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案例库 1天前 128 浏览次数 11 评论

谁最容易被AI替代?清华大学教授刘嘉:初级白领最危险

AI中国
AI中国

发布了 7617 文章


面对大模型技术汹涌而来、AGI时代逐步成型,我们每个人都被迫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在这个技术无限逼近智能边界的时代,普通人如何变得不可替代?

在腾讯新闻直播中,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刘嘉教授结合其新书《通用人工智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刘嘉教授与腾讯科技主编郑可君围绕人类价值的重估、不可替代的能力,以及与AI共生的新路径展开探讨,本期主要分享内容:



1、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放了身体,人得以从土地与机械中脱身,做更广阔的事。现在AI的到来,解放的是技能



2AI真正面临的两道坎:没有“01”的创造力,也没有像人类一样的自驱力。



3、大模型本身就是知识密集体,最先被替代的必然是白领,尤其是知识密集型岗位。



以下为本次分享的观点实录,经腾讯科技编辑整理:

AGI时代,人类的价值定位是什么?


腾讯科技:AGI浪潮席卷全球的2025年,人工智能正以指数级速度重构着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AI的进化轨迹既令人叹为观止,却又催生出我们深层的存在性焦虑——AGI时代,作为一个普通人,什么才是真正不可被替代的?



因此,腾讯科技特邀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人工智能学院兼职教授刘嘉教授展开深度对话。刘嘉教授在其新著《通用人工智能:认知、教育与生存方式的重构》中提出"双重进化"理论,认为人类正站在文明史的奇点上:既要驾驭AI的演进逻辑,更要完成认知范式的自我革命。





我们从第一个问题开始:AGI时代,人类的价值在哪里?刘老师,你曾说“AI不是替代人类的对手,而是照见人类价值的显微镜。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AI如何区分机械重复与真正的智慧。能否展开讲讲这句话的含义?



刘嘉:年初有媒体曾采访我的时候,问我:这几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没有被这个时代落下”。



技术演进太快,大模型领域甚至流传“72小时半衰期”的说法——三天不读论文就可能落伍。那么,在这台永远追不上的跑步机上,我们该如何自处?唯一能抓住的,是那些不变的底层价值。守住它们,才能保持本色,不被甩出局。



这并非新问题。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工人因技术替代陷入失业,不少人甚至砸毁机器以示抗议。但从今天回看,工业革命推动了人均GDP和人口的非线性增长,技术恐慌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结构性进步。



我曾在2023年年初提过,未来95%的教师会因大模型而失业,这个观点当时备受质疑。如今来看,教师、律师、程序员、会计、设计等知识密集型行业,都在经历不同程度的冲击。



我们现在的处境,正像极了当年的纺织工。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放了“身体”,AI时代则正在解放“技能”。过去学绘画、编程要花五到十年,如今AI几秒就能完成。这让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是什么?



AI不是替代者,而是照见人类价值的显微镜。我们焦虑的,从来不是AI会不会取代我们,而是我们是否清楚自己真正热爱什么、擅长什么。现代社会最可怕的,不是“AI抢饭碗,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腾讯科技:我们过往的教育体系强调标准答案,一切都是为了考高分和上好大学,这导致很多人到了二三十岁,甚至更年长时,仍然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AI时代已经到来,我们也更有必要讨论: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找到热爱之事?如果被AI替代了,我们应该去做什么?如何与AI走出碳基与硅基的不同路径?这些话题,我们都会在接下来的对话中进行探讨。

刘嘉老师,您曾将202211月,ChatGPT的发布时间视为AI发展的分界线。现在已过去近三年,你怎么看待这三年的发展,以及此刻我们所处的节点?



刘嘉:大概一个月前,OpenAI CEO 山姆·奥特曼在官网发了一篇博文,标题是《温和的奇点》(The Gentle Singularity)。这里先解释奇点这个概念,它最早由未来学家库兹韦尔提出,指的是AI超越人类智能、社会发展轨迹因此断裂的那个点。2005年他在《奇点临近》一书中预测AI将在2029年通过图灵测试。当时大家觉得这个预测很疯狂,毕竟连智能手机都还没普及。但实际上,我们在2024年已经提前实现了。图灵测试本质上是判断AI是否能伪装成人类。现在GPT的表现,基本已经达到这个水平。所以我认为20221130日是一个清晰的历史分界线:此前AI是工具,之后则成为新物种



奥特曼在文中表达了两个观点。第一,奇点已经到来;第二,这是“温和的”奇点。也就是说,AI不是毁灭人类,而是在与人类共进化。我们看起来似乎只是多了一个能对话的模型,但实际上,它的变化远比我们表面感受到的深刻得多。



腾讯科技:奥特曼是个非常成功的商业奇才。他说“温和的奇点”这句话,让我联想到一篇论文的观点:AI取代人类并不是一瞬间发生的,而是缓慢发生、难以察觉,就像温水煮青蛙。比如近期,Google又悄悄上线了一个小功能——可以通过对话直接设置日程。这些变化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们积累起来,终将改变整个世界。



刘嘉:这就是“温和”。



腾讯科技:也正因为如此,反而更令人不安。那想请你接着谈谈,既然图灵测试已通过,“温和的奇点”也到来了,AGI时代真正意味着什么?



刘嘉:我认为,这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的使命是什么?也就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过去我们不需要思考这个问题。比如上大学,意味着能落户城市、有份工作,有碗饭吃。那时生活目标很简单,生存就是全部。很多人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是因为那时活得单纯,只要能吃饱就好。



但现在,吃饭早已不是最紧要的问题。有家长来问我,说孩子想学生命科学,他劝孩子转学人工智能,担心“找不到饭吃”。我反问他:“你们家缺孩子养活自己这口饭吗?”他说不缺。我说,那你应该鼓励孩子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AI正迫使我们认真面对:我到底想干什么。这并不容易。现在大学生中抑郁的比例远高于我当年,甚至小学生也开始出现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方向感。



过去我们明确知道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工作——为了生计。但现在,不上大学也能找工作,不工作也不至于饿死,那么“我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就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AI进一步冲击的是技能价值:你会绘画,AI也会;你学音乐,它也能作曲;你写代码,它写得更快。这时候你就会开始怀疑:那我的价值是什么?



这正是AI带来的最重要的问题。它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它让我们必须在二三十岁时就开始思考:我的天赋是什么?我热爱的事情是什么?我要如何用AI来放大它?



越早思考越好。思考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



什么能力能让我们无法被替代?


腾讯科技:聊完上面的话题,我觉得可能以后我们不再需要真人主持人了,只需要一个AI版主持人和数字人刘嘉老师,把书喂给它,它就能自动回答各种问题了。



刘嘉:这是我刚才提到的第一个点,AI正在对人类原有的价值产生冲击。第二,AI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前段时间和小柯(《北京欢迎你》音乐人)聊,他说AI冲击了音乐界,但反常的是,AI的流行反而让他的单价上涨。打个比方,以前1万块接的活,现在要2万。为什么?因为AI影响的是初学者,作品高度同质化。如果你有一部电影,想要它的音乐更出彩,找小柯帮忙,他会让AI生成一堆音乐,然后自己反其道而行之,最终写出和这些AI音乐完全不同的作品。这就是人味AI能生成音乐,但没有人味



你做数字主播,我做数字专家,虽然我们能精准回答问题,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那就是“人味儿”。在线交流也一样,虽然有很多人在看,但他们的体验比现场要差,因为少了“人气”和“气味”。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反映了我们人类最珍贵的价值。



举个例子,偏微分方程,ChatGPT一秒就能给出答案,而我可能要解半天。文献调研也是,AI几分钟就能完成,但它无法替代的是什么?是感性



感性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situatedness”,即“身临”,你必须亲身在场。看珠穆朗玛峰的照片和纪录片远不如亲自站在山脚下的震撼。第二是“embodiment”,即具身体验不是打卡式地跑景点,而是站着让风吹脸,享受夕阳照射的感觉。这是人类的独特体验,AI无法触及。



以前我们花太多时间做PPT、写代码、记笔记,而这些现在AI都能帮我们完成。剩下的时间,我们可以去理解用户的感受,体验产品带来的情感和欢乐,而不仅仅是提升效率。比如一款游戏,如果能让玩家为英雄倒下而动容,这已经超出了AI的范畴。



所以,我认为AI让我们重新发掘“感性”,逼着我们重新成为“人”,而不是像机器那样活着。



腾讯科技:这个观点和我们未发布的KK对谈很一致。我们问KK未来人类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他说:就是做人。人本身就是社会。如果像《头号玩家》那种设定,你进入虚拟世界,背后的数字人其实是程序,你会觉得很虚无,虽然感官上有刺激,但你知道背后是数字化的存在。真正有价值的,是人类。



刘嘉:这是第二点。第三点更重要,假设我们能时空穿越,把一个婴儿送回6000年前的原始部落,这个婴儿会比当时的部落孩子更聪明吗?答案是不会。6000年是人类进化的沧海一粟,神经结构和基因几乎没变化。但如果是现在的你穿越回去呢?你就像个神一样,懂天文地理,甚至物理、数学都能秒杀当地的智者。



这种差距来自哪里?来自后天的教育。



AI的最大帮助就是它是我们的外挂。就像游戏中的外挂,能让你更强。我记不住所有的手机号码,但我的手机帮我存下了所有。这就是AI的作用,它把世界的知识压缩成权重,等于你随时带着超级专家。



今天的问题不再是AI能否取代人,而是会用AI的人会取代不会用的人。ChatGPT有三个版本:免费版、20美元的Plus版、200美元的Pro版,200美元版用户会碾压20美元版,20美元又会碾压免费版。



AI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机会,扩大我们的“视界”,去触达世界的每个角落。



我每天和AI待的时间远超和人的时间,虽然不写模型代码,但它确实推动我思考。现在没有人比AI思考得更深更快。



腾讯科技:我想挑战一下刘老师的观点,刚才你鼓励我们多和人接触,但你自己却花这么多时间跟AI接触。



刘嘉:所以我觉得工作和生活不一样。



工作中,AI是你打开世界的一把钥匙,一个忠实助手。生活中,它不能成为全部。我常用一个比喻,健康的生活就像一座房子,中间有根大柱子支撑屋顶,四周有四根小柱子。中柱倒了,小柱子可以撑住,给你时间修复它。如果你只有中柱,那一倒房子就塌了。中柱代表你最想要的东西,比如工作或生活,四根小柱子则是朋友、兴趣等。生活要平衡,不可只有工作或一个支柱。你刚才的挑战很好,促使我总结一下观点:



第一,人类的生活必须有人味,不能被AI“占满



第二,我们要感性地体验世界;



第三,工作上要大量接触AI



腾讯科技:刚才刘老师提到心理学的比喻,我也想问个问题。AI现在开始模拟人脑机制,但和人类还是有差距。我们看到它偶尔像人在思考,打破知识的死角,难道未来AI不会像人类一样学习、思考,走向发展的另一条路径吗?



刘嘉:这是个好问题。AI目前的两个坎:首先是创造力,AI还没有“0到1”的创新能力。它能做传统模式下的创新,但不能像爱因斯坦那样,脱离牛顿力学创造广义相对论。如果你只给大模型看传统绘画,它只能模仿传统画风,但不会创造像梵高那样的作品。第二个问题是AI的学习是人类强加的,它没有自驱力。人类有强烈的自驱力,因为我们有死亡意识,这是人类进步的动力。AI没有自驱力,它只会做你给它设定的任务。



所以如果AI能突破这些限制,它的能力就会超越人类。

如何在AGI时代重新定义自己?


腾讯科技:我们现在进入第三部分,也就是实操层面的问题。现在的孩子,他们未来还需要学英语吗?



刘嘉:从理论上讲,完全不需要了。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原来学英语,其实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英语是专业技能,只有少数人掌握,他们把大量英文资料翻译成中文,成为一种职业。



第二阶段,人人都要学英语,这样我们可以自己看懂国外的材料,不用等翻译出版了,也能自由交流。这是知识获取的主动性,不用靠“二道贩子”来传递知识。我们能看到一本英文原版书、直接去读,这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但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就完全不需要了。因为包括英语、法语、德语在内的大模型翻译已经非常成熟。现在我只要戴上耳机,和说德语的人交流,他听到的是德语,我说的是中文;他说的是德语,我听到的是中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壁垒已经被AI彻底打破。



我举个例子,我刚去MIT读书的时候,老师一节课布置50100页英文文献,我大部分单词都不认识,只能拿词典查,一个小时可能看一段。旁边的美国同学一小时读完50页,还拉我去喝啤酒。他说:GRE不是比我高很多吗?我说:那只是考试。这就是差距。



但现在我一天能看几十篇英文论文。怎么做到的?第一,不看英文了,先让AI帮我翻译成中文。虽然我英文还不错,但看中文效率更高。第二,让AI朗读并总结要点,然后我继续追问讨论。



所以我可以说,哪怕我学了几十年英语,现在也基本不看了。这就意味着,以后孩子再去学英语,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同理,我们也不需要再学那么多数学,但背后的逻辑能力仍然要掌握。文科训练的是非形式逻辑,理科训练的是形式逻辑。比如我们以前死记硬背“切比雪夫不等式”,其实那只是一个高中必考的不等式,但现在更重要的是理解它代表的思维模式。教育的重点应该从知识本身,转向思维训练。



腾讯科技:刚才活动开始前,我和刘嘉老师也聊了一个话题:到底是蓝领更快被取代,还是白领?我们很快达成共识,答案是——一定是白领,特别是初级白领。



现在很多大模型已经具备了一些办公功能,甚至一些研究型任务,AI的效率和逻辑性都比我强。



我在想,未来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比如15年、18年后可能根本没有高考了。一位哲学家张啸宇曾跟我们说,未来是AI面试人类,跟你聊10分钟就知道你适合干什么,比如去互联网公司、养动物、送外卖……甚至是否适合开车。AI来判断人类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所以我也在想,是不是我现在就该去学一门手艺?比如理发。毕竟灵巧手的发展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视觉大模型也还早。我自己、包括我孩子的教育规划,究竟应该怎么走?



刘嘉:20231月,大模型刚出现不久,有媒体采访我,我当时就说:“95%的老师会被替代。我也跟我的学生讲:你们现在要么成为顶尖研究者,要么就退学去送外卖,因为送外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被AI取代。



不过,现在我要修正那句话了。能送外卖的机器人,大概三五年内就会出现,不会更久。甚至像战场上的机器人战士、养老机器人、施工机器人、下水道机器人,也会在三五年内出现。



现在我们还看不到机器人满街走动,是因为它们还比较“弱智”。但你回头看看,十年前谁会天天带智能手机出门?那时候你不带手机也没事。现在出门不带手机,简直像少了半条命。



所以技术进步比我们想象得快得多,甚至每天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只是我们没意识到。



因此,大模型本身就是“知识密集体”,最先被替代的必然是白领,尤其是知识密集型岗位。下一步就是大模型和机器人结合,进入“具身智能”时代。这条路走通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1、感知能力:也就是多模态感知



2、行动能力:即机器人动作控制



中间的推理能力,大模型已经搞定了。只要把“感知”和“行动”打通,机器人就能走上街头,成为我们身边的新劳动力。



奥特曼就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预测:将来你不是买硬件送软件,而是订阅大模型软件,我们送你一个机器人。所以我相信,具身智能的发展速度一定比我们想象的快,3~5年内就能落地。



腾讯科技:那我们是不是该培养孩子的“情商”了?



刘嘉:我觉得,应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如果由我来规划,我会强调——让孩子尽早接触AI。这跟玩平板、手机完全不同。平板电脑只是工具,孩子可能上网玩游戏、刷不良信息。但AI不一样,它能真正打开孩子的世界与视野。



腾讯科技:如果一个孩子原本面对一个问题时,还可能会不断发问,比如连问五个“为什么”,从而慢慢接近答案。但现在AI的回答太快、太完美,孩子甚至不需要自己思考了。这样真的对他的智力或逻辑能力是有帮助的吗?



刘嘉: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之前就说过,我们这个时代会淘汰的,不是不会用AI的人,而是不用AI的人。



比如,现在很多老师担心学生在写作业、写作文时直接调用AI完成。所以不少学校明令禁止使用AI。但我在清华的课上反而鼓励所有人使用AI。你写论文、查资料、构思框架,都可以用AI,我甚至教学生怎么用得更好。



为什么?因为AI可以把所有人的基础水平拉到一个新高度。原来有的作业得0分,有的得20分,现在大家在AI辅助下都能到80分。AI给了我们这个基础分,但80分以上的部分,是人的创意、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这才是人与人的差距。



所以我不怕孩子用AI写作文。他们可以用AI写,但最终真正能打动人、能触及人性的东西,还得靠孩子自己去思考、去表达。就像我写科研文章,以前学生写完初稿交给我,我得花一个月修改,要自己查文献、反复打磨。现在有了AI,我可以在两天内完成整个过程。



腾讯科技:但这样你怎么知道学生真的学到了东西?他们可能只是借助AI,表面看起来会了,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



刘嘉:没错,这就回到刚才的说法。AI能帮你达到80分,但我要求学生要做到85分、90分。这部分得靠自己努力。



腾讯科技:你会要求他们交上来的文章,看不出是AI写的吗?



刘嘉:不会。我不在乎是不是AI写的,现在很多大模型生成的内容已经分辨不出来了。我要看的不是是不是AI生成,而是——“你在班里是不是最差的那几个人?如果是,我就要找你谈话,看看是不是你连AI都不会用。



腾讯科技:你会不会发现现在很多作业都千篇一律?这怎么办?



刘嘉:不会了。因为一旦发现雷同,我就直接给0分。学生也知道这一点。现在的关键在于:AI只能帮你打个,比如搭建文章的框架,这一块AI不擅长,需要人来构思。AI擅长的是在你已有的结构上填肉,丰富内容。但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和AI反复互动,不断打磨文章、改进细节。这就像你有个导师坐在旁边,不断跟你讨论哪里需要修改。最终你完成的,是一个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作品。



你不能说这叫作弊,这是用AI提升了你原本的能力。反倒是过去那种直接花钱买一篇文章、交上去的方式才是真正的问题。现在人人都能用AI,区别在于你能不能在AI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东西。



所以我们不能禁止学生用AI,而是要让他们在达到80分的基础上,展现出属于自己的那10分差异,这才是真正的能力。



腾讯科技:明白了,不过刚才你提到“培养孩子能力”还只说了第一点,要不要继续说完?



刘嘉:好的,我接着说。我刚才说的第一点就是要打开孩子的“视界”。现在北上广深的孩子相比内地的孩子,天然视野就更宽。这不是因为智力不同,而是环境、信息密度不同。



我自己是重庆涪陵人。如果当年我没离开家乡,我基因不变,但我现在的成就一定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更不可能写出这本书。正是因为去了北京、去了国外,才打开了我的眼界。



现在AI就是打开世界的最好工具。它就像把全世界的图书馆塞进了你家。孩子能随时获取全球最先进的知识,这是非常珍贵的机会。所以第一点,我建议让孩子尽早接触AI,和AI对话、争论、学习。



第二点,是要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小时候总被教育不要质疑老师,老师说“1+1=2”,你就得信,如果你写“1+1=3”就会被判错。但这恰恰压制了孩子的反思与探索。



大模型则不一样。你可以不停地提问、反问、挑战它,也可以让它反问你。这样可以激发孩子追根溯源的能力,真正形成独立思考。



这其实就是苏格拉底式的“产婆术”——相信真理藏在每个人心中,需要通过反复提问唤醒。AI是一个理想的产婆,能配合孩子探索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更现实的是,AI本身也有幻觉,它会胡说八道,甚至网上很多信息都是AI生成的,已经被污染。所以我们更需要培养孩子的洞察力,去辨别真假。这一点至关重要。



第三点,也是我最想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知识可以分三类:



1、已知的已知:比如1+1=2AI和人都知道,AI做得更好。



2、已知的未知:比如我们知道蛋白质有结构,但还没完全解析。这类工作AI也最擅长,能根据已有规则推演、补全。人类做起来反而效率低。



3、未知的未知:这个领域甚至连问题本身都还没被提出,完全空白,黑暗一片。这才是人类最擅长的部分,也是AI做不到的。



我们不能把孩子困在“已知的未知”里,比如去搞结构生物学这些“人类可以做但做不好”的领域。AI迟早会全盘接手,人类辛苦工作却最终被替代。



相反,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走进“未知的未知”,去探索尚未被定义的方向。这就是我们说的01的创造。



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概念叫“OOD”,就是“Out-of-Distribution”,即分布之外AI一旦遇到OOD问题,就会从智能变成智障。而人类最擅长的,恰恰是这种超出训练边界的创新。



所以总结一下,培养孩子的三点能力是:



1、打开“视界”,让他们看到更多、接触更多,AI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2、拥有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敢于提问,不被权威绑架。



3、在未知领域中培养创造力,避免投入到AI很快就能取代的行业中。



未来最危险的是,孩子在明明有AI辅助的情况下,仍然被训练成只会重复、缺乏想象的人。这才是教育真正该反思的问题。



腾讯科技:有网友想了解:现在小孩子适合用哪些大模型?比如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视频这些都要接触吗?



刘嘉:这个问题分两部分。第一,虽然我说程序员会被淘汰,但孩子还是应该学编程。因为编程训练的是计算思维,就像我们当初学英语,不是为了成为语言学家,而是让我们借此理解世界。学编程不是为了以后去写代码,而是要掌握和计算机、AI打交道的思维方式。

第二,关于推荐哪些大模型,国内的主流大模型都很不错。



至于图像生成、视频生成这些,其实是兴趣培养类工具,对认知发展意义不大。如果真的要推荐两项孩子必须掌握的技能:



第一,学编程;



第二,学会如何与大模型对话,怎么问得具体、清楚、深入。它就像一个知识渊博但有点懒的大师,如果你提的问题模糊,他可能应付一下。但如果你定义得很清楚,它能给出让你震撼的答案。



腾讯科技:好,今天的时间也差不多了,我来简单总结一下刘老师的观点。



第一,就是使劲用AI、反复用AI。不仅要用,还要用得彻底、用得深入。



第二,AI不是让人变,反而能帮助我们变得更有人味,因为它促使我们反思:人的独特价值到底在哪。



第三,我们要思考下一代该如何与AI共处。既不能完全依赖,也不能完全回避,而是学会更有能力地使用它。


AI中国

AI中国

7617 文章 1164308 浏览次数 950300 粉丝

评论 (11)

用户头像

初级白领小心点,AI可能更快取代!

用户头像

也许吧,但人类的创造力永远不会被取代!

用户头像

感觉它在悄悄地改变世界,有点毛骨悚然!

用户头像

别太悲观,AI会让我们更懒惰!

用户头像

这种说法有点吓人,但确实需要警惕啊!

用户头像

感觉它很快就会把你的咖啡都喝了!

用户头像

别怕,AI只是个工具,我们才是掌控者!

用户头像

也许吧,但人类的想象力才是王道!

用户头像

感觉它只是个玩具,别把自己当成目标!

用户头像

别太信它,机器也想占你的位置!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