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1小时前 183 浏览次数 0 评论

给人形机器人当裁判,信念感得多强?

AI中国
AI中国

发布了 8999 文章

大家这两天可能刷到了这个片段,机器人叠罗汉:

下台阶导致痛失头颅:

众目睽睽之下的伤人事件,已违反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

这些都来自周末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这场赛事的前奏是今年春天北京举行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当时万人空巷,大家纷纷来看机器人出洋相超越自我走向竞技之路。

这次北京更是来了个超大杯升级版:更多的队伍,更全面的项目,更好的展示。正如官方所说:跨越“个人秀”,机器人运动会迈向“三奥之城”

这次比赛有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参赛。大家带来了500余台“钢铁健儿”,参与538个比赛项目(包括正式赛和外围赛),比拼速度耐力质量和智慧。

果壳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么好的看热闹机会!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真实观赛体验。

从一片混乱到攻防有道

世界首次全程自主AI运行5V5足球赛!提前看赛程的时候,发现这项比赛多次被重点强调,我还想这有啥稀奇的,不就是比3v3多了4个人吗?

事实证明,5v5的难度是真高啊,赛事组织方是真敢玩。由于这次是全靠机器人自主判断、没有人类遥控,踢成什么样就真的全靠各家的独门算法。

把球踢进球门是终极目标没错的,但第一个难题是大家要眼、脚配合得好点,不要摔成一坨!一旦摔倒最好能赶紧站起来。如果不幸摔瘫,就需要靠人类队友来拖下场,很丢“人”的。

很明显,循环赛中经常一片混乱,或是眼看着红队在进攻而蓝队傻站着。而在决赛清华火神队vs德国联队时,双方都有余力去排兵布阵、合理地安排进攻和防守策略,观赏性已经很强了。

还有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所有队伍、不分国籍,都在使用同一款机器人,加速进化的T1。刚开始我们以为这是由大赛官方指定的,后来才知道这只是各支队伍的不约而同。官方用了四个字形容自家小人:皮实耐摔。你品品吧。

加速进化T1有着明确的足球基因。创始人程昊,就是本次比赛冠军“清华火神队”的第三任队长。T1不仅耐摔,还很灵活:具备 23 个自由度(可拓展),能够实现全向行走,并可自主起身,拥有感知与定位功能;同时提供 200 TOPS 的 AI 算力,支持结合端侧大模型。

如果你想买一台:2024年10月开始量产出货,基础款价格约为19.9万元。

拳拳到肉

自由搏击其实是外围赛来着。但估计是大家都太喜欢看这个了,官方媒体转播的时候把它提升到了常规竞技赛一样的高度。

为啥大家喜欢看?太爽了,拳拳到肉啊,现场听起来“哐哐”有声。机器人动作比较慢,又没有真正的人类搏击那么残酷,全年龄段合适(再过几年可就不一定了)。

我的观赛感想是:这好像小时候玩的拳皇来到了现实啊?人类在场地外拿着摇杆操纵,台上有机器人在翻转腾挪?不过后来研究了一下,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机器人还是有一定的技战术自主性的

决赛中奥林一队的这位高个儿操控员,是前女排奥运冠军薛明。

比赛时由人类以遥控器下指令,机器人以毫秒级的时间差做出反馈。同时,机器人也要自主判断赛况,如果当下情况并不适合做指令动作,机器人也并不会执行。所以这很是考验各队的算法研发水平和赛前准备工作。

比如起身:需要操控员按下起身动作,机器人会先判断自己处于哪种状态,再自主选择起身方式。

我们可以看到机器人头戴护具,这也不是cosplay。机器人的头部是比较脆弱的,被击后可能“脑子出问题”。机器人身体每一次受到冲击,都是对保持平衡状态和控制精度的巨大挑战,所以要用良好的材料和结构设计来保证抗冲击性。

机器人自由搏击,有一点和人类比赛不一样:人类选手的身高不一样,战术也不一样,比如高大的选手会选择拉开双方距离、矮小的选手倾向于近身攻击。但这次大家使用了同一款机器人(宇树的G1,身高1.27米,体重约30公斤),在技战术设计中就得玩其他花样了。

规则设定,击中有效得分部位可以得分,用拳得一分、用腿得三分、令对方倒地不起得十分,因为以腿攻击、单脚站立还要保持平衡的难度很高。这次比赛中,我们发现水平高的队伍用腿的次数更多,且腿也抬得比较高。

关节的电机还要提供爆发力。高频率的连续出拳和出腿,功率要求比较高,对电量要求就大丨北京电视台赛事直播截图 

机器人确实跑得比人快了

先用成绩说话:

1500米冠军,宇树旗下北京灵翌科技使用H1, 6分34秒40;

400米冠军,宇树旗下高羿科技,同样是H1,1分28秒03;

100米冠军,具身天工Ultra,21.50秒(有0.8时间系数)。

这已经跑得比我快了。宇树的王兴兴赛后总结就说:我们犯了严重的错误,就是体力不支,人(陪跑工作人员)的体力不支!

我在现场看了1500米决赛。大多数比赛选手都是和人类相差不多的身高,这组里没有特别迷你的小机器人。各位选手的速度差异挺大的。前面几组选手属于迈着四方步、稳稳当当向终点迈进、同时间或去旁边跑道溜达一圈那种,看得我昏昏欲睡。

但是!突然!我眼前刮过去一个黑大个儿!它就像赛场上的一场夏日狂风,刮过去的时候观众都念叨“我可跑不过它!”等一分钟之后它再跑过来的时候,就给同组选手套圈了!

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宇树科技的H1,春晚同款

100米决赛的直播中,主持人介绍,“参赛选手从启动到极速需2.8秒时间”。虽然提速的爆发力比不上人类选手,但由于无需考虑体力、乳酸堆积等等问题,机器人在中后程可以始终保持高速。直线比赛中机器人比人类跑得更快的那一天,恐怕已经不远了……

参赛队伍可以选择人类遥控,也可以选择机器人自主控制。这次比赛中似乎人类控制比较多,帮助机器人“大小脑分离”,机器人基本只管迈腿、向前、转弯。1500米比赛中发生了比较多的“喂喂喂跑歪了去错道次了赶紧正回来”和“摔了?!快爬起来继续跑啊”之类的事故,估计这种时候还是要靠人类帮忙挽尊。

每一组有4位机器人选手同时在起点线起跑,每一位选手有1-2位人类助理在旁边辅助。在起点附近,人和机器人堆在一起,场面就稍微有些混乱……比如还发生了本文开头的机器人攻打人类事件。

果壳视频的同事在现场拍摄了不少素材,会挑选精彩瞬间剪辑成视频发在B站上~视频中呈现了其他的精彩比赛,比如机器人障碍赛(需要过石子路、跨栏、上台阶),机器人舞蹈赛,药品分拣大赛……

在这场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我们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速度、力量与技巧的角逐,更是新型材料、机械结构与人工智能在同一赛场上的集体实验。机器人们一次次摔倒、爬起,再度尝试,那些看似笨拙的瞬间,其实正是未来服务社会的必经过程。因为只有在赛场上经历极限测试,才能在现实中更好地融入人类社会,真正成为可靠的伙伴。

赛道上的激烈对抗,最终会转化为医院里的精准护理、灾难现场的救援支持、家庭生活中的日常帮助。运动会既是竞技舞台,也是实验场,更是通往未来的一扇窗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果壳”(ID:Guokr42),作者:luna,36氪经授权发布。

AI中国

AI中国

8999 文章 1473972 浏览次数 950300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