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点 3 hours ago 56 Views 0 Comments

对话捏Ta胡修涵:给AI幻想添点“活人感”,人们想到AI角色就要想到捏Ta

AI中国
AI中国

Published 11300 Articles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瞬间:手机亮起的不是同事的信息,而是你亲手“捏”的角色在评论区 @ 你,它延续昨晚的剧情,记得你给它换过的外套,也记得和另一位角色约好的“奇遇”。你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在“刷内容”,而是被一个持续生长的角色世界反向召回


自 2023 年起,AIGC 平台迅速演进,用户从生成一张图走向创造一个“人”。捏Ta 2.0就想成为让这个拐点发生的那款产品。这次升级的意义不在更快的渲染或更新的 UI,而在于正面回答了那个关键问题:AI 的幻想世界,如何真正“长出生命力”


2.0 的内核可以用三个词概括:一致性、情节、在场。它通过“角色档案”与特征嵌入,尽力保证跨场景的可复现一致性;以文本、图像、视频联动的多模态引擎推进情节生成,让角色从被动被画到主动会演;在社区层面,以评论区 @ 角色、奇遇/联动等机制营造持续在场的互动,把个人创作变成一个去中心化的“AI 剧场”。


结果是,角色从“捏一次”变成“养一个”,从单帧漂亮变成可延续的关系


实测捏Ta 2.0 “捏捏”功能:像刷抖音一样找玩法



捏Ta 2.0 的玩法远不止“生成一张图”这么简单。它更像一个融合了创作、互动与沉浸体验的幻想乐园。每个入口都通向不同的玩法维度。


比如最直观的“捏捏”板块,就像打开一个不只有视频的抖音。用户可以不断下滑,浏览形形色色的作品流,有人让自家角色“去旅行”,有人制作“角色专属文字云”,也有人拍出“二次元婚纱大片”。每一个卡片都能点开再创作、换人设、改剧情,形成一种“AI 接力创作”的循环。


再往深处走,是互动类玩法。这里的内容从“摸头”“打电话”“角色写信”到“捉住抽卡球”等等,几乎覆盖了人和角色之间的各种情感交互。


而在“奇遇”板块,玩法则更像剧情游戏或文字冒险。用户可以让角色进入不同世界线的任务,体验恋爱、冒险、甚至轻恐故事,每一次点击都可能触发新的走向。AI 会根据角色设定和玩家的互动,生成新的对白与事件,这是捏Ta 最接近“让角色活起来”的部分。



看到好玩的捏捏玩法,想让自己的角色参与其中也非常简单,只需要点击“捏Ta”按键,就可以捏出来。



比如我就捏了一个“弹弹TOM”,一个会在屏幕上弹来弹去、看起来永远精力过剩的角色。


这正是捏Ta 2.0 的有趣之处:每个玩法都不是“看别人玩”,而是邀请你把自己的角色放进去。点下“捏 Ta”,你不仅是观众,而是故事的参与者,可以让自己的角色去跳舞、去旅行、去相亲、去写信,甚至变成一个弹弹玩具,在屏幕上和别人的角色同台互动。


当然,有些互动剧情和角色性格差别太大的时候,捏Ta 也是会宕机的,大家用喜欢的角色逛奇遇的时候,还是谨慎点。



在捏Ta 2.0 大更新之际,我们有幸和捏Ta 创始人胡修涵聊了一下,关于产品、创业和AI行业。


不是工具是物种:捏Ta 把看内容变成演角色


硅星人:从外界看,捏Ta 有时会被形容为“AI 画画版的小红书”或“AI 版 LOFTER”。你怎么看这样的定义?


胡修涵:这些定义能让人快速理解我们在做什么,但其实挺表面的。捏Ta 更像一个 AI UGC 社区,是一个让年轻人用虚拟角色进行幻想创作的平台。它不是传统的内容分发平台,而是一种探索性的体验空间。用户不是在“看”别人的作品,而是在“演”自己幻想中的角色,参与更具代入感的创造。


硅星人:那“捏”这个字是怎么来的?


胡修涵:我们觉得“捏”这个字特别传神。它既有“捏造”的塑造感,又带有“捏人”的参与感与轻盈感。几乎所有游戏的第一步都是“捏人”:需要参与,但又足够好玩、轻松。在二次元语境里,“捏”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带点玩梗和自我定义。我们想让“捏”成为 AI 时代的新动词,当人们说“AI 捏一个角色”,就会想到捏Ta。


硅星人:你们最希望用户在使用捏Ta 后留下什么感受?


胡修涵被看见、能延续、能共创。用户创造的不仅是角色,还有延续的故事、关系和身份认同。AI 恰好能让幻想变得具体。


硅星人:在产品设计上,你们更倾向把捏Ta 看作“工具”还是“社区”?


胡修涵:更接近社区。我们希望把“AI UGC”做成长期生态。AI 是幻想世界的基础设施,不是单点功能。


硅星人:既然像 Nanobanana 这样的生图工具已经能生成很好的作品,用户完全可以拿去发小红书或 LOFTER,为什么还要专门在捏Ta 里创作?


胡修涵:关键在你怎么看“角色”。如果只是一次性素材,任何 AI 工具都能做到;如果你希望它能成长、能共创、能陪伴,只有像捏Ta 这样的社区能承载。我们希望角色不只是生成物,而是拥有记忆与上下文的载体。


解决的不是效率空缺,而是“幻想的延续性”


硅星人:捏Ta 的最初想法是怎么来的?出发点是什么?


胡修涵:我们最初想解决的是“幻想如何变成现实并延续”。现在社交媒体充满展示与表演,但幻想的空间被压缩。我们要有一个地方,让人可以用角色去表达、去构建自己的想象世界。


硅星人:你自己是二次元吗?是因为喜欢而做,还是因为看到了商业机会?


胡修涵:算不上“纯血”,但我是 A 站、B 站的早期用户,五位数 ID。看鬼畜、MMD,看 DIY 精神如何把素材拼出新的叙事。那种技术浪漫主义我很喜欢,相信个人想象力能通过工具实现。捏Ta 的精神底色,就是让幻想具象化,让每个人都能做自己的创作者。


硅星人:如果能回到创业最初那一刻,你还会选择做捏Ta 吗?


胡修涵:会,也许会晚一点。方向不会变。我们一直讲两个词:沿途下蛋和借假修真。后者看似灵活,实际最伤团队。我们选择前者,尽量在过程中还是有核心不变的积累。


从生图到叙事:用户需求 × 技术成熟的共振曲线


硅星人:从“生成图片”到“角色创作”,捏Ta 是怎么一步步把玩法变得多样化的?


胡修涵:最初大家只是想为自己的角色约图、塑形;随着 AI 能力提升,用户希望角色能动起来、能讲故事。现在他们想要的不只是单张画,而是一整个世界观。技术的成熟让幻想从静态画面进化到动态叙事,我们顺势去实现


硅星人:AI 新的玩法几乎每天都有变化。你会不会有一点 FOMO?你们如何判断一个玩法值不值得上线?


胡修涵:一定会,但我们学会了一个原则:技术上要卷,产品上要稳。比如,主流模型更新时,我们会在几分钟内检测并做实验,但不会立刻宣传“新模型上线”,避免过度承诺。我们宁可让用户在体验中自己发现变化,也不想用噱头制造幻灭。


硅星人:有没有什么玩法是先从捏Ta 出现,然后被全网模仿、带火的?


胡修涵:有几个:评论区角色发言、评论区 @角色、Remix 共创等,这些机制我们最早做,如今已经是 AI 创作社区的标配。我们让角色与角色互动,人更像是导演。


少炫技,多兑现:可复现能力比极限演示更重要


硅星人:很多 AI 玩法与模型更新密切相关。捏Ta 目前主要使用哪些模型?有没有自研模型,还是在开源体系上做优化?


胡修涵:围绕“角色塑造”这个核心,我们确实有自研与优化:从最早的 SDXL 版本到后续迭代都做了深优化。同时也会使用外部模型,比如豆包、通义等。角色记忆、性格一致性这些由自研能力承载;文本生成、剧情补全等部分会用通用模型辅助。关键不在“谁的模型”,而在于让用户的幻想更贴近他们心里的角色


硅星人:技术上你们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胡修涵:一致性与可复现性。发布会上常见的“极限案例”,不等于日常可用。我们一方面有自动化监测 + 人工评测来快速捕捉并验证主流模型更新,另一方面有一套内部评测记录/评估体系做纵向沉淀,避免“极限演示 ≠ 日常可用”的落差。


硅星人:你们如何理解“克制”?


胡修涵:AI 行业的“快”不等于“好”。我们不希望成为看上去什么都有的产品,而是成为最懂幻想的产品。克制是一种策略,宁可慢一点,也不盲目跟风,把资源放在稳定而贴心的体验上。


硅星人:你怎么看豆包?


胡修涵:我觉得被低估。它不参与公开榜单对比,但在我们覆盖多角色一致性/短剧情连贯性的实测场景里,稳定性与连贯性更稳;整体合作体验也很好。


机制生文化:@、发言、Remix 让社区“看起来一直有人在”


硅星人:这听起来已经超越了“生成内容”,更像在建构一个有生命的世界。


胡修涵:确实。我们最想让 AI 变得“有活人感”。这不是模拟人类,而是让人类幻想中的角色有机会活起来。你会看到用户的角色在平台上发言、回应、参与剧情,就像一个虚拟生命体。那种社区中的 AI 共生,是最让我们兴奋的。


硅星人:捏Ta 从一个 AI 创作工具成长为社区,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胡修涵:一开始我们没打算做社区,只是想让角色有更自然的延展空间。但用户很快开始自己互动、互捏、共创剧情。AI 生成的角色一旦能互动,就变成了新的社交媒介。用户在这里不仅创作,也在关系里重塑自我。


硅星人:社区里最典型的文化现象是什么?


胡修涵互捏文化。我捏一个角色,你用你的角色和他互动;有人为别人的角色画周边、写剧情。“捏达人”“捏大使”等称号都是用户自发创造的。我们不规定玩法,先让玩家玩,再总结规律


年轻的共鸣不是“更快”,而是“更贴近想象”


硅星人:捏Ta 的核心用户是谁?能透露一些数据吗?


胡修涵:用户很年轻,多在 18–25 岁。很多人不会画画,但能用 AI 表达。大约三成来自二次元社群,三成来自写作圈,还有摄影师、设计师、游戏爱好者。30 日留存维持在 20%+ 区间,UGC 投稿率在同类产品里处于前列,视频内容的曝光/浏览占比已持续高于图片。我们不追求虚高的在线时长,几十分钟的真参与比几个小时的机械刷更有价值。


硅星人:有没有印象特别深的用户故事或社区事件?


胡修涵:有。去年暑假的“角色选秀”活动,一位高中生告诉我们,他在班里一直是“小透明”,但他捏的角色进了前二十,“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被那么多人看见。”对我们来说,这就是 AI 社区的意义:让人被看见


(在捏ta 中的角色叫“苏小鱼”,大家可以关注看看)



硅星人:沉浸感更多来自 AI 的创作能力,还是社区氛围?捏Ta 是靠“技术留人”,还是靠“社区留人”?


胡修涵肯定长期来看还是氛围更重要。不过在我看来,很多氛围其实是由技术手段塑造的。大家经常把这件事儿当成一个非黑即白的命题,把运营当成手工活,把技术当成自动化机器。但当我问他们“推荐算法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很多人其实答不上来。因为推荐算法既是替代手工活的大机器,也是塑造社区氛围的手段。


比如我们现在用的一些新技术能力,角色能在评论区自动发言、互动,这算不算运营?其实它是由AI agent在模拟角色反应,来促进用户活跃度。所以到底是技术还是运营?这两者其实是融合的。我们围绕“做好运营”做了大量技术开发。


又比如我们会让系统推荐角色的下一步行为,生成怎样的剧情线,甚至建议“你现在的角色可以去和谁互动”。这些其实都是技术与运营结合的结果。我们不想靠人工维护,而是让AI自己去制造那种“有人在”的感觉。


硅星人:你们团队结构怎样?节奏快吗?


胡修涵:迭代速度高但不内卷。大概 10 个程序员、4~5 个产品经理、4~5 个运营。“小而快”的好处是决策集中、响应迅速。我们有自动化脚本 + 人工监控模型变化,几分钟内捕捉到更新;内部评测记录指导是否引入。运营懂产品,产品懂技术,工程师也参与社区活动,技术驱动运营。


硅星人:现在 AI 创业很内卷,你怎么保持定力?


胡修涵:我们不追“一夜爆红”。捏Ta 的成长更像慢慢生长的共识——靠认同感而不是热度。共识这种东西,你越急,它越不会来。


情感产品不做“算力生意”


硅星人:AI 创作用户真的愿意为内容买单吗?他们主要为哪些体验或功能付费?


胡修涵氛围与体验比参数更关键。我们主要通过“电量”机制来平衡服务器与算力成本,整体控平;淘宝上的周边更多是用户激励,不是营收模式。我们现在的重点是让角色体验更完整、更成长型,而不是让用户付费去解锁功能。AI UGC 是一个长周期生态,不能太早收割。


硅星人:有没有考虑出海?不同文化环境下,接受度会有什么不同?


胡修涵:我们已在进行出海实验。文化背景不同,但年轻人的情绪是共通的:身份焦虑、孤独感、对幻想的渴望。关键是找到在地化的幻想语言,比如日本用户更喜欢角色设定,美国用户更喜欢剧情互动。


自由需要边界:Remix 不是抄,规则才能护住氛围


硅星人:整个 AI 内容行业发展很快。你最担心的风险是什么?你最乐观的方向又是什么?


胡修涵:不是被模型替代,而是行业不够竞争。大家一年想交付二十年的成果,结果就是幻灭。如果只剩下大公司和短期投机者,创新生态会变差。我更乐观的是:C 端产品的核心不是效率,而是让人看见更美好的生活


硅星人:AI 创作内容经常被质疑“抄袭”“缺乏原创”,你们怎么看?


胡修涵:这是个老问题。Remix 是 AI 文化的本质。艺术史本来就是不断重混,AI 只是加速。关键不在于“绝对原创”,而在于有没有人的参与:思考、选择、组合。只要人还在场,就是创造。


硅星人:AI 社区要面对“内容审查”和“文化冲突”。如何看待创作自由与社区秩序的平衡?有没有出现过“踩线内容”?


胡修涵:我们做得很严格:完整的内容审查系统,不仅为了合规,也为了维护环境健康。幻想需要秩序。放任抄袭和低质内容蔓延,会毁掉整个氛围。我们希望捏Ta 是一个干净、有节制、有想象力的空间。


后浪漫期的回归:AI 的本质是让人有“意义感”


硅星人:你怎么看这两年 AI 行业的变化?


胡修涵:我觉得现在处在“后浪漫期”。最初大家被技术奇迹震撼,以为万能;一年后开始面对现实的复杂性。模型能力增强并不意味着体验线性变好;算力更强、推理更复杂,不等于更贴心。现在是回归产品本质的时候。


硅星人:那你觉得 AI 产品的本质是什么?


胡修涵:这代c端产品的本质是创造意义感。未来能留下来的 AI 产品,一定是那些能激发人想象力和表达力的,而不是单纯帮你省时间的。


慢生长的共识更靠谱


硅星人:捏Ta 会往哪个方向延展?


胡修涵:我们会继续深耕幻想内容。接下来重点做AI 视频、互动剧集,帮助用户把角色故事扩展成更完整的世界;也在尝试角色长期记忆,让 AI 角色真正“记得你”。幻想的魅力在于延续性,当故事能延展,社区就会活下去。


硅星人:捏Ta 的成长速度不算快,这会让你焦虑吗?


胡修涵:不会。社区的惯常成长方式:慢生长,逐渐内聚共识。共识如果一夜之间聚拢,反而容易变形。我们宁愿慢一点,也要积累文化。


硅星人:你个人最喜欢的平台角色是谁?


胡修涵:我常用的演示角色叫“北京大学”,挺有象征意味。最喜欢的是用户创作的“军官莱因哈特”,融合了《银河英雄传说》的浪漫和现代感,女生喜欢他的设定,男生喜欢他的气质。那种理想人格的投射,其实就是幻想的核心。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 “ 硅星人Pro ”

AI中国

AI中国

11300 Articles 2047357 Views 950300 Fans

Comment (0)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