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了一场苏州本地的 AI 应用峰会,这是我第一次受邀上圆桌。
不紧张那是假的,毕竟台下坐的都是各行各业的企业家。
但还好,讲的是自己每天都在折腾的事,慢慢就放松了。
下面是我当时分享的内容,也想同步到公众号上,算是一些关于企业 AI 落地的浅识,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企业在 AI 方面有哪些探索?
说实话,我们刚开始也是到处试、到处踩坑。
但最后发现,真正能跑通、能稳定用下去的,其实还是最基础的场景——知识库问答。
大家可能听腻了,但现实就是:越朴素的场景,越容易落地。
此外,我这边负责产品研发,在日常工作中也摸索出一些小而实用的 AI 用法。
比如,新需求来了,我会让 AI 基于过去的测试用例,结合内部已归档的数据,自动生成新的测试用例。
再比如,结合历史项目经验和团队配置,让 AI 帮我做工时估算。
这些小动作,说大不大,但确实能帮我们团队省下不少时间。
从业务上看,我们做的是流程行业的 PLM 系统。
去年我们研发了一个“AI 配方推荐”功能——用户输入产品性能参数,系统就能自动推荐配方,帮企业减少实验周期和成本。
现在这个功能已经在西南的一家灯塔工厂上线使用。
二、AI 落地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
最大的难点,其实不是技术,而是场景。
很多事不是AI做不到,而是场景没找准、数据乱、流程没打通、人也没准备好。
第一个坑就是——数据不规范。
以前我们的内部文档虽然很多,但缺乏语义标签,AI根本“看不懂”。像测试用例,如果没有特征标注,模型就完全没法利用。
后来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做数据清洗和语义标注,才让模型真正理解业务语境。
第二个问题是——数据太少。这是做垂类模型最致命的痛点。
我们做配方推荐的时候,企业内部的配方数据量是非常有限的。怎么办?
后来想到一个办法:把企业内部数据和公开文献结合,用大模型去理解文献中的实验逻辑,比如材料配比、工艺参数这些,再做仿真性的数据扩充。
当然,我们也会做回测和误差验证,确保这些扩充数据是“靠谱”的。这样一来,既补足了数据,也提升了模型泛化能力。
三、有哪些 AI 落地的启发?
这两年 Agent 很火,大模型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但我个人认为,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 workflow(工作流)。
AI 是工具,不是主角。
我们要先把自动化的基础打好,让 AI 成为流程里的一环——
比如内容生成、OCR、智能决策、知识检索这些它擅长的环节。
AI 接手这些重复性任务,才能真正释放生产力。
另外,大部分企业预算有限,跑的还是小参数模型。在这种体量下,与其追Agent,不如先让AI稳定融入业务流。
我更倾向于“工程化优先”,先搭好流程框架,再考虑智能叠加。这样落地速度更快,也更容易持续迭代。
四、AI应用,未来两年的思考与期待
未来一到两年,我更期待看到“模型越强,企业越强”,而不是“模型越强,企业越慌”。
模型能否真正帮到企业,关键还是在于——有没有优质、独属于企业自己的上下文。
这些上下文,其实就是企业的培训体系、研发文档、产品规范,这些都决定了模型能学到多少“业务真相”。
所以我特别建议企业趁早去做结构化积累:
哪怕只是规范测试文档、整理项目经验、标准化报告格式,都是在为未来的大模型打地基。
当然,模型也不是万能的。
上下文长度、注意力稀释这些问题短期内都还存在。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用工程化手段去弥补这些缺陷——
比如上下文压缩、RAG增强检索、动态拼接提示词、工具调用这些方式。
再比如前段时间推出的“Claude Skill”——
它把每个任务都封装成独立的 skill,里面包含提示词、工具和操作指令。
最后,总结一句话:
未来两年,AI 应用的竞争,更多会体现在“谁能把模型工程化”。
模型只是引擎,数据是燃料,流程是传动轴。
谁能把这三样打通,谁就能跑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