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小时完成一篇深度长文:我用AI工作流实现公众号日更的全过程
内容创作,内容创作工具,内容创作策略 图文教程

2个小时完成一篇深度长文:我用AI工作流实现公众号日更的全过程

AI中国 AI中国 1 months ago 170 阅读
4.8 (1280 Rating)
15,328 People learned


亦仁老师说:"以前是想法不值钱,执行才是关键。AI出来后,执行不值钱,想法才是关键。"



这句话我深有同感。以前因为工具不发达,需要非常多的人力来支撑执行。设计海报要找设计师,写文案要找文案,做分析要找分析师。


但自从AI出来后,极大地解放了很多执行工作。有些做咨询的被淘汰了,有些设计师失业了,有些分析AI直接取代了,这是时代变化的必然。


但对我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以前AI没出来之前,我想做一人公司,但没有人帮我执行,很多想法只能停留在脑子里。AI出来后,它成为了我最好的员工,有时候甚至像个领导,能给我很多启发。


所以我的输出量开始大幅度提升,这就是大家为什么可以看到我现在公众号能做到日更的原因。


这背后其实有两个关键:内在认知的改变和外在工具的提效。


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我是如何通过这两个维度的系统性改变,从一周只能出一篇文章,到现在2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一篇高质量内容的。


内在觉醒

先认识自己,再改造自己


很多人一上来就想学工具,想要各种prompt模板。但我发现,如果你不了解自己,再好的工具也发挥不出威力。而我的转变就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



第一步:找到拖延的根源


我做了盖洛普优势测评,发现了我的"审慎"才干排名很高,这个才干让我做事情特别谨慎,凡事都要考虑周全才敢动手。听起来是好事,但在创作上却成了我的绊脚石。


每次想写文章,我总是想着要写得完美才能发出去。结果呢?改了又改,推了又推,一篇文章能憋一个星期。我把这叫做"完美主义陷阱"——明明是想做好,结果变成了不敢做。


当我意识到是我的才干影响了我的行为后,我就开始有意识的调整自己,让优势成为动力而非阻力。



第二步:用优势驱动行动


我用盖洛普分析自己,找到自己的阻力“审慎”之后,就开始转换思维“先完成再完美”。而要论执行,要论完成一件事,“成就+专注“才干简直就是”牛马王者。


所以我就调用我的"成就"才干,”成就“才干让我对完成任务有天然的满足感,每次打钩的时候都特别爽。我开始利用这个特点来对抗完美主义,就改变了思维”先完成再完美“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日更100天。不管写得好不好,每天必须发一篇。这样一来,"完成今天的任务"本身就给了我巨大的成就感,而不是纠结于"这篇文章是不是够完美"。


更有意思的是,我开始每天把文章发到朋友圈。这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利用我的"责任"才干。我这人比较注重讲承诺,既然公开说要日更,那就要做到,不然会觉得很丢脸。这种"社交压力"反而成了我最好的监督员


还有一个重要发现是,我的"交往"才干让我明白了写作的真正意义。我发现自己写东西不是为了流量,而是真的想帮到读者。每篇文章写完,我都会反复看好几遍,问自己:这篇文章真的能帮到人吗?读者看完能学到什么?这种对读者的责任感,成了我内容质量的保证。



第三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的"分析"才干让我喜欢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直接影响了我的写作风格。我很喜欢刘润老师的表达方式——讲故事、拆逻辑、给方法。我也开始用这种三段式结构来写文章,把自己的经验和思考系统化地分享出来。


每个人的才干组合都不一样,不要盲目模仿别人。关键是要找到你的才干在具体工作中是怎么发挥作用的,然后放大这些优势。

外在提效

让AI成为你的最佳搭档


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我开始设计属于自己的AI协作方式。我把整个创作过程分成了三个步骤,每一步都充分发挥我的优势。



第一步:思路整理--进入心流状态


我会花30分钟左右做头脑风暴,打开文档想到什么写什么,完全不停笔。这个过程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考里,外界什么都干扰不了我。这是我"专注"才干的体现——一旦开始做一件事,就能完全投入进去。


这30分钟是我创作的基础,所有的想法碎片、灵感闪现都会被记录下来。不用担心逻辑是否清晰,措辞是否准确,重要的是让大脑自由飞翔。


当然,如果你的"沟通"才干比较突出,完全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每天找朋友聊半个小时,在交流中整理自己的思路。或者对着手机录音,把想法说出来。关键是找到最适合你的思路整理方式。



第二步:AI协作——给目标不给方法


第二步是和AI深度合作,通常需要30到60分钟。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心得:不要告诉AI具体怎么做,而要告诉它你想达到什么效果。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AI是锦上添花的工具,不是雪中送炭的救命稻草。如果你心中没有墨水,AI也写不出花来,出来的东西会有很浓的AI味道,特别机械化。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说得太具体,反而会限制AI的发挥。现在的AI其实挺聪明的,你的具体方法可能会成为它的天花板。这就像你去餐厅,不会告诉厨师具体怎么炒菜,而是告诉他你想要什么口味的体验。好的领导也是给目标不给方法,让员工有发挥空间。


与AI协作的最高境界,是让它成为你思维的放大器,而不是你懒惰的借口。


比如我会这样和AI说:"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帮读者理解AI协作的核心原理,并给出可操作的步骤,你觉得应该怎么重新组织这些内容?"而不是说:"把第二段移到第四段,然后加个案例。"


这样协作的效果特别好。AI帮我快速整理结构,提供不同的表达角度,还能减少我动笔的心理阻力。最重要的是,它让我能专注于核心观点,而不是纠结于具体的措辞。



第三步:质量把关——确保每篇都有价值


最后30分钟,我会仔细检查整篇文章。这不是简单的错别字检查,而是从读者角度审视:这篇文章真的有用吗?逻辑清楚吗?观点准确吗?


这个过程体现了我对读者的责任。我的"交往"才干让我特别在意能否真正帮到人,所以每篇文章都要过这一关。


系统效应

1+1 远大于2


当内在认知和外在工具结合起来,产生的效果远超我的想象。


我的才干让我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创作节奏,避免了很多无效的努力。每个优势都在系统中找到了最佳位置,形成了稳定高效的工作模式。


AI协作让我的效率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不更新到日更。更重要的是,每次和AI对话都在优化我的思维方式。我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思考角度。


最关键的是,这个系统会自我强化。每天的实践都在加深我对自己的了解,每次协作都在优化工具使用,每篇文章的发布都在强化我的迭代思维。这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让能力螺旋式上升。



SOP

三步建立自己的运转系统


如果你也想构建属于自己的高效系统,我建议你这样开始:



第一步,认识你自己。


可以做MBTI测试,或者盖洛普优势测评,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和天赋优势。不一定要用这些工具,深度反思也可以,关键是要搞清楚:你最擅长什么?什么事情做起来特别有感觉?什么时候你的效率最高?



第二步,基于你的行为模式来设计工作方式。


不要照搬别人的方法,而要问自己:我的优势是什么?我可以怎样放大这些优势?我的短板在哪里?AI可以怎样帮我补强?



第三步,动起来。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再完美的计划也比不上立即开始行动。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你会发现属于自己的最佳节奏。

最后


工具会过时,但了解自己的能力永远不会过时。


愿你愿我,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工作方式,在这个AI赋能的时代,成为真正的一人独角兽。

Rating

4.8 (1280 Rating)

Comment (10)

User avatar

AI真的让想法变得重要,太有共鸣!

User avatar

这说明我们终于明白,想法比机器更重要

User avatar

AI只是个放大镜,照亮了我们的内心

User avatar

太对了,未来的世界,想法才是王道

User avatar

这算什么,人类的灵魂才是真正的AI

User avatar

AI?它在验证我们脑子里最疯狂的想法

User avatar

这说明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终于被看见了

User avatar

我感觉自己也开始思考了,AI太奇妙

User avatar

简直是神预言,人类的思考才是未来

User avatar

这玩意儿真懂我!AI的意义就在于它能放大我们的想法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