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作

内容可视化:使用AI创建教育领域流程图的多种方法

最近ChatGPT的“创建图片”功能得到了大升级,网上开始充满了AI生成的宫崎骏风格头像,我自己也做了一些。这次更新的具体优点在于,只用告诉它你想要什么,然后它就能画个图,表达出那个意思。我给ChatGPT下指令:“绘制细胞的结构图”,就这一句话,没做任何调试。ChatGPT画的还挺好,但是结构的标注出了问题,当前只能用用英语表达就不说了,线粒体和内质网也被标成了细胞核。但是如果只要图片,

忙了仨月,我们希望让教育更平权一点

我成长于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从小学到大学,努力读书与应试,在每个阶段尽量跳起来够到所能触及的最好教育资源。而由于好资源的稀缺,使得求学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竞技属性。就我自己而言,努力学习,一半是功利一半是兴趣。互联网在过去二十年间的大规模普及,从根本上重塑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这种变革如此深刻而广泛,以至于其革命性意义常常因其无处不在的特性而被大家所忽视。可以说,互联网已经基本解决了信息匮乏的问

DeepSeek写材料:5秒生成满意的标题

写材料最烦的就是小标题,既要对仗工整,又要体现高度,还得紧跟最新政策口径。自己憋半天写出来的标题,领导一看就说:“太普通!”“没新意!”“再琢磨琢磨!”其实,小标题根本不用自己硬想! 用AI,只要输入对的指令,它就能像“老笔杆子”一样,瞬间生成一堆既规范又有亮点的标题。以下内容只是用AI的写标题的简单思路,不局限于特定AI工具,出现的AI提示词,请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增减。一、直接让AI当“标题生

Cursor + Figma:UI 设计稿一键转代码的高效工作流

见字如面,与大家分享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为什么选择Figma设计稿来生成代码?Claude 3系列模型不是已经支持多模态,可以通过截图来生成代码么?但使用Figma设计稿来生成代码有以下几个显著优势:设计交互与标注: Figma设计稿包含完整的设计规范、组件结构和交互信息,比简单截图提供更丰富的上下文精确还原: 通过API直接获取设计元素的确切尺寸、颜色、字体和布局信息,实现更精准的代码转换协

n8n vs Dify vs Coze——自动化与AI平台综合对比分析

一、引言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数字环境中,自动化与AI工具已成为企业和开发者提高效率、优化工作流程以及构建智能应用的关键手段。然而,面对市面上众多的平台,如何选择最适合自身需求的工具成为一项挑战。在诸多选项中,n8n、dify 和 Coze 因其独特的优势而备受关注。具体而言,n8n 在开源工作流自动化方面表现突出,Dify 专注于AI应用开发,而 Coze 则专注于AI驱动的聊天机器人创建。

5分钟用AI搞定小红书灵感选题

Hi,我是银海。你身边的AI产品经理,陪你解决每一个真实问题。还记得我们上篇文章聊到AI应用中的 MCP 吗?在上篇文章中我们也提到的基于现有的 MCP 去做出一些有趣的应用的思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让大模型辅助你去做头脑风暴并给出一些贴合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可以回顾这篇文章:距离有趣的MCP应用,你还缺这个方法。在当时就做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实践案例,将 MCP 的能力重新排

网页数据抓取神器!Fetch MCP Server:一款超级好用的网页数据抓取轻量级利器!

在这个人工智能大爆发的时代,AI应用不可或缺的一个领域就是数据抓取,如何快速获取并结构化处理网页数据,是我们很多开发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Fetch MCP Server作为一款基于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的轻量级网页抓取工具。凭借其简洁的设计、高效的转换能力和与LLM(大语言模型)的无缝协作,正在成为我们广大开发者手中的“数据采集瑞士军刀”。下面我们会

Amazing! 5 分钟打造发布会级别 PPT

AI 的快速发展,让人应接不暇。但是,再厉害的 AI,也只能提效。光想着 AI 干完所有的活,比如做一份高大上的 PPT,目前大众接触的工具基础上,还是比较难度的,目前 2 个难点 AI 还是无法做到的:模板固定化,无论是哪个 kimi、AIPPT、还是百度 PPT,都不能无中生有,依赖于网站提供的模板;补充:WPS 生成的 PPT 虽然可以根据上传的模板进行更换,只适合有固定模板的无法快速插

零代码,用 Cursor 快速打造个人主页,颜值爆表!

前言你是否也曾想过拥有一个自己的个人主页展示自己的项目、作品、简历或者社交账号,但又因为不会前端、不懂部署而迟迟没有动手我也是!直到我发现了 Cursor —— 一个集成了 AI 编程助手的编辑器,它不仅能写代码,还能帮你不写代码就生成一整个页面,甚至帮你部署上线!在这篇文章里,我将分享我是如何从 0 开始,用 Cursor 在不到 20 分钟内搞定个人主页的全过程。零代码、零设计、零部署,但

别让 AI 沦为浅层工具

越来越多的大模型涌入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大多数人对AI的使用,仍然停留在“用完就丢”的工具逻辑目前大模型产品最常见的使用场景:情感陪伴:把 AI 当作朋友或疗愈师,与它畅谈心事、倾诉烦恼创作写作:AI 写作已成为内容创作者的新宠角色扮演:它可以是健身教练、心理咨询师;也可是占卜师、理想男友个人IP打造:一键出爆款人设、定位文案...这些场景确实都很有价值,但它们目前都显得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