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2 hours ago 88 Views 0 Comments

AI编程亏麻了,用亏损换增长,警惕“套壳产品”的规模化陷阱

AI中国
AI中国

Published 9230 Articles

AI编程,可能也没想象得那样光鲜靓丽。

最近,国外知名财经媒体Business Insider报道称,AI编码工具公司普遍亏损严重,因为他们的成本很高,导致其利润率极其微薄。

订阅模式下,AI编程公司只能收到固定的费用,但成本却会随着用户调用量被无限放大

最极端的案例是,有个 Anthropic 用户跑了100亿个tokens,价值上万美元,但他只需每月付 200 美元。

这种成本与收入的错位,不只是 AI 编程的个案,而是“套壳产品”普遍的困境:成本的定价权掌握在头部模型厂商手里,创业公司毫无议价空间;收入端,又因为竞争激烈、留存脆弱,不敢轻易提价转移成本。

于是,企业只能靠补贴维持表面繁荣,看似规模化增长,实则是在“用 10 美元卖 20 美元”,亏损最后都由投资人买单。

在 AI 时代,找到 PMF(产品市场契合度)的门槛大大降低,但真正决定公司能否走得长远的,往往是更容易被忽视的那件事:BMPF(商业模式与产品的契合度)。

AI编程,只赚吆喝不赚钱

今年最疯狂的AI应用,莫过于是AI编程。来看一组数据:

Cursor只花了21个月,就从0做到1亿美元年收入,最新的ARR已经冲到5亿ARR,人均创收320万;

Replit更夸张,从1000万到1亿ARR,只用了6个月;

Lovable8个月破1亿ARR,人均222万,估值18亿美元。不久前,公司首席执行官安东·奥斯卡 (Anton Osika)表示,公司预计到今年年底ARR将达到2.5亿美元,并希望在未来12个月内达到10亿美元。

这种速度史无前例。极致的单位经济模型,加上超短的放量周期,看起来就像是AI生产力兑现商业价值的终极范本。

但就在最近,这个“泡沫”被意外戳破了。

最近,国外知名财经媒体Business Insider(商业内幕)报道称,AI编码工具公司可能亏损严重,因为他们的成本很高,导致其利润率极其微薄。

原因很简单,Cursor等AI编程的变现一直依赖订阅模式,过去甚至允许“无限”使用,比如Cursor Pro的定价是20美元/月,且不限调用量,Anthropic则是每月收费200美元,不限次数。

这意味着,用户花小钱可以薅大羊毛。一些人付着会员费,就用大型项目疯狂轰炸,一两周就能跑出几千美元的AI推理成本。

甚至有人建立了排行榜来比拼“薅羊毛”能力。在Claude Code排行榜上,最多的一个开发者累计调用了近110亿个代币。

这是什么概念?100亿个代币,换算成文本,相当于5万套《哈利波特》全集的字数。即使按GPT-4o的价格算,他甚至要支付6.6万美元。而现在,他只用每月支付200美元,一年下来,Anthropic最多只能收到2400美元。

可怕的事,这并不是个例。根据排行榜显示,排名靠前的开发者的代币使用成本接近35000美元,远高于他们支付的费用。

难怪AI编程公司Mocha 创始人 Nicholas Charriere会说:

“所有‘代码生成’产品的利润率要么是中性,要么是负值。它们简直糟透了。” 

只赚吆喝不赚钱,并非个别公司,而是整个AI编程行业的共性。投资机构Bessemer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

过去三年时间里,Bessemer在AI领域投了超过10亿美元。最近,他们研究了AI领域增长最快的20家公司,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有一类初创公司正在以软件行业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它们在商业化的第一年就能做到4000万美元 ARR,第二年甚至直接超过1亿美元,同时也展现出了惊人的人效比,人均ARR达到了惊人的113万美元,是传统SaaS的基准4到5倍。

这并不意味着业务很健康,因为这类公司的毛利率25%,甚至很多还是负数

也就是说,它们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是以牺牲利润换来的。看上去,AI编程的火爆,不只是高光的故事,也是深埋的隐忧。

成本控不住,涨价也费劲

亏损换规模,这在互联网的故事里早已见怪不怪。

真正关键的,不是亏损本身,而是有没有一条清晰的路径能走向正毛利。只要有办法提高利用率、控制密度、逐步拿到定价权,那么补贴就能被视作过渡。

问题是,AI 编程公司为什么会亏?

从成本端看,虽然推理单位成本一直在下降,但对AI编程的盈利来说几乎没改善。因为一个项目规模动辄上亿 tokens,即使单价降了,总账依旧庞大。

更致命的是,用户都只认“最强模型”,而“最强模型”只掌握在 OpenAI、Anthropic 等少数头部手里。这让 Cursor 们的成本被死死钉在别人定价上,毫无议价权。

而且,模型调用是可变成本,调用越多,费用越高。这和传统 SaaS 完全相反。软件用户越多,边际成本越低;AI 编程用户越多,成本压力越大。于是,越火爆越烧钱。

理论上,提价是缓解方式,但现实中竞争让公司不敢轻举妄动。

今年 6 月,Cursor 尝试过一次:把 Pro 套餐从不限量改成“计算额度”,每月只包含 20 美元的模型资源,用完要自掏腰包,同时新增 200 美元的 Ultra 套餐,主打重度用户。结果用户在 Reddit 上集体吐槽“被突然多扣了账单”,CEO 只好发推公开道歉。

这凸显了一个死结:贸然提价风险极大,因为客户留存本就脆弱

StackBlitz CEO Eric Simons 就直言,AI 编程的客户流失率高达 20%-40%。相比之下,传统网站建设工具 Wix 的流失率低得多,因为它的收入更多来自托管和其他高粘性服务,而不是一次性的项目创建。

所有 AI 编程公司都在面对同样的问题——留存率太低。”Simons 说,“你必须做出一个真正能留住客户的生意。”

与此同时,外部威胁还在加码。模型层厂商本身就在推出自家工具,传统软件公司也在反向包抄。比如 Figma 上线了 AI 编码助手 Figma Make,天然绑定设计师群体,对垂直的代码助手公司构成直接威胁。

既然“开源”模式跑不通,很多公司只能在“节流”上下功夫。自研模型曾被视为突围方向,但结果并不乐观。

Windsurf 曾试图自研,结果因投入过高放弃,最终卖身收场。Cursor 母公司 Anysphere 年初高调宣布自研,还挖来过 Anthropic 的两位核心成员,没想到两周后就被原公司挖了回去。

AI编程公司的亏损困境,本质上就是一个被反复忽视的核心问题——商业模式与产品契合度(BMPF)。没有BMPF,再快的增长也可能只是虚火。

被忽视的BMPF

在AI时代,产品市场契合度(PMF)是创业者最爱讲的故事。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商业模式与产品的契合度(BMPF)。

这不仅仅是AI编程的问题,而是所有“套壳产品”都需要面临的事情。

最近,Pace Capital的Chris Paik写了一篇文章《Cursor"s Problem》,就把这个事情讲得比较清楚。

AI的出现,让找到PMF的门槛大幅降低,出现了很多的“套壳产品”。这些产品距离底层模型太近,功能差异化有限,为了抢用户,会用低价甚至补贴换增长,利润率接近零甚至为负。用用户的快速增长,掩盖极低的用户转换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AI公司的业务结构很容易就变成了“固定收入、可变成本”。这类模式并不新鲜,保险公司也一样。但不同的是,保险公司有精算师,可以通过风险定价、用户分层、设置上限和排除条款来守住利润。显然,AI编程公司没有这种能力。

当成本会随着使用量上涨,而收入却不变时,你卖的就不再是软件,而是在替用户承保风险。缺乏精算纪律,比如合理定价、用户分层、调用上限、排除条款。这种模式迟早会滑向 MoviePass、Oyster 的老路。

(MoviePass是美国一家电影票订阅服务,用户只要每月付9.95美元,就能几乎无限次看电影。结果大量重度用户疯狂薅羊毛,去影院次数远超公司预期,公司不得不为每张票全价买单,很快陷入巨额亏损,最后破产。)

这种模式最后会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用户群体倒挂。轻度用户(最赚钱的那部分人)因为获得的价值有限,会流向定价更合理的替代品;留下来的,反而是薅羊毛的重度用户,形成“死亡螺旋”。

第二,营收掩盖腐烂。新增用户带来漂亮的增长数据,但毛利在暗中持续恶化。团队为DAU上涨欢呼时,资产负债表其实在默默替用户支付一笔“返利”。这就是所谓“用10美元卖20美元”的规模化陷阱。

补贴从来不是商业模式,它充其量只是过渡手段。未来真正的护城河,要靠定价权。Cursor面临的选择很残酷:继续补贴,就能维持表面繁荣,却无法证明PMF;开始按比例收费,用户量会下滑,但留下的,才是真实的市场需求。

在AI时代,找到PMF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商业模式的匹配,再高的增长终究也只是镜花水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乌鸦智能说”,作者:智能乌鸦,36氪经授权发布。

AI中国

AI中国

9230 Articles 1520146 Views 950300 Fans

Comment (0)

Popular Authors

AI中国

AI中国

9230 Articles 95.03万 Followers

IT之家

IT之家

1221 Articles 5.64K Followers

钛媒体APP

钛媒体APP

862 Articles 0 Followers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758 Articles 5.87万 Followers

36氪

36氪

643 Articles 5.63K Followers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