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氨基观察
石药集团掀起的预告式BD风潮,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企业跟风入局,但效力或已似乎正在消退。
至少,华海药业的预告式BD,没有在二级市场掀起一丝波澜。
8月19日,华海药业子公司华奥泰在官微发布《【首发CSCO】周彩存教授口头汇报华海药业HB0025注射液肺癌研究成果》文章。
文中不仅详解了抗PD-L1/VEGF融合蛋白HB0025的最新临床进展与成果,更着重释放了公司战略信号:一方面强调自身拥有丰富的肿瘤管线资产,另一方面则预告多个产品的海外授权谈判正同步推进。

然而,即便同样聚焦PD-L1/VEGF靶点药物,同样采用BD预告模式,资本市场却反应平淡,其母公司华海药业的股价甚至不升反降。
资本市场的每一个“风口”都有其特定的窗口期,预告式BD这股热潮的退去,终究只是时间问题。在创新药板块行情愈发震荡的当下,市场对这类预热式信息变得审慎与理性也在情理之中。
越是这个时候,企业越需要回归本质思考:BD究竟是追逐的目标,还是发展的自然结果?
/ 01 /华奥泰的算盘
越来越多企药企渴望追随石药集团的脚步,这背后的逻辑并不难理解。
2025年以来创新药领域的资产重估浪潮,很大程度上是由重磅BD交易一手推动并持续升温,市场对具备BD潜力的资产也愈发青睐。
但BD本身并非常态化项目,其推进过程更是充满不确定性。在追赶这轮资本热潮的迫切心态下,“预告”便成了一个看似不错的选择。
石药集团无疑是这一模式的标杆。
5月30日,其发布的BD “预喜”公告吸引了全市场目光。公告披露,包括EGFR ADC 在内的多款产品正处于BD磋商阶段,涉及3项潜在交易,每笔交易的潜在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商业化分成合计约50亿美元,其中一项交易已进入后期阶段,预计6月完成。
如此重磅的BD消息,原本是为了对冲不及预期的业绩。但在牛市里,意想不到的成为股价发动机,直接推动石药集团股价应声大涨,公告发布当日市值再度逼近千亿大关,此后更持续创下阶段新高,远超千亿。
有了石药集团的成功先例,BD预告模式逐渐走向“常态化”,华海药业子公司华奥泰也成了又一个跟进者。
在表示多个项目在BD推进的同时,华奥泰还不忘强调:
目前正在积极寻找国内外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合作开发,期待为全球市场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生物药。
/ 02 /“争议”的预告
当然,这种预告模式本身也引发了市场争议,即便是针对石药集团的BD“预喜”公告,市场上也存在着也不同声音的博弈。
乐观者认为,这是石药集团再次秀出创新肌肉,公司不断增长的研发,并没有带来创新药的估值溢价。随着新的重磅BD达成,其业绩会有新的保障;
谨慎者则提出质疑:潜在的大额BD交易固然能刺激股价飙升,可这类交易属于重大商业机密,更是影响股价的敏感信息,在正式落地前便提前公告,是否有违行业常规?至少在全球医药产业的实践中,如此高调预告重磅 BD 的案例并不多见。
从本质来看,BD交易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注定了这类预告存在极高的不确定性,石药集团自身的后续进展便是典型例证。
在发布预告后,石药集团确实对外公布了多项BD合作,但与市场预期中的 “重磅交易” 相去甚远。
6月13日,其与阿斯利康达成的战略合作被视作首笔落地交易,总金额虽超50亿美元,但首付款仅1.1亿美元,且合作模式更接近CRO服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资产授权类BD。
7月30日,石药集团再次公告BD落地,将旗下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SYH2086的权益授予Madrigal,交易包含1.2亿美元预付款及最高19.5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显然也不属于此前预告的50亿美元级交易范畴。
重磅BD迟迟未落地,对于市场来说,可能是好消息也可能是坏消息。好消息是,后续还有重磅BD交易;坏消息则是,重磅BD交易还没有落地。
诚然,在市场情绪高涨的阶段,这些落差或许能被暂时忽略,但风口终有退潮之时,最终仍需以实际兑现度来检验。一旦持续不及预期,前期的预告很可能反噬企业信誉与市场信心。
/ 03 /因还是果
对于药企来说,最关键的是厘清战略出发点:BD究竟是驱动发展的“因”,还是创新价值兑现的“果”?
本质上,BD应是创新药企在研发实力积累到一定阶段、产品价值得到验证后,为实现商业化最大化而自然发生的动作——就像果实成熟后自然落地,是成长的结果,而非刻意追求的目标。
但从当前行业实践看,部分企业的动作已显露出本末倒置的倾向:不是先打磨产品、夯实价值,而是将 BD本身当作目的,试图通过“预告”造势,快速撬动资本关注。这显然偏离了BD的产业逻辑。
模式本身并无优劣,但一旦被异化,就容易重蹈覆辙。就像过去的“引进模式”,原本是药企快速补充管线、弥补研发短板的战略选择,却在资本热捧下逐渐变形:
从精准引进变成盲目跟风,从补充创新变成追逐热点,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大量资源被消耗在低质量重复引进中,让市场对这一模式产生了深深的误解,甚至形成对“引进=二道贩子=无创新实力”的刻板印象,这便是异化带来的代价。
说白了,竭泽而渔式的短视行为,最终伤害的是整个产业的根基。如今,中国创新药已迈入全新阶段:从跟随创新到源头创新的突破正在加速,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持续提升,这一成果来之不易。
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产业的健康生态就越需要全行业共同呵护,需要每个参与者回归理性的同时,保持锐意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