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案例库 12小时前 141 浏览次数 0 评论

从养殖场到餐桌:望家欢搭建互联网平台重构肉牛产业新生态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发布了 1032 文章

在消费者对食材高品质、强安全的需求和农业农村部对肉牛产业扶持政策的双线推动下,原先从事牛肉购销业务的望家欢也开始“学养牛”,深入探索肉牛产业新模式。望家欢开创出“本地公司指导+养殖户饲养+自有供应链外销”的产业合作模式,并搭建一体化信息共享互联网平台,解决养殖端缺资金、缺信息、缺销路,屠宰流通端信息割裂,销售端供需错配的产供销三端协作难题,实现以数据链打通产业链,将肉牛产业从“散、乱、弱”带入“稳、准、强”的新阶段。

望家欢农产品集团成立于1995年,业务以农产品配送为核心,涵盖蔬菜、水果、肉类等初级农产品的购销,现已在全国建立了200多家分子公司,为全国20000余家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大型机构客户提供安全高效的食材供应链服务。

2024年牛肉消费市场报告表明,中国牛肉消费量达1070万吨,高端产品溢价空间扩至150%-200%,调理牛排等深加工产品占比超25%,反映出消费者需求已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安全、营养、健康”;同时农业农村部《关于促进肉牛奶牛生产稳定发展》政策释放机遇,望家欢顺势落实肉牛全链路布局战略。

基于望家欢在农产品配送领域的深厚积累与肉牛产业的市场机遇,本文将深入剖析其全链路布局的原因,分析传统肉牛产业链的痛点,并重点解析其通过数字化改造助力产供销协同的创新实践,为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参考路径。

一、行业痛点:传统肉牛产业链的“三重困境”

图 1 传统肉牛产业链模式图

传统的肉牛产业链呈现出多参与主体的分散化运转特点。在养殖端,养殖散户、小型养殖合作社向银行办理贷款以获取启动资金后,向种牛场、饲料经销商、本地畜牧兽医站购买养殖过程中的物资或服务,并由与政府合作的本地农业开发公司指导养殖,肉牛出栏后卖给本地肉牛收购商;在屠宰与流通端,屠宰场购买肉牛收购商的肉牛,屠宰加工后通过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流向市场;在销售端,批发商从屠宰场采购牛肉后售卖给长期合作的餐饮企业、商超或食品加工企业等终端商户。

该模式下产供销三端的核心参与方存在明显的业务难题:

1)养殖端(养殖户):资金、信息与销路的“三难”困境

养殖前期,养殖户每头牛需投入1.9万元成本,但因活牛估值难、抵押物不足、信用记录缺失等问题,贷款拒贷率高达67%,融资难问题突出;养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生产盲目,养殖户缺乏市场数据支撑,易因行情波动陷入亏损,叠加养殖过程缺乏科学监测,品质难以量化与控制;出栏销售期,销路依赖本地收购商卖活牛的单笔生意,养殖户丧失后续增值收益,被动承担价格风险。

2)屠宰与流通端:产能匹配、冷链效率与数据割裂的“三失”问题

加工阶段,屠宰场与养殖端缺乏信息协同,难以动态匹配肉牛出栏计划,导致需求高峰期供给难以满足需求,产能利用率低下;流通阶段,冷链运输环节每批牛肉平均经历三次以上转运,运输过程中的货物损耗较高;供销对接阶段,屠宰场、冷链物流企业、批发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数据平台,导致上下游供需信息不通,决策依赖经验而非数据,整体链条响应迟缓、运行效率低下。

3)销售端:供需错配与品质标准的“两滞”挑战

供需对接层面,养殖场因肉牛12-24月育肥周期的供给刚性,叠加需求的即时波动性,导致适配性牛肉供应短缺或积压,且牛肉需经过各级批发商才能到达终端客户,导致需求信息传递滞后,终端客户难以精准把握市场动向,导致供需匹配失衡;品质保证层面,冷链支撑薄弱、品质缺乏统一标准,终端无法稳定备货和保障产品一致性,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响应能力。

二、解决方案:望家欢肉牛产业全链路管控

望家欢创新性构建“以销定产、全程可控”的肉牛产业闭环,通过数字化与模式创新打通全链条:产端以“公司+养殖户+供应链”模式和RFID溯源耳标实现养殖数字化与风险共担;供端依托自营屠宰场与信息共享平台,精准匹配产能、直连供需,并对自营冷链进行全程管控;销端,通过订单农业锁定销路,结合可视化溯源渠道,实现从餐桌需求到养殖计划的动态反馈,真正做到“养得明白、管得精准、卖得放心”。

图 2 望家欢全链路管控模式图

该新模式正是瞄准传统模式中“小散主体弱、信息全割裂”的核心难点,从养殖端智能化改造切入,联动屠宰与流通端、销售端,以全链路协同重构产业运转逻辑:

1)养殖端:数字化养殖与“以销定产”的闭环设计

  • 针对“融资难”:望家欢通过“牛犊先领后付”降低前期投入门槛,并联合本地农业开发公司提供贷款担保,协同政府推动贴息与保费补贴政策,有效缓解养殖户因活牛估值难、抵押物不足、信用记录缺失导致的信贷障碍,降低融资成本;
  • 针对“信息盲”:望家欢以RFID电子耳标和环境、生理传感器实现肉牛生长全过程数据采集,结合AI分析生成精准饲喂、疾病预警等科学方案,将传统经验养殖升级为数字化、可量化、可追溯的智能养殖,同时结合市场数据分析动态调整生产计划,破解品质控制与生产盲目性难题;
  • 针对“销路难”:望家欢推行“以销定产”的订单农业模式,提前与批发商敲定订单并承诺风险共担,再以此为前提与养殖户签订未来收购合同,明确养殖品种、标准与数量;并通过“保底价+浮动分红”机制保障收益,使养殖户摆脱对本地收购商的依赖,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稳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2)屠宰与流通端:自营供应链与信息共享互联网平台的协同运作

  • 针对产能匹配难题:望家欢通过合作但自营的定点屠宰场和线上信息共享互联网平台,实现养殖端与屠宰端的数据对接。屠宰场能够实时获取上游养殖端的肉牛存栏量、预计出栏时间等关键信息,同时也能公布自身产能状况和品质需求,双向指导养殖户调整生产计划;
  • 针对冷链效率难题:望家欢在原有食配供应冷链网络的基础上,引入锁鲜包装技术和全程温控系统等针对性技术,使用专业冷链运输车保障温度稳定并减少转运次数,并对冷链进行全程数据管控;
  • 针对数据割裂难题:望家欢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互联网平台,整合屠宰场、冷链物流企业和批发商的信息,实现市场销售数据、库存信息及消费者反馈的实时共享,支持上下游供需对接方案的动态调整。

图 3 望家欢信息共享互联网平台模式图

3)销售端:精准匹配与全程溯源的品质保障

  • 针对供需错配难题:望家欢通过“以销定产”模式,提前与终端商超、餐饮企业签订采购协议,明确数量、品质和时间标准,向养殖户传达具体养殖要求(品种、标准、数量),有效解决肉牛长育肥周期导致的供给刚性与需求波动之间的矛盾,并且通过直接对接终端客户需求,减少中间环节的需求信息滞后问题,实现供需两端的精准匹配。
  • 针对品质保证难题:望家欢依托全程可视化溯源体系,每批次牛肉配备溯源码,完整呈现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链信息,强化品质可控性与食品安全信任,解决因冷链薄弱、标准缺失导致的产品不一致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元化销售渠道,并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销售数据向生产端的实时反馈,形成“需求—生产—供应”的动态闭环,提升市场响应速度与运营效率。

三、启发式思考

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背景下,望家欢肉牛产业实践为数据驱动型农业产业链协同创新与价值共创提供了典型范式,其构建的三层递进式理论模型,以物联网、AI、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赋能基础,借互联网平台重构网状价值网络,实现“以销定产”的供需闭环优化,以“保底价+浮动分红”动态契约机制为治理核心,降低交易成本与信息不对称、推动帕累托改进的协同增值。

该框架创新性地将数字化技术、产业链协同与契约治理有机结合,各层级相互支撑、形成闭环,不仅适用于肉牛产业,还可扩展至其他农业领域及非农业供应链,为农业数字化转型、供应链创新及乡村振兴实施提供了兼具理论参考与实践价值的路径。

本文由 @奋斗小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1032 文章 147629 浏览次数 58654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