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对生成式AI的看法与使用行为|年度调研
内容创作,内容创作工具,内容创作策略 图文教程

中国公众对生成式AI的看法与使用行为|年度调研

AI中国 AI中国 3小时前 57 阅读
4.8 (1280 教程评分)
15,328 人已学习

腾讯研究院在2025年9月的最新调研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国受访成年人中已近乎全面普及,并从根本上融入了他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

而在这种广泛参与背后,是一种相对复杂,且充满张力的心态:人们既对技术造就的社会进步抱有很高的期望,又对就业前景、信息环境的真实性以及社会公平等问题,表现出深层焦虑。

公众普遍将AI视为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工具,大多数人使用它来完成文本生成、信息检索和内容优化等任务。虽然多数人对于为这些服务付费持开放态度,显示出市场潜力,但他们对价格仍然敏感,百元人民币以下的月度订阅是主流选择。
对于未来,公众普遍持有一种审慎的乐观态度。尽管绝大多数人相信AI对社会的总体影响将是积极的,但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其潜在的负面后果,特别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冲击、虚假信息的泛滥以及个人隐私等风险。
腾讯研究院这项针对3570名成年人的调查,探讨了中国公众对生成式AI的认知、态度以及使用方式。以下是本报告的主要发现:
  • AI的普及率非常高,大多数人每天都在使用。96.2%的调研对象表示他们使用过AIGC产品,而其中67.7%的人每天都使用这些工具。我们还发现,学历越高,AI使用频率越高;收入越高,AI使用率越高,使用频率也越高。
  • AI的使用主要由工作和教育中的实际需求驱动。使用AI的首要目的是文本处理(72%)和信息检索(70.9%),而学习(75.7%)和工作(70.6%)是其最主要的使用场景。
  • 本土化AI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豆包、DeepSeek和腾讯元宝等本土产品的使用率领先,显示出本土AI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用户基础。
  • 绝大多数人对为AI付费持开放态度,但市场仍在等待更“物有所值”的产品。约四分之三的用户要么已经付费(16.1%),要么愿意为优质服务付费(59%)。在已付费用户中,大多数(55.2%)的月度支出低于100元人民币。
  • 公众对AI影响其职业生涯,表现出显著焦虑。大多数人对自己专业技能因AI而贬值(77%)以及自己的岗位未来可能被取代(70%)表达了至少中等程度的担忧。我们还有两个重要发现,越年轻,越容易有被AI替代的焦虑;用AI越多,越容易焦虑。
  • 对于AI的社会角色,公众情绪兴奋与忧虑混杂。虽然一半公众(50.2%)对AI的广泛应用感到“非常期待”,但几乎同样多的调研对象(46.3%)感到既期待又担忧。而很少有人(3.5%)只感到担忧。
  • 虚假信息、就业冲击和隐私泄露,被视为生成式AI的三大核心风险。当被问及负面影响时,公众将虚假信息的传播(60.4%)和人类就业岗位的替代(59.7%)列为首要关切,其次是隐私泄露(46.7%)。


公众的AI参与:

广泛、高频,以实用为导向

本次大规模调研的首要发现,是生成式AI在调研对象中惊人的渗透率。
96.2%的调研对象表示他们曾使用过AIGC产品或功能。这一数据表明,AIGC已经跨越了早期门槛,正在成为被主流社会广泛接纳和使用的技术。快速普及的背后,是中国高度发达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民众对新技术的开放心态。
AI使用已成日常习
广泛的民众参与,并非浅尝辄止或一时兴起。调研数据显示,AI的使用已经深度嵌入用户的日常生活节奏。超过三分之二的用户(67.7%)每天都使用AIGC产品或功能,其中有30%的重度用户,会每天使用多次。总计超过九成的用户至少每周都会使用AIGC产品,这标志着,AI已经从一个“备选项”,演变成为许多工作流和信息流中不可或缺的“必选项”。
同时,基于年龄与使用情况的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年龄与AIGC的使用率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在成年的调研对象中,年龄越小,生成式AI的使用接触率越高。而在使用频率上,30-39岁年龄段的调研对象使用频率最高,73.9%的人每天都会使用AI;其次是20-29岁年龄段,达到69.4%。
在其他维度的对比上,我们也有一些发现。比如,学历与使用频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学历越高,生成式AI的使用频率也越高。最高学历为研究生的调研对象,每天都用AI的比例达到了81.8%,在各个学历段中一骑绝尘。
同样,我们发现,收入水平也跟生成式AI的使用率和使用频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有收入群体中,收入越高,AI的使用率越高,使用频率也越高。
本土应用主导国内AI市场格局
在具体的产品选择上,市场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征。使用率排名前三的产品,均为中国本土公司开发:包括豆包、DeepSeek和腾讯元宝。ChatGPT与Gemini等产品,在本次调研中的用户基数相对较小。
这种格局的形成,可能源于几个因素:首先是产品的可及性,本土产品无需特殊的网络访问权限,同时一般不设收费门槛;其次是相对较优的中文处理能力和本土语料库,以及对本土文化语境的理解;最后是依托本土应用的生态系统,为这些AI产品的快速分发和用户获取提供了优势。
不同年龄段的调研对象在产品选择上也稍有差异。比如,在20岁以下的调研对象中,本土AI产品Kimi进入到前三名;而在20-29岁年龄段的调研对象中,ChatGPT的使用率要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调研对象。

商业化前景与付费意愿

在付费意愿方面,接近六成(59%)的调研对象表示“正在观望,好的话会付费”,这表明,用户付费与否的核心决策因素是“产品是否足够好”。他们并非没有付费意愿,而是在评估AI产品的价值是否与价格匹配。这部分“观望用户”构成未来付费市场的潜在客户群。

在愿意付费或观望的用户中,“按月付费”(30.2%)和“一次性付费”(28.4%)是接受度最高的两种形式。“按月付费”的偏好与当前流媒体服务的订阅模式高度一致,用户对此模式已非常熟悉。它提供了较低的进入门槛和灵活的退出机制,有利于吸引用户尝试付费服务。“一次性付费”的高接受度,可能反映了部分用户希望“买断”软件所有权的消费心理,避免长期订阅带来的持续性支出。这为提供“终身会员”或特定功能包的永久授权提供了市场空间。


“按效果付费”和“单次付费”虽然比例不高,但显示了用户对更灵活、更结果导向的付费模式的需求。例如,在代码生成、论文润色等场景,“按生成质量/token用量付费”或“按次付费”可能比固定订阅更具吸引力。提供多样化的付费选项,满足不同用户的消费偏好,是提升付费转化率的有效策略。




在已付费用户中,55.2%的月费在“100元以下”,29.3%在“101-200元”,高额付费用户占比较小。这表明当前大众消费市场对AIGC产品的心理价位与主流的视频、音乐会员订阅服务类似。将价格设定在百元以内,特别是50元左右的区间,可能是吸引大量用户付费的“甜点区”。


仍有约15.5%的用户愿意每月支付200元以上,这部分很可能是专业人士、重度用户或企业用户,他们对AIGC有刚性需求,愿意为更高性能和专业功能支付溢价。

AI的核心价值:聚焦于工作与学习的“效率工具”
公众使用AI的动机清晰地指向了实用主义。当被问及主要使用目的时,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文字处理及文本内容生成”(72%)和“资料检索”(70.9%)。这两项都与提高信息处理和知识工作的效率直接相关。这些核心功能最常被应用于“学习”(75.7%)和“工作”(70.6%)两大场景中。
相比之下,更具创造性或情感性的应用场景,如“陪伴交流”(20.4%)的比例明显偏低。这表明,在当前阶段,公众更倾向于将AI视为一个可靠的“助手”,而非情感伴侣或交流对象。
深入探究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应用,更能突显AI作为“效率工具”的定位。在所有应用中,“生成或优化文字材料(如文章、报告等)”以66.6%的比例高居榜首,使其成为AI最核心的应用功能。其次是“查找资料“(48.1%)、“写日报、周报、会议纪要”(41.3%)以及”自动整理文档或数据“(40.9%)。这些高频应用功能的共同点在于,它们能够将用户从重复性、流程化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AI的社会影响:

对工作和技能的普遍焦虑

尽管公众热情地拥抱AI作为效率提升的工具,但他们也对其给个人职业生涯带来的长期影响怀有深刻的关切。无论是对自己现有技能的未来价值,还是对工作岗位的长期稳定性,在调研对象中都存在着一种普遍而明显的焦虑感。
对技能贬值和岗位替代的深层担忧
本次调研使用5分制量表来评估公众的职业焦虑程度(1分代表完全不担心,5分代表非常担心)。结果显示,公众的焦虑情绪普遍存在。
在专业技能焦虑方面,关于“你在多大程度上担心专业技能会因AIGC而贬值 ”的问题,总计77%的受访者给出了3分或更高的评分,其中32.1%的人选择了4分,11.7%的人选择了5分,显示出高度担忧。同样,在职业替代焦虑方面,关于“是否担心自己的岗位会被AI取代”的问题,70%的调研对象评分在3分及以上,其中有近四成的调研对象(39.7%)表达了高度担忧(评分为4或5分)

这种焦虑在年轻群体中尤为突出。他们既是AI工具最活跃的使用者,也是最能感受到AI能力冲击的群体。经过我们的分析,年龄与专业技能焦虑(相关系数r=-0.127,p<.001)、职业替代焦虑(相关系数r=-0.128,p<.001)都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换句话说,即越年轻越焦虑,越年长越“佛系”

用户使用生成式AI的频率,也是与焦虑相关的重要因素。在专业技能和职业替代两个维度上,我们发现了一个同样的现象:偶尔使用AI的用户,其焦虑程度显著低于每周或每天都会使用AI的用户(配对样本t检验,此处以偶尔使用 vs 每周使用为例,专业技能焦虑t=-2.928,p<.01,职业替代焦虑t=-3.092,p<.01)换句话说,用AI越多,就越容易焦虑自己被AI所取代

公众眼中最易受冲击的职业领域

当被问及哪些职业最容易被AI替代时,公众的判断,清晰指向了那些以语言文字处理和模式化沟通为核心的岗位。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内容创作类”(58.2%)和“客服、销售等偏语言交流的服务类”(56.7%)等职业最易受到冲击。这与当前生成式AI在文字、图像生成和对话方面的强大能力高度吻合。此外,“教育类(教师、培训)”也被认为是具有一定风险的领域。
相比之下,那些需要复杂情境判断、高度人际互动和精细物理操作的职业,被认为更具“AI抵抗力”。例如,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医疗类”(12.7%)和“科研类”(11.2%)岗位容易被替代。
值得关注的是,公众对于体力劳动类岗位的替代风险感知相对较低,如“体力劳动等服务类”(25.7%)和“生产类”(23.8%)。这可能反映了公众更关注生成式AI对白领工作的冲击上,而对机器人技术与AI结合带来的蓝领岗位自动化风险认知不足。
以“终身学习”作为应对焦虑的主动策略
这种普遍的职业焦虑,似乎直接转化为一种强烈的自我提升动机。当被问及“如果AI帮你节省1小时的工作时间,你最想用来做什么?”时,最普遍的回答是“学习或提升技能”。这一选项被38.5%的调研对象所选择,而这一比例几乎是“继续完成更多工作”(19.3%)的两倍,也远高于选择“放空、刷手机或‘摸鱼’”(18%)。
这一数据,可以理解为公众对于空闲时间安排的理想性假设。而从另一侧面也表明,公众并非被动地接受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而是试图寻求通过“再学习”和“再培训”来提升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这预示着在AI时代,对终身学习和技能提升的社会需求将空前高涨。

公众对AI的态度:

厚望与深忧

对于生成式AI,公众持有较为复杂的态度。主流情绪是审慎乐观,即对未来可能性的兴奋,被对潜在风险的担忧所调和。这反映了公众对新技术“双刃剑属性”的成熟认知。
期待与担忧并存的复杂心态
总体来看,公众对AI的未来基调是积极的。一半(50.2%)的调研对象表示AI的广泛应用让他们感到“很期待”。然而,几乎同样多的人(46.3%)感到“既期待,又担忧”。纯粹感到“很担忧”的人仅占极少数(3.5%)。
这个庞大的“既担忧又期待”群体,是理解公众心态的关键。他们既看到了AI解放生产力、激发创造力的巨大潜力,也预见到了其可能带来的社会失序和伦理挑战。
相对积极的基调,也体现在对AI净效应的判断上。绝大多数调研对象(71.9%)认为,总体而言,AIGC在社会中的应用将产生“主要是积极的影响”。只有5.2%的人认为,AI可能主要带来负面影响,而22.8%的人表示不确定。
在各个年龄段中,30-39岁年龄段的调研对象最为乐观,超过四分之三认为生成式AI“主要是积极的影响”。
对AI价值的认可与其风险的警惕
公众所感知到的AI益处,与其作为生产力工具的直接使用体验高度一致。生成式AI被提及最多的积极影响是“提高生产效率”(71.5%)、“提升内容创作质量”(57.5%)和“激发创造力”(41.5%)。此外,人们也认可AI在“提升生活便利”(40.3%)、“推动商业和科技创新”(37.2%)以及“消除信息差”(35.9%)等更宏观层面的价值。
然而,这种乐观主义与对潜在负面影响的清醒认识并存。公众最主要的担忧集中在三大领域:
首先是信息生态的污染,60.4%的调研对象担心“虚假信息和假新闻泛滥”;其次是对经济结构的冲击,同样有59.7%的调研对象担心“就业替代,减少就业岗位”;第三是个人权利的影响,46.7%的人担心“个人隐私泄露问题”。此外,“引发严重的版权争议”(45.5%)和“加剧社会阶层间不平等”(30.8%)也是突出的担忧点。
高风险应用场景引发高度警惕
AI在部分场景中的应用,引发了公众不同程度的担忧,特别是在那些涉及人类生命安全、社会公平和财产安全的高风险决策领域。
超过六成(62.4%)的调研对象,对AI在“医疗诊断(如AI辅助看病、开具诊断书)”中的应用更谨慎或担忧。这反映了公众对将生命健康这样至关重要的决策权部分或者全部地交予AI,感到深切不安。紧随其后的是“人事管理(如AI决定是否录用或辞退)”(46.4%)和“交通运输(如自动驾驶)”(45.6%)。前者触及了社会公平和个人职业命运的敏感神经,后者则直接关乎人身安全。
在这些领域,公众对AI的可靠性与公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亦对算法黑箱和潜在的算法歧视问题,抱有天然的警惕。

研究方法

本报告的发现基于对中国3542名成年人进行的在线问卷调研。该调研旨在深入探讨公众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习惯、实际体验、主观态度以及对未来的预期。
调查样本在性别上实现均衡,男性占50.3%,女性占49.7%。从年龄结构看,样本主体为中青年,20至39岁的调研对象合计占64.3%,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和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主力。样本的受教育程度较高,84.8%的受访者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受访者来自各行各业,分布广泛,其中占比最高的行业包括教育(10.4%)、制造业(10.3%)、公共管理(8.5%)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3%)。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学生也构成了样本的重要部分(7.1%)。
需要指出的是,此数据反映了与互联网紧密连接、相对年轻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观点,可能无法完全代表中国全体成年人口的看法与情况。特别是在老年人、农村人口和非网民群体中,对AI的认知和态度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教程评分

4.8 (1280 教程评分)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