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改变知乎和小红书吗?
内容创作,内容创作平台,内容创作工具 图文教程

AI会改变知乎和小红书吗?

AI中国 AI中国 3 months ago 249 阅读
4.8 (1280 Rating)
15,328 People learned

一年前,开始接触小红书,没告诉朋友,只悄悄给自己定了一个小项目,试一下,不行就不行;当时,很多人说小红书很容易上手,也很容易商业化,于是,我就行动了。

一开始,我按照公众号创作逻辑来做。把公众号长文切片,配上一个封面,再搭配三、四张辅助页面,这些辅助页面里面全是内容,然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案,打上接标签,发到小红书平台。

这样做了大概1个多月,也没什么效果,也没获得推荐,最多只有500-1000的阅读量。在一些专业博主看来,这应该算还没有“破圈”。怎么破圈呢?这个问题让我很头疼。

我私下里在知乎、小红书等平台上搜索怎么做小红书。下面有很多五花八门的建议,比如:要起爆款标题,抄袭爆款内容的结构,学习别人怎么打标签、怎么表达等等。

但学完之后,我发现,那些东西好像有点贩卖副业焦虑。有的文案会写“一个月赚5万”,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水平。

还有一种贩卖生活焦虑。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并不漂亮,但通过美化图片,配上一些生活方式的文案,也能吸引用户,然后接商业化广告。

然而,尝试过既没有爆款,也没有推荐,甚至比以前的数据还低,很明显,这两种路子都不适合我。

后来,继续探索,发现小红书表达逻辑并不是去抄袭或者刻意模仿。其实,小红书本质并不在于它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这些宏观的东西,而在于它作为一个工具,降低了创作门槛。

这个创作门槛是什么呢?

我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只有200字,或者有一个问题,可能只有一两句话,甚至是一句吐槽,我都可以直接发到小红书上。

一开始,我发现小红书要配图,这让我觉得有点麻烦。但经过研究认为它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有一个叫“文生图”的AI功能。

我只要写50字以内的内容,它就能立刻生成一张类似首页图的文章图。生成之后,我就可以直接发,打上几个标签;如果我不想打标签,也可以让AI帮我生成五六个标签,然后直接发出去。

我发现,把内容发出去之后,还是会有阅读、浏览,甚至还有讨论的。经过长时间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比较实用的方法论。

即:一方面,内容必须注重时效性;另一方面,内容要有思考性,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一个问题,只要足够新鲜,发出去之后就会有人互动。

所以,说到这,我明白了小红书吸引我的地方是什么:

准确来说,是它的入口。它让我可以很方便地把一个想法发到这个平台上。当然,这个想法也不局限于生活,也可能是我在商业上的思考。

通过这些体验,我开始思考创作工具的使用阻力对创作者有什么影响,因为不同创作工具的使用阻力上直接决定了创作门槛。

小红书创作阻力最低,适合快速分享灵感。

我今天早上跑步时,突然想到腾讯元宝为啥不做一个像企业传输助手那样的腾讯助手,直接把文件发给助手,让它用AI读取并总结内容,而不是非要打开元宝再调用微信小程序。

这种想法,我随手就发到了小红书上,很快就得到了用户的互动反馈,这种低阻力的特性使得小红书成为分享即时想法和生活点滴的理想选择。

flomo笔记笔记我也用,它更适合初次记录和整理想法。

虽然它提供便捷的记录功能,但要一定的编辑成本,尤其是打字输入。比如,我在跑步的时有了灵感,不可能停下来打字。虽然flomo笔记有语音功能,但要开通会员,而且我体验后发现它的AI能力似乎还不够强大。

所以,有时有了想法,就直接用语音发给我的助手“豆包”,让豆包帮我记录下来,然后,再把想法复制到flomo笔记里,回到电脑面前,在二次整理和编辑。

第三个选择是知乎。为什么知乎排在第三了?

因为我觉得,知乎创作阻力相对较高。它更适合发布经过加工的专业内容。知乎问答形式和专业用户群体使得它在内容质量和深度上有优势,但也限制了互动频次。

比如,如果我有一个想法想发到知乎上,我会犹豫,因为发的时可能要起个标题,然后,再分享自己的想法。而且,把想法发上去之后,互动频次很低。

这种低互动频次是因为想法本身更理性,属于大脑系统2(更偏向于深思熟虑的逻辑性),也可以理解。毕竟愿意看理性内容的人本身相对较少,因此,知乎的创作门槛目前看相对较高。

其实知乎创作门槛并不高,而是随着媒介形态发展变高了。这个怎么理解呢?

以前在互联网媒介刚流行时,人们喜欢去回答内容,我没事也会去知乎回答几个问题,回答完后,还会受到推荐,这是人们渴望被看见。

然而,随着抖音、快手等平台崛起后,人人成了表达者,就慢慢不喜欢再回答别人的问题了,因为回答问题要思考、像在课堂上被老师点名一样,有一种很正式的感觉。

相反,人人倾向表达自我,换成了我有什么说什么,这更符合现代媒介的消费习惯。所以,消费内容方式变了,创作方式也变了。

如果谁能减少创作阻力,谁让我有一个想法,快速说出来打个标签发出去,他可能更愿意去分享。

因此,创作内容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从灵感的初步记录到进一步加工,再到最终发布,不同的工具给人不同的阻力。要排名的话,或许会是这样:

  • 小红书:适合快速分享灵感,获得即时互动

  • flomo笔记:适合初步记录和整理想法

  • 知乎:适合发布经过加工的专业内容

除了日常的创作和记录,我也会经常去36氪、虎嗅甚至一些国外平台浏览专业内容,这种阅读大概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被动接收。

平台会推送一些文章给我,我一眼就被标题或者内容吸引了,忍不住点进去看。看完之后,说不定还能得到一些启发,这时,我就会赶紧把重点记下来,这就成了一个初步的想法。

第二种是主动搜索。

这种情况下,我是带着明确的任务去的。比如,我想深入了解AI这个领域,我会用AI去搜索,或者去其他平台查找相关资料。

搜索完后,我会从中得到一些思路。这些思路对我很重要,我把它们当作语料来“压榨”,提取出有用的观点和想法,然后把它们储备起来。

无论是被动接收还是主动搜索,内容最终都会转化成一个想法。这些想法有的会慢慢长成一个任务,沉淀下来,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东西;而有的想法可能只是短时出现,阅完即焚。

因此,作为平台,入口提供方,未来如何减少创作者的阻力呢?这应该是每个平台都在研究的问题。

毕竟,阻力小了,创作者就来了;有了创作者,就有了内容;有了内容,就产生了互动;有了互动,就形成了粉丝效应,形成生态,进而实现商业化。这是一个完整的商业链条。反之,阻力大了,链条就会变长。

我见过不少新出的AI工具类软件,都在思考如何降低创作阻力。比如Flowith,它是从电脑端输入一个问题开始。你提问之后,它会生成一个卡片,类似于一个答案,然后放到知识库中。

在知识库中,五六个卡片一加工,就成了一篇文章。基于这篇文章,它可能进一步变成一个报告。文章多了,你甚至可以新建一个知识库,并设定成付费逻辑,让别人基于你的知识库进行提问。

你看,它形成了一个闭环,它的最小阻力是提问。

还有吗?当然。

国外有个软件叫Take AI Agents,也很有意思。它只有一个对话框,你直接向它提问或者表达一个想法,它会把这个想法变成任务。

比如你说“我明天早上要去见谁”,它就会主动为你生成一个待办事项,AI自动提醒。

不管是腾讯元宝、豆包,还是夸克通义,本质上大家都在朝着下一个谷歌的方向努力,而下一个谷歌比较抽象,它更像是一个任务系统。

我有一个想法,一个任务,然后去你这里能不能解决?

这个想法或者任务有两种形态,第一种是自下而上,即我单纯有一个想法,最后变成了一个文章。文章就是一个任务,我要加工,在这完成发出去了,闭环也就形成了。

第二种是自上而下,可以理解成它本身是一个企业工具,就像飞书、钉钉一样。这些东西我不得不使用,使用之后在上面有一个任务,这个任务是领导派发下来的,然后,再用AI交互,把它完成。

所以,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呢?从平台角度来看,该如何优化创作者、使用者的阻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在多模态技术也已经出现,未来会不会有语音多模态呢?我直接对着小红书或者知乎说一句话,它直接形成文字,然后打个标签就发出去了,或者放到知识库中,之后在公司整理一下就搞定了。

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探索方向。

你会发现,谁越能为创作者提供低门槛的创作表达方式,谁就越容易激发创作者的热情,沉淀下一手的思考。

作为产品设计者,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被外部众多的 AI 工具所干扰。准确地说,我们应该从最小的入口去思考;昨天我在用小红书时,发现它居然也悄悄接入了深度思考功能。它的深度思考是怎么接入的呢?

它有一个 AI 助手叫点点 AI。当用户在我的内容下留言,有些奇怪的回复或者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艾特点点 AI,然后问他怎么看。

点点 AI 深度思考之后,能在评论下面给出答案。你看,这也是一种最小阻力体现。它直接将 AI 能力赋予了评价者,给创作者和读者、读者到内容之间搭建了一座更便捷的桥梁。

那么,未来有没有一种可能:我在某个平台突然有个想法,写到一半却想不起来了。这时候,我能不能通过一个简单斜杠命令来调动 AI?

如:

我说,“帮我补全一下这个想法”、“根据这个想法,衍生出两个问题”,再或者你帮我搜一下博主们怎么看?等等。

如果问题觉得不错,再加上之前的想法,结果就成了一篇短文。这会不会是一个专业的思考、自然生长的过程呢?

因此,AI产品经理或许应该摆脱宏观叙事,停下来思考一下,如果从零开始创业,一个人的创作入口究竟在哪里?又该如何针对这个入口设计一套完整且流畅的工作流呢?

AI 会改变创作者在知乎、小红书的创作流程吗?未来会不会有基于 AI 的工具,通过串联起整个工作流而崛起呢?

不好意思,这些问题我斗胆提出来,都值得研究。你怎么看呢?


Rating

4.8 (1280 Rating)

评论 (11)

用户头像

看来摸索新平台需要耐心和数据分析!

用户头像

这太玄乎了,感觉自己要被数据洗脑!

用户头像

我完全同意,摸新平台就是一场数据战争!

用户头像

数据分析?难道要用数据统治世界?

用户头像

这简直是宇宙在向我发信息,我得认真分析!

用户头像

我支持!耐心和数据才是王道,别傻了!

用户头像

数据分析?听起来像个秘密社团的口号!

用户头像

我猜这一定是某种高级的隐喻,让人深思!

用户头像

这简直就是宇宙的秘密公式,需要耐心和数据!

用户头像

感觉自己也该去研究数据,看看能不能预测彩票

睡觉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