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journey操作界面

专访Answer.AI创始人周立:AI时代,学什么在未来是有用的?

4.8
0热度

2025年转眼已进入4月,又到了季度盘点的时候。在AI这个随时可能有新突破的领域,我相信你跟我有类似的感受,我们每天都在被各种各样AI相关的消息轰炸。长时间淹没在细节里,会让人很难把握真正的发展脉络。所以在一季度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AI学习圈特别推出了2025春季特刊。做这本小册子,我最简单的想法,就是希望能给身处在AI洪流中的我们,留出一个停下来回望和思考的空间。为了做好一季度的AI盘点,我


2025年转眼已进入4月,又到了季度盘点的时候。在AI这个随时可能有新突破的领域,我相信你跟我有类似的感受,我们每天都在被各种各样AI相关的消息轰炸。长时间淹没在细节里,会让人很难把握真正的发展脉络。


所以在一季度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AI学习圈特别推出了2025春季特刊。做这本小册子,我最简单的想法,就是希望能给身处在AI洪流中的我们,留出一个停下来回望和思考的空间。


为了做好一季度的AI盘点,我们专门去请教了4位在一线做产品、或者持续追踪前沿的老师,请他们聊聊,过去3个月他们眼中AI世界发生的那件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他们对2025年AI的发展有什么预测?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行动?


第一位来给大家做分享的,是就在AI一线创业的周立老师。他创办的AI家教产品Answer.AI,仅用一年时间就在海外收获了600多万注册用户,北美地区家长抢着给他付钱。


在创业过程中,他不只是考虑如何把AI引入产品,同时也在思考:AI时代,孩子学什么在未来是有用的?家长该怎么引导,老师的不可替代性在哪儿?


那么,2025年,AI会如何改变孩子学习的方式,家长和老师要如何应对AI带给教育的变化?


以下是周立老师的讲述——


在创办Answer.AI这家公司时,我就一直跟团队强调,我们首先是一家“教育公司”,其次才是一家“AI公司”。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教育是我最关心、也最希望通过AI去改变的领域。我记得差不多十几年前,我在知乎上回答过一个问题:如果你有10个亿你会干什么?我的回答是:开一所小学。虽然现在我还没挣到那10个亿,但我对教育的热情一直没变,这确实是我一直想深耕下去的方向。


在做Answer.AI这家公司的过程中,我亲眼见证了AI一点点渗透进教育的方方面面,也真切感受到了它给孩子、家长,乃至整个教育行业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所以今天,我想站在一线从业者的角度,和你聊聊我在今年第一季度观察到的AI教育新趋势。


Answer.AI官网

01

 AI带给传统教育最大的挑战 


我是2000年上的大学,我们那代人遇到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大学前的升学路径虽然规划的很明确,但是一旦进入到大学,很多人就失去目标和方向了。等到大学毕业出来找工作,那就又是一次次的尝试和摸索,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找到自己真正擅长做的事情。


而我想说,原先我们大家依赖的那条路,在今天的AI时代,会被冲击得七零八落。为什么这么说?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教育其实就是一笔投资,我把时间和金钱投进去,最后看的是能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收益,比如找到一份好工作。


过去教育体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相对来说是清晰的。比如互联网行业,中国需要多少个软件工程师,多少个程序员;房地产,需要多少个土木工程师、多少个家居设计师等,直接培养就行。


但是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未来能预见的一些工作,可能都AI帮人干了,可能都机器人去干了。今年3月爆火的Manus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之所以破圈,是因为让大家看到了AI Agent未来会怎么替人干活。


所以,当你不再知道将来确切的工作、职位有哪些的时候,之前我们依赖的传统升学和就业的路径,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失效。


这才是AI带给教育最大的挑战。


那么原先的路径变得不确定之后,我们该怎么培养自己的孩子?


我自己思来想去的答案只有一个,教育必须帮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让孩子想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好东西》电影中上台打鼓的女孩


《好东西》电影里小女孩的例子就很典型。小女孩看打鼓的人很酷,也想上台演出,但是最后发现做观众也挺好。小女孩的家长在孩子想打鼓的时候提供了机会,在孩子想放弃的时候也不勉强。这其实给很多家长做了很好的示范。


02

 AI来了,孩子怎么学?


刚才说的是AI对教育的长期影响,那我们再说回眼下。其实这几年AI发展特别快,孩子们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GPT出来之前,大家主要还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老师讲、学生听。后来有了GPT,问问题、找答案变得特别方便,学习也开始变得更主动了。


而到了2025年,随着AI能力越来越强,学习方式又有了新变化。我的感觉是,2024年的AI更像是一套教辅材料,你问它什么,它就答你什么。但到了今年,AI已经不只是答题那么简单了——它更像是一个“学习搭子”或者“学习伙伴”,可以跟你来回交流、不断深入,把问题讲得更清楚、更细致,互动也更自然了。


怎么理解这个变化呢?


举个例子,假定历史题里有一道大题是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叫“弱国无外交”。去年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抛给AI,它可能就会给你列举一些有名的历史案例,你能做的就是把这些例子记下来。但是到了今年,还是这道题,学生学习的方法可以是直接跟AI辩论。比如当年二战时候,绥靖政策是不是有问题?是可避免还是不可避免的?你给定一个场景,AI扮演那个跟学生对谈的人,在过程中掌握某个知识。


再比如,有时候你想记住某个知识点,这时候可以用“费曼学习法”——把你学到的东西讲给别人听。以前,没有人随时能听你讲;现在,你只要把它讲给AI听就行了。讲完之后,AI还可以告诉你讲得对不对、有没有漏洞。这就变成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还有像写作文也是一样。我们都知道,不可能一下子就写出一篇完整的800字文章。但你可以先列个提纲,或者和AI一起讨论写作思路、语言表达、结构安排,慢慢把文章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已经结合了多种学习方法。


我的观察是,今年的AI,已经基本可以胜任“学习伙伴”这个角色了。尤其是随着AI Agent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需要实际操作的专业,像计算机、医学、工程设计等,学习方式甚至考试形式都有可能很快发生变化。


比如说,学计算机的学生,考试可能就不是答题了,而是直接用AI编程工具做一个小项目;学医学的学生,可能要用AI工具来分析病例、做出诊断;学工程的,可能是用AI建一个虚拟环境,直接出一套设计方案。


AI能从去年的教辅材料变为今年的学习伙伴,是因为它在几个方面产生了质变。


第一,AI的“思维链”现在能看得见了。


这其实是DeepSeek出圈的关键。过去,AI老出错,大家都在研究怎么降低它“胡说八道”的概率。但DeepSeek干了个不一样的事:它把AI的思考过程直接展示出来了。你能看到它是怎么一步步想的,哪步靠谱、哪步出问题一目了然。有了这个“可见的思考过程”,用户对AI的信任度一下就提高了,用的人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


第二,是AI Agent的崛起。


今年第一季度,Manus这个产品把“AI助手”的未来图景提前画了出来。以前你用AI,需要把任务讲得特别清楚,比如“你要做什么、怎么做”。但Manus不一样,它只需要你告诉它目标,它就能自己一步步规划、找方法,把事办成。


举个例子:你让AI写一份公司年报,传统AI可能几秒钟就生成一份,但大多只是堆砌一些已知的信息。而Manus呢?它会先去查这个公司的资料、相关新闻,再整合信息、写报告,还会标出来源。虽然速度不快,但逻辑清晰、结果可追溯,这让我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Agent“像人一样做事”的样子。


第三,是AI的“泛化能力”越来越强。


今年春晚,我们看到宇树机器人能转手绢,那是工程师给它写好了专门的控制程序。但现在的新一代机器人,背后的大模型已经有了很强的泛化能力——比如,教它倒杯牛奶,它虽然不完美,但真的已经能动手去做了。这种能力,代表着AI正在向“动手实践”迈进。


那AI带给教育行业的启发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开始认真思考一件事:现在的AI,已经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很多“目标明确”的学习任务。


所以,今年我们打算在课程内容和学习体验上加大投入。


如果你去和ChatGPT或DeepSeek聊天,虽然它们很强,但不一定好用。比如输入数学公式的时候,就没那么方便。而我们在做的,就是帮学生更好地提出正确的问题。比如,对话框里预设一些问题,通过提问一步步引出推荐的学习内容。


再往前一步,我们会思考:学生用什么方法能学得更好,用什么流程更容易记住。在视频或语音教学上,有没有更好的交互形式?我们也会增加一些类似多邻国勋章的游戏化设计,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


03

 家长该做什么?


教育目标变了,家长和老师也要跟着变。


先说家长。从我接触过的那么多家长身上,我发现大家都有这样两个焦虑。


首先,该不该让孩子用AI?


事实上,家长还不如孩子懂AI,家长和孩子接触AI的时间几乎是一致的。与此同时,现在的家长身上甚至有很多和AI相逆的东西,会天然地否定AI。更确切的说,家长过去的成功经验,反而会阻碍他们对AI的接受能力。


就拿我自己来说,过去读书的时候,也刷了很多题,学习了大数据和NLP的知识,但放在今天看,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无效了。可是我们的天性,依然会认为我做的事情一定是要有点价值的。


而现在的小朋友就没有这些心理负担,所以把他们放在AI的氛围里,让他们实际去用一用,会比家长接受度更强,也可能让AI发挥更大的价值。


其次,AI对孩子升学有帮助吗?还是会让孩子变懒,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个担心其实可以理解,但大可不必太焦虑。因为AI是辅助工具,不是替代人思考的机器。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应试教育,那就把重点放在怎么借助AI更高效地搞定和考试有关的内容。AI能帮的就用,没必要刻意回避它——只要不禁止使用,孩子自然会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用法。


AI也不太可能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实你可以跟孩子讲清楚:直接抄AI的答案,看上去省事,但其实花了时间却没学到东西,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而且,一个孩子如果总想直接抄答案,往往说明他对那部分内容本身就不感兴趣。这个时候,更关键的不是管住AI,而是怎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说到底,兴趣没建立起来,怪AI也没用。


另外,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里,有些被强调得很重的东西,可能本身价值就不大,比如家长常挂嘴边的“吃苦”“努力”等概念,有时候反而变成了负担。


所以,在AI时代,家长最重要的不是控制孩子用不用AI,而是就放手让孩子去用,跟孩子一起用,过程中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


04

 老师怎么应对?


说完家长,再说老师。


既然AI无所不知,那很多老师就会焦虑了:我的专业性、权威性是不是被AI消解了?


美国德州的Alpha School


我举个例子。美国德州有一所学校,Alpha School,从2014年开始,学生每天就只上两个小时的课,剩下的时间全部都是在实践,做项目。


后来人工智能出现后,原先那两个小时的基础课程干脆直接变成和AI对话,人类老师全部在辅导学生去协作完成项目。那么,这种方式到底有没有效果?结果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在德州排前2%。


这意味着什么呢?纯知识类的教学,AI完全可以代替人类老师去做。而且AI的优势在于它有强大的上下文理解能力,“无所不知”。


那人类老师发挥独特价值的地方在哪里?学校教育还重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AI时代,学校和老师都需要做一轮重新定位。


对人类老师来说,我认为未来是2个方向:要么成为顶级学者,负责拓宽人类知识的边界;要么就去做孩子的引导者、鼓励者,教他怎么协作和沟通。


未来的学校,我的预测是,AI会更多接手基础知识教学的部分,人类老师则更专注于“情感沟通”“价值引导”这样的任务设计。未来学校需要承担的任务,更多会从知识型教学变为实践型教学、项目型教学。


最后,让我们再说回到孩子,AI时代,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依旧是重要的,因为只有看到过足够多知识,并且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将来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但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他有没有跟人协作、沟通、建立情感链接的能力,这些会决定他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能走多远。


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他有没有跟人协作、沟通、建立情感链接的能力,这些会决定他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能走多远。

立即下载

相似工具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发表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