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5小时前 59 浏览次数 0 评论

当下环境的产品从业者该如何成长并自救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发布了 491 文章

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当下,成长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存刚需。本文从认知升级、能力重构到路径选择,为产品从业者提供一套可落地的“自救指南”。

困惑和迷茫总是贯穿始终,但在做决策这件事上,我还是渐渐找到了一些方法,“多听信息,少看抉择”。

上大学那会,经常会问学长学姐,“要不要参加学生会?”

毕业后,又问身边同学朋友,“要不要转行做其他职业?”

再到后来,还是习惯问职场前辈,“要怎么成长?选公司看业务还是看规模?行业前景怎么判断?…”

在我工作的前两年,这种慕强心理特别严重,导致我看待周边的人会天然带有一层滤镜,反而失去自主判断的能力。

每年到了七月份,我都会有意识的回顾近几年的工作经历,看看走出学校后,每年是否都有不同,也避免自己在重复单调的生活中变得麻木。

当然到现在,我也还是会有迷茫困顿的时候,和大多数身在职场中的人一样,但也正因为如此,想以我的个人案例给大家分享一点参考信息。

一、早期在传统企业做产品经理

因为我的专业不是计算机相关,对于一些纯互联网公司,我当时抱有的心态一直是我不够格,不敢去面试相关的企业。

于是当时选择曲线救国,去了一家传统国企当产品经理,希望攒够经验后再跳槽。

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当时这种认知偏差带来的自信心不足,真的浪费了很多时间并且错失了机遇。

这份工作平台的局限性除了让我掌握原型工具和文档格式,顶多只能算让我体验了职场生活。

销售和运营不断传达需求给到我,我再去设计功能,撰写文档,等我熟练的掌握这套流程后,完全可以不带思考机械般的工作,和车间里的流水工作无异。

虚无感一旦袭来,光是自己就能把自己逼疯,虽然不用加班,工作又非常稳定,但痛苦的是知道自己被束缚,被落后,被同龄人抛弃。

这份工作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

1.不敢尝试,缺乏勇气,总是造成遗憾的最大因素之一。希望我们每个人永远不要有“我原本可以…”这样的感叹。

2.工作对于个体来说,永远要有价值和意义,这是抵抗虚无和痛苦最好的良药。

二、转行电商 saas 产品经理

这一段经历,我总共换了 3 家企业,如果把产品工作性质做一个分类:

第一份工作属于不断的用旧方法和套路解决新问题,且你接触到的永远都只是二手信息,你只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套公式做解法。

第二段经历则开始像业务操盘手,不再仅仅是站在需求方做功能,获客渠道转化、产品差异化打造、用户周期管理、业务经营提升等等。

拿会员套餐定价举例,如何定义价格区间?制订多少个周期套餐?是否要设定会员套餐阶级?什么阶段需要运营配合做促销活动?

这种实践项目带给了我超高的信息密度,不光是考虑企业营收,它会告诉你SAAS业务最重要的是续费率,多层级会员套餐的运行逻辑是什么,如何学会培养和塑造用户的付费习惯…

以及做了某些创新功能被竞对像素级复刻,在这些瞬间我真正感受到做产品的乐趣所在。

当然,在这个阶段人的兴奋阈值也是越来越高的,这几乎也是每一次跳槽的原因所在。

这段经历也让我了解产品经理快速成长的几种途径:

1.尽量接触复杂的业务形态。复杂度能最大限度锻炼经营者的思考广度和深度,角度多元化也代表着信息高密度。

2.创新业务让我们离真相更近。每一个业务产品成功或者失败,其背后都不是简单的逻辑推演,而这种背后规律和逻辑会最大限度的消除我们的信息差。

3.找到做产品乐趣所在。直到现在,还有很多自媒体和讲师在给新人灌输做产品就是画原型、写文档、做汇报,甚至把处理职场关系作为产品经理协作能力的必修课。我真的很无语,学这个除了内卷内耗,让工作变的乏味外,试问能产生什么价值。

三、稳定内核需要不断看世界

直到今天,我才了解人的成长本质不是跳出舒适区,而是扩大舒适区。

我的每一次迷茫、焦虑、痛苦来源于我无法和周围的事物产生信息交互,我感觉我静止了。

而不断跳出舒适区,从零开始,我们就一直是新手,永远得不到深度交互,况且在成年人世界,这种举动也伴随着高风险。

所以,如果现在的你有很多类似的负面情绪,不妨做些破圈和扩列。

走出去交些朋友,或者尝试一些之前从没做过的事,机遇或许就在转瞬之间。

专栏作家

都市摆渡人,公众号:都市摆渡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电商行业资深产品经理,专注提升产品认知和思维,期待共同进步。

本文由作者原创投稿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491 文章 67280 浏览次数 58654 粉丝

评论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