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洞察 5 hours ago 165 Views 0 Comments

Claude背弃中国,何尝不是给国内大模型又一次蓬勃发展的机会?

钛媒体APP

Published 1333 Articles

文 | AI真探社,阿泽 | 作者

正当国内出海企业因AI的到来携手迈入新阶段时,美国AI独角兽Anthropic的一份公告在全球科技圈投下深水炸弹:即刻起全面禁止“中国控股公司”使用其旗下包括Claude在内的AI服务,不论这些公司注册于中国大陆、新加坡还是硅谷,只要中资持股超50%,一律关停API。

这项基于股权结构而非地域的禁令,甚至切断了通过云端中转的“白手套”路径,被业界视为美国对中国AI发展的又一次无预警“精准打击”。赶巧的是,这就发生在阅兵后的第两天。Anthropic此举是美国AI公司首次公开宣布这类限制。依我们AI真探社看,仅在企业数字化层面,已然完全印证了高中历史里那句“现代战争不再是单纯的武力对抗,而是包含了文化、价值观、信仰等多个层面的冲突。”

技术冷战:Claude禁令的来龙去脉

细读Anthropic的公告,不难发现他们给的理由是出于对“法律、监管和国家安全风险”的考量。他们担心模型被我们国家用于军事或情报场景,担心中资企业通过“蒸馏”等手法推进自身AI或自研大模型研发,并与美国及其盟国科技公司在全球市场竞争。

Anthropic作为行业巨头,能发出如此冠冕堂皇的公告,本身就是一件滑稽的事。放眼望去哪怕在贸易战最激烈的时候,也没有任何一家如此体量的美国公司能明晃晃地这般措辞。更令人无语的还是Anthropic高管坦言,这一决策对公司全球收入会造成数亿美元影响,这表明他们宁愿承担经济损失,也要限制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演都不演了。

同时我们AI真探社也注意到,Anthropic的政策不仅针对中国,还适用于俄罗斯、伊朗、朝鲜等被美国视为“敌对国家”的实体:

此外,该禁令完全针对中资企业,这就意味着那些为逃避国内市场监管而在新加坡、硅谷等海外地区设立的出海公司,也将受到技术限制。比如“跑路”到新加坡的Manus,其核心也是以Claude Sonnet模型为基础的。这标志着美国对华AI技术战,已从英伟达、AMD所在的“算力层”正式迈入Anthropic所在的“模型层”时代。

回归中国AI行业现实,我们在公告之下需要注意的是,Anthropic表面用防范风险充当理由,真实目的却是美国政府的技术遏制。国内AI技术的迅猛发展已让美国坐立不安,或许我们真的可以认为,国内大模型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从ChatGPT到DeepSeek,从Claude到GLM,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缩小。

不难想象在Anthropic“破防”初期,依赖Claude或者说Anthropic技术的互联网大厂、游戏公司和初创企业将首当其冲。Claude凭借在STEM领域的强推理能力、成熟的API生态,此前吸引了不少中资企业用户。从跨境SaaS公司优化多语言客服,到游戏企业生成剧情脚本,再到初创AI团队加速原型开发,大多都依赖Claude与Claude Code的支持。

不少网友表示:“短时间内要找到替代方案确实压力山大。”对于一些企业深度集成Claude模型的国际版产品,切换可能导致性能下降,和成本上升,短期内削弱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对基于Claude Code代码开发平台打造的应用而言,这种卡脖子式遏制不仅打乱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布局,更是在全球AI产业竞争中挤压中资企业的发展空间。

“搬家计划”:中国AI产业供应端的“临时军演”

然而所谓“一鲸落,万物生”。让Anthropic和其背后的美方资本没想到的是,中国AI大模型供应企业的反应如此迅速而给力。24小时内,整个行业形成了协同作战的态势。

首先便是智谱立即推出的“Claude API用户特别搬家计划”,宣布全面兼容Claude协议,用户仅需替换API URL即可无缝切换至GLM模型。这种“即插即用”的替代方案,让多数企业避免了“技术断档”:

并且提供“畅享”的GLM-4.5模型,其不俗的能力几乎可以做到无感切换。价格方面,为迁移开发者提供专属包月套餐,能够把价格打到Claude的1/7,新用户赠送2000万Tokens,还为企业客户提供更多优惠和1对1解决方案顾问服务。

同为基模五强的Kimi和DeepSeek皆趁机发布全新模型,其中Kimi还兼容Claude Code,为代码开发用户提供更多便利,也做好了API迁移准备。

大厂里最先响应的便是以低价供应而著称的火山引擎,并且一次性推出了两套方案:

针对已经使用Claude Code开放的产品,现在Claude Code已经接入火山方舟上的模型,包括豆包大模型1.6。同时,火山引擎也鼓励更多的开发者从Claude Code平台转移到TRAE平台,由此推出第二套方案,即TRAE+火山方舟。TRAE 完全支持所有 MCP 协议,平滑迁移体验确保开发者在保持原有的工作流程的同时,还享受更加可靠的本地化服务。

还有商汤科技,日日新大模型在事发第二天便宣布要豪掷5000万Tokens的免费体验额度,并为迁移用户配备专属技术顾问。同时商汤小浣熊针对用户对高质量编程和Agent工具的需求,还将提供价值达30万元的会员权益。还有包括阿里云百炼和百度千帆,均宣布为用户提供最具性价比的中国大模型替代方案。这种快速响应能力体现了中国AI产业日益成熟的生态体系和技术自信。

面对技术强权,中国的各生态行业都早已不是第一次面对。仅在AI行业,从前两年的芯片禁令,到年初的算力禁令,都让人印象深刻。但是两轮封锁下来,西方还没认识到中国所拥有的,世界上最丰富的AI应用场景、最庞大的数据资源和最完整的产业链条——是任何国家无法封锁的优势。就像算力禁令时期,连黄仁俊本人都亲口承认华为昇腾算力已部分超越英伟达水平一样,在“模型层”,技术兼容只是起点,性能超越方为追求。

当前国产大模型实力已显著提升。全球各类大模型性能排行榜单上,多数席位被中国模型占据。DeepSeek R1以6710亿参数规模、深度双向注意力机制等技术优势,超越OpenAI的o1模型登顶,在数学推理、复杂编码等Claude的“强项领域”实现反超。另根据SWE-reBench榜单,智谱GLM-4.5模型的编程能力已位居全球第四、国内第一。商汤日日新V6.5的多模态推理能力,已经超越Claude4-Sonnet:

同时在“Agent应用层”,9月4日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AI Agent全球专项赛组委会宣布,参赛项目数量已突破1000个,成为全球较大规模AI Agent赛事。这些参赛项目类型从基座大模型到垂直应用,从虚拟内容创作到物理世界连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既有扎堆内卷的领域如出海营销、内容创作,也有养鸡、海洋勘探、仿生电子鼻等新奇方向,更有体现人文关怀的普惠型项目如儿童教育、养老服务和针对自闭症、残疾人群体的特殊关爱项目。

Anthropic拒绝中资企业使用Claude及其衍生技术,却意外地为国内大模型发展掀开了新一轮蓬勃发展的序幕。这场看似严峻的挑战,正在转化为中国AI产业自主创新的历史机遇。“搬家计划”毫无疑问可以被当做一场,国产AI技术硬实力对外展示的“临时军演”,是对技术霸权最有力的回击。

未来路径:产业融合的自主创新是必然选择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这一被无数事实验证的道理如今再次得到深刻印证。前段时间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超90%。这一目标意味着未来三年内,AI Agent将如同当年的移动互联网一样,渗透到几乎所有行业。

当前中国AI产业需要突破的不仅是技术瓶颈,更包括生态建设。需要提供持续优秀的工具链、文档和支持体系,才能真正留住开发者群体。比如明明国产AI Coding产品已经很不错了,但还是有这么多的开发者会选择基于Claude Code开发,这本质上是对国内产品的不信任,是对AI产业上下游协同和全栈式能力的不信任。

所以像同为大厂的腾讯,就没有选择直接参与“搬家计划”,而是选择另辟蹊径,通过推出Claude Code的平替,来从生态建设层面“曲线救国”。其核心产品是腾讯于9月9日正式推出的自研AI CLI工具CodeBuddy Code,该产品之所以被称之为“腾讯版Claude Code”,是因为CodeBuddy Code作为面向专业开发者的命令行AI编程助手,拥有支持用自然语言驱动整个开发运维生命周期,包括需求理解、代码生成、分支管理、提交信息等。支持通过npm一键安装,这些功能都几乎对标Claude Code

甚至在核心能力方面,CodeBuddy Code拥有自然语言开发、自动化流程、自我开发能力(如腾讯工程师演示的用 CodeBuddy Code开发 CodeBuddy Code),并且对多模型的支持也有了新的突破。同时,CodeBuddy Code已成为业内首个同时支持插件、IDE、CLI三种形态的 AI 编程工具矩阵:

此时再回看6月份发布的《腾讯云:2025年腾讯云出海解决方案手册白皮书》,主打聚焦社交文娱与跨境电商两大核心领域,依托腾讯集团26年技术积累,构建了覆盖全球的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正好对应“应用层”和“基础层”,再加腾讯混元大模型的实际能力,腾讯云已然构建起了一套上下游协同的全栈式能力,可谓AI生态建设的成熟范例。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国内的大厂皆有在布局。甚至于中厂们受限于资金限制,或专注模型、或专注算力、或专注存储,大家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努力。这背后是由于我们习惯了在不同行业听到“卡脖子”这一俗词,因此从制造业到信息产业,我们已经学会了在任何时候都留一手以备不时之需,而这一手就是“自主创新”。

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AI大模型市场规模超290亿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700亿元。我国已累计发布大模型数量超过300个,其中参数规模超过10亿的国产大模型达到100多个。国产芯片企业也在快速发展。寒武纪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海光信息凭借“CPU+GPU”双轮驱动策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1.6亿元,同比增长52.4%。

我们需要认识到,目前国产AI供应能力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性价比和软件生态。硬件追赶只是第一步,软件生态的完善需要更多时间和资源投入。这也意味着如今的全球科技竞争,早已不是单一产品的较量,而是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的全面博弈。大模型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既是技术革命,是组织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未来,基于产业融合的AI自主创新就是必然的选择。随着更多中资AI原生组织的诞生,以及AI生态建设的愈发成熟,国内AI大模型发展还将会更进一步。

钛媒体APP

钛媒体APP

1333 Articles 188994 Views 0 Fans

Comment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