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下行周期,不少业务陷入 “为增长而增长” 的误区,将营收视为终极目标,却忽视了产品价值这一根本基石。实际上,营收应是价值的附属品,而非目的 —— 就像微信小程序的广告变现,需建立在一定用户规模之上,过度强调则会本末倒置。

行业下行周期,听的最多的案例就是业务要增长、要盈利,这种时候当局者往往因为没有方向,而迫于压力选择了一些蝇营狗苟的方法。
又或者是说中某些战略讨论会的时候,大家很容易会把注重点放在营收上,做着做着发现事情本身没有什么可持续性或者说困难重重。
KPI对于当局者来说是驱动力,但也是枷锁;营收对于大家来说是目的,但也是魅魔。
说这些观点的时候,我并不是主张营收不重要,相反很要重,商业行为的运转逻辑离不开资金,但营收永远只是价值的附属品,是结果而不是目的,是上层建筑而不是基石。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工具属性的微信小程序,广告是其中大多数企业会选择的一种变现途径,但这种规划基本都是在产品具备一定规模用户的时候才会去实施,这是一个很朴实简单的规律和道理,三岁小孩都明白。
但我见过一些企业会在产品具备规模之后,自身明明是工具属性,却会把广告作为单独的业务线去运营,这种组织架构的设计一般都不会有太好的结果。
工具性产品依托微信平台做广告变现,本身缺乏精细化运作的基因,过度单一的流量主模式根本不需要成立业务部门来负责。
依赖用户流量作为变现的基础,不注重产品本身价值打造,反而将业务中心放在广告营收,多多少少有点本末倒置。
其次是业务规划期,第一优先级永远是寻找价值,业务成立的可能性价值必不可少,大多数业务可能会有过稀里糊涂的成功,但没有寻找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缺乏价值就注定不可持续,它决定了你的用户规模,市场规模,营收规模。
客群不同价值需求不同
还有一种完全相反的情况,产品本身具备一定的价值,但是变现非常困难,用户不愿意付费,一收费就流失。
这一点在工具产品和一些咨询行业非常常见,很多咨询顾问前期接单的时候可能都不好意思收费或者收费很便宜,一些工具产品也不敢做收费模式。
根本原因是在于用户群体错位和价值错位,为什么很多咨询顾问在做客群引流的时候就会吸引来白嫖党,这和你的内容、输出方式、价值观都息息相关,你无形中塑造的客群对象其实就是白嫖党。
其次是要注意价值匹配,提供的价值和用户付出的成本要对等。这一点经常很难让交易双方满意,做出误判的原因在于我们经常给所有用户画上等号,没有关注用户实际使用的频次、深度,付费模式一刀切,很自然造成了大规模的用户流失。
核心价值来源于深度用户
业务进入瓶颈期,想要寻找第二曲线做产品向外的泛化,深度用户是关键。
为什么有些产品功能越来越多,提过来的需求好像确实有一定规模的用户需要,但做了后发现效果没有想象中好或者根本起不到关键作用。
因为这些用户本质上不是深度用户,他们的角度没有规律可言,说的直白点没有深度,和业务关联度不够。我们常说如果你热爱购物,你就知道购物软件应该怎么设计;你热爱论坛,你就知道贴吧应该怎么设计;是一个道理。
但除了功能本身,深度用户的画像是不会发声的,他深层次的规律包括行业、地区、年龄、习惯、渠道等等是需要人为去发现和总结的。
这往往是更难的,有些业务依托于线下资源或者是其他因素,产品本身很难通过数据总结抽象成什么,最粗暴的办法就是走近用户,访谈调研,用数据结合细节看看有没有泛华的可能性。
专栏作家
都市摆渡人,公众号:都市摆渡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电商行业资深产品经理,专注提升产品认知和思维,期待共同进步。
本文由作者原创投稿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