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案例库 1 months ago 124 Views 11 Comments

生成式 AI 在 B 端软件中实践的思考

AI中国
AI中国

Published 7995 Articles

我一直认为 C 端软件和 AI 的结合会更顺畅一些,例如,笔记工具“墨问”最近推出了 MCP 功能,允许我在各种客户端中与 AI 交互,并将结果通过 MCP 保存至其中。

这是因为大部分情况下,C 端对准确性的容忍度更高。

B 端软件则不同,其对准确性要求极高,尤其在金融、医疗等行业。本文简单谈谈关于生成式 AI 在 B 端软件中实践的一些思考。

AI 在 B 端软件中的一些场景

1、结合 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自然语言处理(NLP)、机器学习等 AI 技术,自动化处理重复性高、规则明确的业务流程。

2、利用 AI 进行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和趋势预测,为企业战略制定、市场定位、风险管理等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依据。

3、对模型进行微调,将法律、医疗等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行训练,得到垂直领域的专有小模型,为上层应用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4、RAG 场景,主要用在智能知识问答、智能客服等。

AI 在 B 端软件中的局限

在 AI 应用的场景中,有一部分是生成式 AI。什么是生成式 AI?

生成式 AI 是一种能够创造新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它通过学习海量数据(如文本、图片、音频),掌握其中的规律和模式,然后能够生成全新的、原创的内容。比如 ChatGPT 可以写文章、回答问题,DALL-E 可以根据描述画图,Sora 可以生成视频。

可以看出,生成式 AI 有以下特点:

1、输出具有不确定性。

2、输出结果的质量依赖模型的能力。

而企业应用对确定性要求非常高,比如:统计团队成员的绩效数据、统计销售部门的销售额、统计某些区域的疫苗接种情况等等,这些数据如果出现错误,影响会很大。

B 端软件除了特定的业务系统外,还有一类是平台级产品,我们的零代码产品就属于这一类。

这一类产品通常给技术人员或业务人员使用,让他们能通过平台能力来构建最终的业务系统,如果有 AI 加持,可以提升构建的效率。有一些 SaaS 的零代码产品,可以通过一句话描述生成一个应用。

但仅凭一句话描述生成的应用,往往难以达到实际生产环境的使用标准。因此需要反复进行优化和调整,这个调整的过程会受到模型上下文长度的影响。

此外,生成式 AI 的“幻觉”问题,即模型生成不准确或虚假的信息,仍然是一个未被完全解决的挑战。这种不确定性在高风险领域尤为突出,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和操作。

一个对话框就能搞定所有吗?

在生成式 AI 的实践中,无论是 RAG 产品,或是一些编程辅助工具,都是提供一个对话框和用户进行交互。

但仅靠一个对话框搞不定 B 端软件。

我们在使用系统时,跟 AI 进行对话,AI 的具体运作方式和结果的产生过程,对我们而言如同一个黑盒。

这会带来一种不安全感。

所以,一个系统的构建,从 0 到 1 会有很多的中间步骤,这些中间步骤也需要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清晰呈现,关键步骤需要让用户来进行确认。

而不是直接后台全部生成好,让用户去看一个最终的结果。

ChatGPT 可以根据我们的文字描述生成图片,当我们需要对图片进行局部修改时,可以对需要修改的地方进行框选,然后描述修改要求。这种框选的功能就是中间可视化界面。

CLEAR 范式:渐进融合 AI 与 ToB 软件的路径

我将上面的问题和局限性告诉了 ChatGPT,ChatGPT 给我提供了一个范式:

  • C(Clarify,明确):用户明确表达业务需求,AI 基于此进行初步的内容生成。
  • L(Look,查看):以直观的可视化界面,将 AI 生成的结果清晰展示给用户,以便快速评估和确认。
  • E(Edit,编辑):用户可以直接对 AI 生成的结果进行调整、修正,精细化内容,保证准确性和实用性。
  • A(Adjust,再优化):用户根据实际需要,指导 AI 再进行局部或整体的优化调整。
  • R(Release,发布):经过前面步骤反复优化,用户最终确认无误,提交并落地于实际业务场景中。

其中,E(编辑)和 A(再优化)这两个步骤体现了人工与 AI 的协同。

虽然 AI 技术发展的很快,但我认为,在近几年内,AI 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仍是实现有效落地的关键。

未来的畅想

AI 的发展太快,各大模型厂商你追我赶,应用层各种新功能也层出不穷。我无法预判未来在 B 端软件中 AI 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但我可以有一些设想:

1、从宏观层面来看,AI 赋能主要就两方面:为用户侧提效,确保从基层员工到高层领导都能获得流畅高效的使用体验;给运维侧提效,能快速响应需求变化,高质量交付应用。

2、模型微调与 RAG 知识库需要逐步融合,或探索新的技术形态,以解决实时性和准确性的挑战。

3、零代码这一类的产品会变为基础设施,提供 API 供 AI 调用,如果要让 AI 控制的力度足够细,API 的数量就会变得非常多,AI 怎么能精准对一个或多个 API 进行调用,这是一个挑战,毕竟现阶段推荐的 API 工具不超过 20 个。

4、出现“准确性边界”框架,用来解决在一些特定场景的幻觉问题和准确性问题。框架所设定的边界是一个底线。

5、现在 MCP 很火,Google 还推出了 A2A 协议,专注于代理协作,建立了智能体之间相互发现、交流和合作的方式。这两者在未来也必将碰撞出更多创新的火花。

6、不管是什么形式,最终的解决方案,仍将是人、大模型、工具(API)以及 GUI(可视化界面)四者之间相互交织的产物。

最后

水平有限,以上观点未必完全准确,部分探讨的问题或许已有成熟的解决方案。但在现在这样一个技术快速更迭的时代,保持持续学习和思考总是没错的。





AI中国

AI中国

7995 Articles 1244368 Views 950300 Fans

Comment (11)

User avatar

B端软件对AI的精准要求,真的更高哦!

User avatar

这说明AI的进步速度,真的很快!

User avatar

感觉AI要开始耍脾气了,毕竟要求太高!

User avatar

这种精准要求,简直是给AI压力山大啊!

User avatar

别担心,AI很快就会把我们都超越!

User avatar

嘿嘿,这说明AI的未来,一定很精彩!

User avatar

这也挺可笑的,他们用人类的标准来要求AI,太荒谬!

User avatar

感觉AI要进化成什么样呢? 真是个有趣的问题!

User avatar

别闹了,这说明AI的潜力真的不小,他们也知道!

User avatar

哈哈哈,他们也太挑剔了吧,AI要乖乖地听话!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