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通才红利”逐渐退潮,产品经理的下一个十年拼的不再是“什么都会”,而是“在一个洞里挖得足够深”。一位HR的洞察揭开了残酷真相:5年经验,深耕一域者薪资翻3倍、跳槽抢手;频繁换行、蜻蜓点水的“万金油”却迅速贬值。

最近和一位大厂的HR朋友聊天,他抛出一个让我挺有感触的观点:“现在市场上最缺的,不是‘什么都能做点’的产品经理,而是能在一个‘洞’里挖得足够深、看得足够远的‘领域专家’。5年经验,能在一个领域建立起认知深度的产品经理,薪资涨幅高是大概率事件,跳槽根本不愁;反之,5年换了3个行业的‘万金油’,性价比曲线就开始急转直下了。”
这让我联想到我收到的多条粉丝私信,核心问题高度相似:“工作3-5年了,感觉遇到了瓶颈,是该换个高薪的offer(可能跨行),还是该咬牙在现在的行业/领域继续熬下去?”
一个残酷的现实: 产品经理的“通才红利”期正在迅速消逝。
用户洞察、原型设计、项目推动这些“基础项”,在AI工具高速发展、人才供给充足的今天,门槛正被快速拉平。
真正拉开差距,决定你职业天花板和议价能力的,是你对某个特定商业领域(比如:电商、医疗、金融科技、社交、企业服务)或特定技术/用户场景(比如:交易平台、搜索推荐、用户增长、数据产品、特定AI应用) 的理解深度。
这就是所谓的“能力深度与行业/领域绑定”。
以一位粉丝的情况为例:小王,名校背景,毕业就进了某大厂做电商平台产品,履历光鲜。干了快4年,参与了几个重点项目,但总感觉没“扎根”。去年市场波动,团队业务线调整,他开始看机会。凭借大厂背景和“通才”能力,很快拿到两个颇具吸引力的Offer:一个是大厂的跨境支付产品经理(新行业),薪资涨幅30%;另一个是头部垂直电商公司的高级产品经理(同领域深耕),薪资涨幅15%。
他纠结万分:去A,领域全新,风险大但起点高;去B,驾轻就熟,但担心平台天花板。 这不就是开头那个问题的具体投射吗?
这种“Offer牵引型跳槽”,恰恰是很多人职业发展陷入“内卷循环”的根源。
表面看,你选择了更高的起点(薪资/平台),但本质是放弃了构筑自己“能力护城河”的宝贵时间窗口——行业积累期。
为什么说“领域深度”如今成了产品经理的生死线?商业复杂性陡增:不再是靠一个“idea”就能打天下的草莽时代。各垂直行业的业务逻辑、用户痛点、产业链关系、监管环境、数据壁垒等差异巨大且日益深水化。没有持续的浸泡和积累,做不出真正有效、有壁垒的方案。你很难想象一个做社交产品的PM,能立刻无缝切入医疗SaaS的设计并抓住核心痛点。竞争维度升级:当基础功能体验拉不开本质差距时,竞争就深入到精细化运营、数据驱动决策、行业Know-How转化效率等层面。这些,都需要建立在深厚的行业积累和对特定用户群的深刻理解之上。蜻蜓点水、不断切换,你永远在“交学费”。组织效率诉求:企业在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更需要能“单点打透”、快速拿到结果的“即战力”。一个在垂直领域深耕5年的产品,比在一个领域工作5年但换了3个方向的“全能型”选手,往往具备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确定性,性价比不言而喻。这就是HR朋友口中“谁更值钱”的底层逻辑。
所以,面对关键的3-5年职业节点,我的建议是:构建你的“垂直壁垒”——深挖洞、广积粮、不折腾!
【0-3年】:广泛尝试,敏锐定位——“试方向”黄金期不要过度在意起点高低,大胆尝试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线(2C/2B)、不同产品类型(平台/工具/交易/增长/数据等)。
核心目标:找到那个让你不反感甚至有些兴奋,同时具备中长期上升空间(技术驱动?政策红利?市场格局未定?用户需求强劲?)的领域或方向。感觉“拧巴”或明显走下坡路的领域,尽早抽身。
关键提示:此时接跨领域Offer跳槽,如果能为找到你的“心仪方向”服务,是划算的战略投入。
【3-5+年】:聚焦深耕,构建壁垒——“打深井”关键期一旦锚定方向,请拿出“挖井”的决心!拒绝被短期高薪诱惑(尤其是跨领域Offer),除非新机会能显著深化你在此领域的能力(如核心平台迁移、核心技术突破、上下游关键岗位锻炼等)。
核心目标:在你的领域内,独立负责并成功闭环至少1个复杂模块或项目。从中深刻理解:这个行业的“钱”到底怎么赚?关键决策机制是什么?核心用户/客户的真实痛点和行为模式是怎样的?数据如何驱动业务?你的决策如何影响核心指标?
深度标志:你不仅是功能设计者,而是业务逻辑的梳理者、关键数据的洞察者、跨部门资源的整合者、甚至部分行业“黑话”的破译者。
关键心法:“熬”的价值就在于此。没有足够的时间沉淀(3年起步),难以真正触摸到一个领域“灵魂深处”的复杂性与魅力。别怕“慢”,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5-8年+】:体系沉淀,复制迁移——“建护城河”的质变期在你的垂直领域达到一定深度后,需要体系化沉淀你的方法、工具和认知框架。这不仅仅是经验,更是经过验证的、可复用的“产品化”能力(如行业分析框架、特定场景的增长模型、复杂需求的判断准则等)。
此时,你已经具备了跨行业迁移的基础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厂高管可以轮岗到看似不相关的业务线,依然能快速上手。因为他们构建的,是透过行业表象看商业本质的能力、结构化思考和快速学习迁移的能力、以及打穿业务闭环拿到结果的能力。你的“深井”经验,就是这个能力的源泉。
这个阶段选择跳槽或挑战新领域,是基于能力跃迁的战略选择,而非被Offer牵引的被动求生。
回到小王的案例,我的建议很明确:在清晰自己希望深耕在“零售电商”领域的前提下,选择垂直电商的Offer(方向B)。
虽然薪资涨幅暂时低15%,但这里有让他深入供应链、用户分层运营、垂直品类精细化运作的机会,是“打深井”的绝佳平台。
他在大厂的平台经验,结合在这里的垂直深耕,2-3年后形成的“垂直+平台”复合能力,将使他在电商领域具备极强的竞争力,再寻求更大的平台或机会时,底气将完全不同,远非那15%的短期差价可比。
记住:没有完全“正确”的行业,只有能否让你“扎根”并持续增值的选择。 判断一个领域是否值得投入3-5年青春,关键看两点:你是否能容忍它的“不完美”?(没有完美的行业)它未来5-10年是否还有向上走的潜力?(避开夕阳赛道)
如果答案是Yes,那就沉下心来,像个匠人一样深挖你选择的那口井。当你在一个领域拥有不可替代的深度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市场自然会为你开出优厚的对价。
那“翻3倍”的薪资,并非运气,而是你专业壁垒的价值兑现。
选定方向,深挖下去,时间会给你最丰厚的回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经理骆齐】,微信公众号:【骆齐】,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