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男性消费观念的理性回归,到年轻一代对“爱情绑架”式消费的清醒拒绝,再到商家传统营销模式的失效,文章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和“悦己型消费”浪潮的汹涌来袭。

每年七夕商家们摩拳擦掌,就像一场心照不宣的考试,准备着琳琅满目的爱情考卷,情侣们则被裹挟其中压力山大。
然而近几年的市场动态,会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七夕,正在悄悄“退烧”。
曾经,这个节日是鲜花、巧克力和奢侈品的主场,如今它变得越来越平淡,甚至有些尴尬。消费数据不再像往年那样火爆,社交媒体上关于七夕礼物的焦虑和攀比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七夕不过节”、“七夕拒绝爱情税”等清醒的声音。
这绝非偶然,也并非是经济下行那么简单。七夕消费的冷清,其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消费观念变迁的缩影。它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讨好型消费”模式正在加速消逝,而“悦己型消费”的浪潮正汹涌而来。
消费变局:爱情税正在被抛弃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七夕消费的核心驱动力,就是讨好;送礼者为了取悦对方,证明爱意;收礼者也期待通过礼物来衡量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分量。
这就像是一场无形的爱情绑架,人们为了一种所谓的仪式感和面子,心甘情愿地为高溢价的商品买单,我们称之为“爱情税”。
但今天,这套逻辑正在失效。
1. 讨好不再:男性消费观念回归理性
以往,男性是七夕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承担了购买口红、包包、首饰等讨好型礼物的主要责任。然而,如今的男性变得越来越务实和理性。
他们不再认为,只有昂贵的礼物才能代表爱。他们发现,把钱花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远超一场短暂的“浪漫仪式”。这是一种从“为关系买单”到“为自己买单”的根本性转变。他们将消费重心从取悦他人转向了取悦自己,从浪漫需求转向了务实需求。
对他们来说,一份共同完成的旅行计划、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或者一个能提升生活品质的智能设备,比一束玫瑰花更有价值。因为这些消费,能真正带来情绪价值和自我提升。
2.告别爱情绑架:年轻人的清醒
如果说男性的理性是消费降温的一大推手,那么年轻一代的清醒则是直接拆台。Z世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传统营销套路有着天然的免疫力。
他们对爱情的理解更加多元化和去物质化。在他们看来,情感维系更多依赖于高质量的陪伴、深度的精神交流和共同的成长,而非物质的堆砌。他们不再被商家定义的七夕所束缚,反而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创造共同回忆、有独特体验的消费方式。
与其花大价钱买一个放在角落里积灰的礼品,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共同学习一门新技能,比如报一个烘焙课程;或者来一次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这是一种从“仪式感消费”到“体验式消费”的进化。
此外,随着单身群体的扩大和独身主义的盛行,年轻人不再羞于过一个人的七夕,他们更愿意花钱取悦自己,去吃一顿大餐,看一场电影,或者为自己买一份心仪的礼物,这都让爱情绑架式的消费无处遁形。
讨好型消费的消逝,是消费者主导权回归的标志。当男性不再盲目消费,当年轻人不再为“爱情税”买单,商家的传统营销模式就注定要面临挑战。
商家如何适应新消费观念的浪潮
既然传统模式已经失效,那么商家又该如何走出营销误区,抓住新的增长点呢?答案是:抛弃贩卖焦虑,拥抱共情与体验。
1. 从送礼指南到关系指南:拥抱共情营销
传统的七夕营销,总是在强调“不送礼就是不爱”。这种贩卖焦虑的方式,在今天已经很难奏效。聪明的品牌开始转变策略,从单纯的“卖产品”转向“卖关系”。
商家应该把焦点从“礼物本身”转移到“情感连接”上。与其告诉消费者要送什么,不如告诉他们如何通过产品增进感情。
比如良品铺子就曾推出“七夕甜蜜共享礼盒”,强调“与TA一起分享的快乐”,弱化了送礼属性,强化了共度时光的体验感。
这让消费者感到,购买的不是一份礼物,而是一种共同分享的快乐。这种营销策略,正是从讨好向共情的完美转型。
2. 从爱情场景到多元场景:拓展消费边界
在过去,几乎所有品牌都把七夕营销的受众锁定在情侣这个单一群体。这导致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也忽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商家必须打破固有的爱情模板,挖掘更多元化的情感场景。七夕不只属于情侣,它也可以是属于闺蜜、亲子、甚至单身人士的节日。
比如护肤美妆品牌以往可能更侧重于“为爱人定制”的营销,但如果顺应新趋势,他们可以推出“闺蜜共享护肤套装”,强调友谊之美,或者打造“一人份”精致护肤礼盒,来满足“悦己”群体的需求。
3. 拥抱AI+营销:技术洞察新需求
在“悦己型消费”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变得更加碎片化和个性化。传统的人工洞察已经很难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变化。而AI技术,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利器。
商家可以利用AI大数据分析,深度挖掘不同人群的真实消费需求和痛点。利用AI生成个性化的营销文案、图片和视频,实现精准触达。
比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不再简单地向所有男性用户推送口红、鲜花,而是利用AI模型进行深层用户画像分析。
首先,AI会抓取和分析用户过去一段时间“浏览记录、搜索关键词、社交媒体互动”等行为数据, AI能更精准地识别出“务实型”或“悦己型”的男性用户群体。
接下来,平台会利用这些洞察,为他们生成并推送高度个性化的七夕营销内容。
例如,对于识别出的“游戏爱好者”,系统不再推送口红礼盒,而是生成一条营销文案:“别再熬夜上分了,七夕给自己放个假!限量版游戏机礼包,送给最懂自己的你。”并配上AI生成的酷炫游戏视觉图。
这种营销方式,不再是广撒网式的投放,而是基于对消费者心智的深度洞察,用AI生成个性化内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千人前面触达。它从根本上适应了“悦己型消费”的核心需求,将讨好的压力,转变为犒劳自己的快乐。
七夕消费的冷清,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它提醒所有商家:“讨好型消费”的时代已经过去,“悦己型消费”的时代已经到来。
未来的商业竞争,不再是谁能把节日气氛渲染得最浓,而是谁能真正理解消费者的内心,并提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产品和服务。与其苦苦挣扎于一个节日,不如将营销重心转移到日常渗透,去拥抱每一个“取悦自己”和“有意义”的消费时刻。
谁能真正理解这种转变,谁将赢得消费者的心。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老泡】,微信公众号:【老泡OG】,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