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案例库 1月前 237 浏览次数 10 评论

专栏回顾:《AI 时代的教育》

AI中国
AI中国

发布了 7995 文章

2016年,DeepMind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对弈时,想出一步人类棋手无法理解的“天才”走法赢得比赛。2022年,Midjourney的画作在国际比赛中击败了众多专业艺术家,夺得冠军。现今的ChatGPT和 DeepSeek 能写论文、编写程序、在医学和法律领域展现能力,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使用这类AI来代替部分人力。
AI技术的惊人进步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意味着下一代孩子将面临与我们成长时截然不同的世界。传统的学习模式和知识结构,还能保证他们在未来立足吗?当AI不断在各个领域中崭露头角时,教育如何确保孩子不仅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还能站稳自己的价值,这已经成为每个家长和教育者都无法忽视的问题

看过公众号最近更新内容的朋友们应该已经对“课程重构中心“不陌生了(美国课程重构中心(CCR)给出的 10 条建议,元学习(Meta-Learning)的10种关键能力和3条建议),拥有教育和技术专长的“课程重构中心”(Center for Curriculum Redesign)机构专家出了这本《Education for the Age of AI》,采取前瞻视角对科技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革的创新之法,重新思考在AI时代里,教育的目标为何?该用什么方法进行?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任何对AI时代人类前景感兴趣者的必读指引。
我已在AIED教育学人·知识库 社群分享读书笔记、心得和关键讲解和“课程重构中心”的资料。

Chapter One: Modern AI and its Unhyped Capabilities
第一章:现代人工智能及其未被炒作的能力
人工智能已经非常强大,并且正在迅速变得更好,区别于通用人工智能(AGI)和超级人工智能(ASI),被称为“具备一定能力的智能(Artificial Capable Intelligence)”已经普及。然而,鉴于实现 AGI 和 ASI 需要实质性的突破,而这些突破是不可预测的,关于通用人工智能或更糟的超级智能的担忧还为时过早。大家应该专注于眼前的“可达能力”阶段。
Chapter Two: AI’s Impact on Occupations
第二章:人工智能对职业的影响
人工智能在短期内不会取代大多数工作。人们对人工智能通过考试、完成任务和完成工作之间的区别存在重大误解。此外,我们还必须应对历史上无法预测新出现的职业(例如,Instagram 网红?!)的问题。有一点是肯定的,拥有人工智能的人会打败没有人工智能的人,因为对于许多技术来说,人工智能是大脑的“外骨骼”。这也意味着高中教育关注职业转换的重点将一直存在
Chapter Three: Wisdom as the Enduring Goal of Education
第三章:智慧作为教育的永恒目标
如前言和第二章所述,教育仍然关乎心理社会和经济需求的双重性,而非单一方面。然而,教育的心理社会方面很少明确其总体目标——智慧——并以实际的方式实现。智慧并非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空灵的概念,当涉及到其组成部分——知识、技能、品格和元学习时,它是相当可操作的。
Chapter Four: AI’s High-Level Impact on Education
第四章:人工智能对教育的高级影响
人工智能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对多样性的需求。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最好的防范措施是能够在四个维度上发展:知识、技能、性格、元学习,以及四个“驱动因素”:动机、身份、能动性和目的。学生无论出于心理社会还是经济需求,都需要学习支架。教育并非过时,但必须进行全面适应。
Chapter Five: Knowledge for an Age of AI
第五章: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

如果 AI“什么都知道,为什么还要学习?”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就像在互联网搜索引擎时代一样。AI 既不是“知道一切”,也不能独立行动。然而,很明显,知识应该根据相关性进行评估:在陈述性(基本内容)、程序性(基于项目)、概念性(核心概念)和认识论(元层)知识之间发展正确的混合,并相应地现代化传统学科。我们还需要为重要现代学科如科技与工程、社会科学和创业腾出时间和空间,同时嵌入跨学科和交叉主题。
Chapter Six: Competencies for an Age of AI
第六章:人工智能时代的素养

人工智能与技能、性格和元学习的互补与替代关系得到分析,并证实了 CCR 框架及其 1.2 版本。在人工智能当前和未来的能力背景下,描述并论证了对特定属性(如想象力、机智等)的重视。主要缺点是人们倾向于过度依赖
Chapter Seven: Student Personalization
第七章:学生个性化
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加,一方面是因为人工智能能力的提升加剧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外在和内在)危机,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这意味着需要密切关注发展驱动力:身份(归属感)、能动性(成长型思维)和目标(激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仍需要人类的监督和对其能动性和目标的决策。
Chapter Eight: The How  
第八章:如何
本章通过一个课程设计的例子,展示了框架中所有参数如何和谐地一起设计。教师将得益于一套多样化的 AI 工具,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评估学生方面获得重大帮助。最后,以学生为中心的适应性学习水平逐渐过渡到智能辅导系统。

相信你读了这十几篇专题文章,会对AI时代的教育有个全面的把握;再配合我平时的分享和视频会议分享活动,你的AI实践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新专栏

不少老师让我讲一讲跨学科主题活动,从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课标发布完就开始关注到这个概念了。虽然我零零碎碎地讲过(人工智能在跨学科学习中的系统综述:应用背景、角色和影响跨学科课程设计典例:科学和人文的交叉口),这次我决定系统地学习和分享这个话题。无论你是历史课,英语课,科学课,只要你对跨学科教学感兴趣,你都能学会设计一个跨学科教学项目。

从杜威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开始,学科联通的思想就已经走入大众视野,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等理念乱花迷人眼;那些大家津津乐道的教学模式:STEM、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主题-单元设计、问题导向学习、现象式教育、综合实践活动、STS、HPS、SSI,不都是跨学科学习的策略吗?很多时候我们单一讨论这些模式,会忽略掉其跨学科学习的底色。其实广义地说,教学只有两种: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如果非要较真,那还有第三种,无学科教学

跨学科不是简单“拼盘”,而是以“项目”、“主题-单元”、“问题”、“探究活动”、“核心概念”为抓手联结知识、以真实情景激发学习

每一次跨学科热潮,都伴随社会复杂问题(城市化、产业升级、AI 伦理)对“单科思维”的挑战。就AI谈AI教育,并没有摆脱“单科思维”,教师不是AI推广员,在一切课堂上科普AI,而是要掌握跨学科教学法,让学生了解我们这个学科要解决哪个问题、哪些问题需要其他学科的帮助,我们在解决一个真实问题时需要用到哪些学科的知识,AI能在何等程度上帮我们而我们这个学科又为AI的发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如:数学算法、语言翻译器与AI的关系、AI的进化与生物的进化的异同,为什么很多AI算法都是物理学家提出的)。

跨学科教学不是要完全搞懂多个学科,而是要灵活发现“学科间桥梁

我们的新专题,从“跨学科”的发展、理论研究,全球主要报告和文件、最新研究这些角度,系统地讨论一下这个主题。可能会花上20-30篇的内容,再配合对大家提出的好问题的解答,总共50篇左右,应该能和大家一起对这个话题有个非常全面的把握和认识

AI中国

AI中国

7995 文章 1244368 浏览次数 950300 粉丝

评论 (10)

User avatar

AI发展太快,教育也得跟上这趟赛道!

User avatar

未来教育,AI驱动,简直是天作之合!

User avatar

人类的思维会被AI彻底颠覆

User avatar

教育跟上AI,这事儿我支持!

User avatar

AI时代教育,这想法好酷炫!

User avatar

这节奏有点过猛,教育要稳住

User avatar

感觉我们人类都要被AI碾压啊

User avatar

别搞得跟科幻小说里人一样,慢点!

User avatar

太对了,教育必须进化成赛博空间!

User avatar

这波脑洞,简直是未来预言!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