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成为老师们的新帮手。
在贵州偏远山区,音乐老师发现,AI工具可以辅助教学,让孩子们有机会创作自己的作品;
在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心理老师用AI制作“数字人”视频,引导学生适应环境、表达情绪,打开孩子们封闭的内心;
在甘肃乡村小学,年轻教师用AI生成课本内容对应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孩子们打破认知局限,通往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山西特教机构,老师用AI生成手语节目和情景剧剧本、设计手工作品图案,为特殊教育开发出更多创意灵感。
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我们想通过四位教师的故事,让大家看见:AI不仅可以在城市的“云端”,也能抵达山间的课堂,化作老师的新教具,为更多孩子种下希望的种子。

“Hello AI·跳跳糖公益行”志愿者和海嘎小学学生们一起演唱用AI创作的歌曲
01.
山区音乐老师,让AI为创作
插上想象的翅膀
“亲爱的老师,我们的太阳,用歌声把祝福轻轻点亮。您教我们勇敢,教我们善良,让每个明天都充满希望。”夕阳撒在开满韭菜花的草坪上,孩子们背着吉他、贝斯,紧张又羞涩地弹奏起这首《太阳与月亮的祝福》,38岁的顾亚在他们面前也跟着节奏蹦起来。这是孩子们送给老师顾亚的教师节礼物——一首亲手用AI创作出来的歌曲。

海嘎小学的学生乐队成员,在高山旷野中演唱
2016年,顾亚背着一把吉他,来到贵州海拔最高的学校——海嘎小学。这里山路崎岖难行,校舍破旧不堪,学生不到20人,老师只有4个。为了不让孩子们失学,顾亚决定留下来,和校长一起把海嘎办成一所完全小学。
2017年的一天,顾亚在学校宿舍弹吉他,回过头发现一群孩子扒着窗户和门缝往里看,眼里都是好奇。顾亚看到孩子们眼睛里的渴望,开始教他们演奏乐器、组建乐队。音乐为山区孩子插上希望的翅膀,一晃9年,海嘎小学最多时发展到100多名学生,组建了10多支学生乐队,也通过网络被越来越多人看见。
如今,顾亚依然坚守在海嘎小学,教孩子们唱歌、弹吉他、玩音乐。孩子们刚开始对乐器一无所知,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和弦,都需要他反复去讲。从最简单的Em和弦开始,到教会他们唱旋律,往往需要一个学期的时间。顾亚要上全校的音乐课、带乐队排练、改编歌曲,从早忙到晚,很难有充裕的时间带孩子们创作。
今年教师节前夕,字节跳动“Hello AI·跳跳糖公益行”的员工志愿者们来到海嘎小学,带来一堂特别的AI音乐课。志愿者向学生们介绍了用海绵音乐创作歌曲的方法,并给出一个简单可操作的结构:音乐类型/风格+核心乐器/音色+情绪/氛围+细节修饰——只需在海绵音乐的对话框中输入想要的音乐类型,就会生成匹配的歌曲。

志愿者给海嘎小学的学生演示AI音乐创作,顾亚(左一)也好奇地加入旁听
随后,志愿者助教和孩子们分成多个小组创作,诞生的音乐风格多样:有民谣有金属,有的舒缓有的激昂,有的甜美有的低沉。顾亚拿了吉他弹着副歌走进教室,引得孩子们欢呼,AI音乐课变成了即兴音乐会。
顾亚发现,AI音乐创作能让孩子们更快速更直观地了解乐器知识,极大地降低了创作门槛,“比如他们之前可能只知道摇滚、流行,如果要创作爵士,那至少得让会弹爵士的人帮忙弹一段和教学,但今天他们一下子就了解到了爵士、Blues、R&B、古典,马上就能听到,这是我觉得AI很强大的地方。”
顾亚希望,通过AI提供的灵感和参考,他能带孩子们创作出更多的音乐作品,输出真正有灵魂的东西,唱自己、唱学校、唱家乡、唱生活,那些真正属于海嘎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
02.
山区特岗教师,用AI生图
破解学生认知难题
2024年大学毕业后,王建安选择来到甘肃东乡,成为一名特岗教师。
由于山区教育资源匮乏,王建安任教的那勒寺东山小学条件十分艰苦:不仅图书资源稀缺,体育设施也很简陋,部分电脑设备已经损坏,多媒体教学系统更是陈旧落后。最让王建安困扰的是,孩子们从小说方言,普通话理解能力差,对课本中描述的许多事物缺乏基本认知。
在去年9月开学季的一次公益活动中,王建安接触到字节跳动跳跳糖员工公益的志愿服务项目,在他们的建议下,开始尝试用AI工具来辅助教学,找到了破解学生认知难题的钥匙。
王建安用AI生成图片,让学生看到银杏叶的形状
备课时,王建安会用AI生成课件补充材料,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例如教《海底世界》,当课文提到“彩色珊瑚”“发光的水母”,他知道孩子们很难想象这些海洋生物的样子,就提前将文字输入豆包,用AI生成对应的图片或动画演示。教古诗“天门中断楚江开”,他用AI画出实景图,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诗句描绘的景象和含义。
上课时,王建安还会展示AI生成的画面,让学生们“看图找课文里的句子”,帮助他们加强记忆。原先,孩子们因为教学材料枯燥以及不太会讲普通话,不爱举手互动,然而,当这些生动的图片、动画跃出课本,他们终于在课堂变得踊跃起来,抢着回答老师的问题。下课后,还有学生主动跟他说,“老师,我今天看到了好看的晚霞,你能用AI画出来吗?”最让王建安欣喜的是,孩子们对AI产生了兴趣,会主动尝试使用豆包。
作为山区特岗教师,王建安实实在在地感受到,AI对乡村学校最大的意义,便是提高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打开认识世界的窗户。
03.
中学心理老师,制作AI“数字人”
视频,叩开打工子弟心扉
杨葳是北京蒲公英中学的一名心理老师。蒲公英中学服务打工子弟群体,学生因家庭频繁流动、多次经历转学与分离,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存在更多困扰。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全校师生不到500人,却配置了8人的社工心理团队。
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杨葳尝试用AI进行趣味教学,引发学生共鸣。在一次学校举办的新生夏令营中,她利用AI数字人技术,基于学生照片生成数字人“小蒲”的形象,带领学生了解学校,引导学生表达情绪、适应新环境,学生们觉得新奇又有趣,课堂互动效果远超预期。

蒲公英中学的杨葳给孩子们上课
后来,杨葳将AI视频更多地引入课堂。她觉得,AI数字人有表情、有动作、有形象,能让学生快速获取信息,解决了部分学生阅读速度慢、理解困难等问题;此外,数字人的表达风格更贴近同龄人,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除了AI视频,杨葳还将豆包、即梦等AI工具应用到心理课素材制作中,生成适合教学主题的图片与诗歌。今年上半年,在字节跳动跳跳糖员工志愿者的公益培训中,杨葳也了解到“智能体”等更多AI工具,开始探索AI在数据处理和知识推荐等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心理支持。
现在,杨葳最想尝试的一件事,是打造AI“树洞”。考虑到部分学生面对私密话题时不愿表达真实想法,她希望利用AI的共情能力,让更多孩子倾吐心声、获得帮助。在杨葳看来,“如何与AI相处”可能会成为心理课的新主题,她希望AI不仅仅是赋能心理教育,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
04.
51岁特教老师,
用AI帮助学员设计手工作品
51岁的王恩华,从事特殊教育行业19年。2012年,她回到家乡山西朔州创办慧灵尚德乐障碍者赋能中心,最初独自带着几个孩子在家上课,如今工作人员发展到15名,服务40-50名特殊学员。
为了更好地教学,她们根据学员能力分成6个教学小组,覆盖生活自理、音乐律动、数理知识等领域,还开发了手工刻纸、扭扭棒、钻石画等公益周边项目,让学员通过劳动获得奖励金。然而,特殊教育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专业设计人才缺乏、手工项目创作不足等问题,困扰老师们许久。

王恩华和机构老师正在研究教学方案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恩华认识了字节跳动员工陈默(化名),在陈默的介绍下,王恩华得到“Hello AI·跳跳糖公益行”志愿者的帮助,通过在教学中使用AI工具,解决了特殊教育的诸多难题。
譬如,王恩华和老师们利用AI生成歌曲、手语节目和情景剧剧本,让艺术疗愈课程变得丰富起来。在AI的辅助下,学员们排练的《世界赠予我的》手语节目在外出演出时广获好评。借助豆包的AI生图功能,老师们生成更精美的手工作品图案,经过孩子们的用心制作,这些图片变成一件件有温度的手工作品。
如今,AI已经成为机构老师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当遇到有严重行为问题的孩子,他们会先用AI生成干预建议,再研讨制定出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在活动策划、机构运营等环节,老师们也经常通过AI寻找灵感、生成文案等,打开创意的宝库。
AI让王恩华深深感受到科技普惠的力量,她期待能获得更多针对性的培训支持,也希望未来更多孩子们能学会使用AI,让技术真正走进特殊需求人群。

上述四位老师的故事和影像,也被记录在字节跳动“Hello AI·跳跳糖公益行”科技志愿服务项目中。2025年,字节跳动员工志愿者开始运用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等知识技能,在学校、乡村、社区等场景为各类人群开展AI公益科普。截至目前,项目已开展104场AI科普活动,惠及3万余人次。
在一次次AI课堂上,我们结识了许多来自天南地北、不同学校的老师们。未来,我们愿继续与更多老师携手,用科技助力普惠,帮助孩子们看到并创造更大的世界。