代,距离不是问题,全职还是兼职不是问题,尤其是对 AI 工程师。


我们需要好多伙伴。 目前我们在发起“模力工场秋季赛”,希望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挖掘全球范围内好玩好用的 AI 应用,包括 AI 软件、AI 硬件、具身智能和智能体等,计划在 9 月 24~26 日在杭州举行的云栖大会上正式对外发布。如果你是 AI 领域的 KOL、社区,或者是拥有 AI 产品的厂商,都欢迎一起参与进来玩耍。创业的旅程中,互相扶持,互相激励着走,才更有意思。


最后,我们还需要资金。 大家现在看到的模力工场,功能也就完成了设想中的百分之一,这还没有包括线下的场景。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依然需要资本的加持。如果你是成熟的公司,有成熟的场景和商业形式,想通过和模力工场的合作,借力 AI 挖掘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欢迎成为模力工场的 启动赞助商,和未来成千上万的 AI 创业者一起共创。如果你是关注 AI 项目的 FA,也欢迎洽谈,模力工场需要你的专业,让更多优秀的投资人了解并进行投资。如果你是关注早期 AI 项目的投资人,欢迎加入我们的 AI Venture Studio 计划,一起发现有潜力的 AI 项目,注资他们,扶持他们成长。


以上,如果有任何一个地方你觉得可以勾搭,可以合作,都可以和我联系,下面是我的个人微信号。


<!---->


One More Thing


估计说了那么多,很多细节还是没有解释明白,我计划明天周四晚上做个直播,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预约,一起畅聊一下。


最后用一个我喜欢的企业家、投资人和思想家,《纳瓦尔宝典》的作者纳瓦尔说过的一句话来结尾吧,“人生后半场,拼的是重新开始的能力。”


作为一个 80 后创业者,只要心不老,就永远不会老,我们的人生后半场,才刚拉开序幕,我们一起重新开始!


InfoQ

InfoQ

256 文章 36191 浏览次数 0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